賣畫不能成為“賣話”散文
2015羊年中央電視臺元宵晚會,語言類節(jié)目的陜西小品《賣畫》講述了一個在買賣戶縣農民畫時發(fā)生的輕喜劇,語言生動、幽默詼諧,生活氣息十足。小品一開始由楊蕾扮演的棗花村大姐穿著花棉襖提著大紅棗吆喝而來,碰到陜西戶縣農民畫家正在給外地游客介紹自己的“農民畫”《棗村二月》,畫上只有兩個說像大棗又不像,說不像又像大棗的東西。樸實的棗花大姐忍不住發(fā)聲,向游客介紹了自己手機上保存的《收棗了》《掙錢了》《美滋滋》等三幅色彩艷麗,反映農民真實生活的農民畫。并講述真正的農民畫是基于農村生活的,必須要了解農村的生活,才能畫出好的農民畫。農民畫家也因此受到了啟發(fā)。最后三人一起進村尋找正真的農民畫。
陜西戶縣農民畫誕生于1950年代,它以鮮艷絢爛的色彩、淳樸稚拙的線條和強烈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受到了國內外人士的青睞,不僅在各種農民畫展覽中頻頻獲獎,也常吸引外賓專程來到農民家中購買畫作、交流心得。相當長的時期內,它都是戶縣乃至陜西人的驕傲。戶縣農民畫有著明顯的地域特色,它以大紅大綠的色彩,夸張化的描述,寓意深刻的主題,簡潔明快的風格勾畫出了畫鄉(xiāng)戶縣美麗的田園風光,栩栩如生的農家生活,氣氛熱烈的勞動場面和歡天喜地的節(jié)日慶典,充分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民間藝術的特點。
小品中青年畫家給游客較少自己的“農民畫”《棗村二月》時,講了不少畫中表現(xiàn)的意境,讓觀眾聽了,也是確實是既有強烈的生活氣息,又有濃郁的藝術意境之美。但是,當人們將目光再次回到他所創(chuàng)作的畫面當中時,卻看到的只是兩顆較大的既不像棗,又不像地瓜的東西,忍不住讓人發(fā)笑。當然,小品采取的是諷刺夸張的手法。
我們再回到現(xiàn)實當中來看看。近幾年,有名家作品在拍賣會中被拍成天價,卻常有大眾對其作品看不懂而吐槽;另一方面,戶縣的農民畫在走紅國際市場之后,面臨一個新的問題。很多外國游客來到國內,特別是陜西,僅僅買一張印刷品的農民畫就滿意而歸了。這是什么原因呢?筆者以為,這都可以歸結為創(chuàng)作的創(chuàng)新問題。
近幾年來許多畫家對于繪畫更新和對新形式的`探討十分熱烈。他們中間有的創(chuàng)作出了好作品、也有的制造出了不受歡迎的作品,這是一個十分值得重視的問題。藝術創(chuàng)作以及藝術的發(fā)展是一個極其復雜的事。藝術創(chuàng)作,必須從社會生活中來,到社會生活中去。一些青年畫家由于有了新的思想,新的世界觀和新的藝術情感,已感到舊的表現(xiàn)方法和技巧完全不適應新的藝術要求,他們不愿受舊的繪畫形式技法一體化、模式化的局限,不拘泥于傳統(tǒng),在以形式用于內容的觀念支配下,對多種形式的借鑒和運用表現(xiàn)著相當大膽的開放。特別是向西方學習更為踴躍而熱烈,這是大勢所趨,也是必然的。形式只是手段、方法和過程,且藝術形式的單一化是不足于表現(xiàn)社會生活之萬象的。形式應該不斷發(fā)展、變化與創(chuàng)新。只要對深化社會生活主題有益,不管什么形式、什么方法都可以并用。藝術雖然高于生活但卻基于生活,生活是一切藝術的源泉。藝術必然反映生活。畫家要在自己的作品中告訴觀眾什么?這實際上就是一個思想、觀點和感情問題。這就需要畫家以什么題材和主題反映什么內容,而后決定以什么形式去表現(xiàn)。
在對藝術作品的欣賞過程中,欣賞者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有其一定的客觀能動作用,通過自己的想象與理解,用自己的思想認識和生活經(jīng)驗去豐富和補充藝術形象,從而對藝術家作品及其形象進行“再創(chuàng)造”,這就不僅是用自己的感官去想象,去感知藝術形象。藝術家在進行自己的創(chuàng)作時,總是要對他所反映的生活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作出相應的解釋,體現(xiàn)自己的觀點以述之于人們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什么是進步的,什么是落后的,什么應該給予支持和歌頌。
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時候當我們看不懂作品的時候,就有一些藝術家會滔滔不絕地給你講述他的創(chuàng)作理念和所要表達的思想,說了一大堆,我們還是在其作品中難以找到答案。這就說明,作品的創(chuàng)新與觀眾產生了代溝或者叫“隔閡”。那么這樣的創(chuàng)作就是失敗的,當然,更談不上什么創(chuàng)新了。
真正好的作品,是不需要太多的話語去解釋的,因為好作品本身是可以對觀眾“說話”的。希望賣畫時,不要演變成為“賣話”!
【賣畫不能成為“賣話”散文】相關文章:
賣甜酒的姑娘散文02-07
兔王賣耳01-19
賣色勵志故事10-31
賣頭發(fā)的女孩02-16
小松鼠賣西瓜故事02-12
宰相與賣蠶豆小販01-21
唐太宗李世民賣馬糞06-26
秦瓊賣馬成語解釋05-16
小狐貍賣草莓睡前故事10-14
賣包子的寓言故事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