婷婷色中文在线视频,思思热在线视频日本一区,欧美精品一区三区在线观看,日本色逼影音资源

  • <dfn id="pbiqm"><cite id="pbiqm"></cite></dfn>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國學大師南懷瑾智慧微言

        時間:2021-03-14 12:45:35 國學常識 我要投稿

        國學大師南懷瑾智慧微言

          導語: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關(guān)于國學大師南懷瑾對于現(xiàn)代教育的看法,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國學大師南懷瑾智慧微言

          1、現(xiàn)在的尊師重道,只是一句口號而已,真正尊師重道的人是小學生,我想諸位都有這個經(jīng)驗,我們的孩子如果在小學念書,回來就開口老師怎么說的,閉口老師怎么說的。

          幾年前,教師節(jié)的時候,孩子回家要敬師金,說給他五十元,孩子一定說不行,這是敬老師的要一百元。這種事到了中學就淡了;到了高中以上根本沒有這個觀念了;到了大學,學生看老師是不相干的陌路人。相對的,老師對學生也是如此,挾了一個皮包上來,拿一本書講解一番,便有鐘點費,彼此都是商業(yè)行為,教完了以后,懂不懂是你的事,挾個皮包走了。學生與老師在路上見面,萬一點個頭,在我覺得,已經(jīng)是很稀奇了。一般都彼此不認識,就這么迎面過去,堂而皇之的,學識愈高,愈沒有尊師重道的精神。這是今日中國文化一個極大的諷刺。

          2、據(jù)我的研究,無論古今中外,每一個人學問、事業(yè)的基礎(chǔ),都是建立在少年時期的這一段,從少年時期的這一段,從少年的個性就可以看到中年老年的成果。一個人的一生,也只是把少年時期的理想加上學問的培養(yǎng)而已,到了中年的事業(yè)就是少年理想的發(fā)揮,晚年就回憶自己中少年那一段的成果。

          3、中國古人有兩句話綜合起來的一副對聯(lián)說:“百善孝為先,原心不原跡,原跡貧家無孝子。萬惡淫為首,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少完人。”其“原心不原跡”就只看他的心孝不孝。比如一個人很窮,想買一罐奶粉給父母吃,但實在沒有錢,買不起,因此心里很痛苦,只有希望慢慢積蓄點錢再去買。只要有這個心,只要他這份情感是真的,我們就不能說他不孝。“原跡貧家無孝子”,如果一定要在事實上有表現(xiàn),那窮人家里就沒得孝子了。

          4、據(jù)心理學的研究,人對于自己的過錯,很容易發(fā)現(xiàn)。每個人自己做錯了事,說錯了話,自己曉得不曉得呢?絕對曉得,但是人類有個毛病,尤其不是真有修養(yǎng)的人,對這個毛病改不過來。這毛病就是明明知道自己錯了,第二秒鐘就找出很多理由來,支持自己的錯誤完全是對的,越想自己越?jīng)]有錯,尤其是事業(yè)稍有成就的人,這個毛病一犯,是毫無辦法的。所以過錯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后,就要勇于改過,才是真學問、真道德。

          5、有人不擇手段的創(chuàng)業(yè),經(jīng)常喜歡引用西方宗教革命家馬丁·路德的“不擇手段”這句話。但是你要注意,對馬丁·路德這句話,不要只說一半,他是說:“不擇手段,完成最高道德。”現(xiàn)在把這句話攔腰一刀,砍去一半,把“不擇手段”拿去用,而不是“完成最高道德”,這就很危險了。

          6、子貢所講孔子的溫、良、恭、儉、讓,是講孔子的修養(yǎng),是集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之大成,他有了這樣高深的`修養(yǎng),所以他的目的,就是我國古代的“淑世主義”,他具有救世救人的思想,也就是我們前面所提到的他的千秋大業(yè)。千秋大業(yè)就是學問思想,千秋事業(yè)在當時是很寂寞的,例如孔子、老子、釋迦牟尼、耶穌、穆罕默德等等,在當時并未受人重視,可是德及萬世,名震千古?鬃舆@種千秋事業(yè)是要集中國文化、思想、精神之大成,認清楚自己的任務(wù),犧牲現(xiàn)實的榮華,才能夠做到。

          7、我們經(jīng)?吹“矯枉過正”四個字,“枉”是歪了,看見事物歪了,必須要矯正它;矯正得過分了,又是歪了。換句話說,不是向這邊歪,就是向那邊歪?傊“過正”就是歪。禮也是這樣,要中和,過分的調(diào)節(jié)也不好。一個青年一點不懂禮貌固然不對,但他一天到晚都講禮貌,太多禮了,人家就要誤會他拍馬屁,所以“知和而和”,對一件事,了解了它的中和之道,而去中和、去調(diào)整它。

          8、“恭近于禮,遠恥辱也。”禮貌的當中要恭敬。所謂恭,就是內(nèi)心對事情的莊重認真,并不是看見人敬禮就是恭;雖然不敬禮,當朋友有困難的時候,那種無限關(guān)心的神態(tài),不說出來就知道。所以人恭敬不恭敬,表面態(tài)度雖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內(nèi)心的事。因此恭敬就是禮。人與人為什么要恭敬?“遠恥辱也”,免得招來無謂的恥辱。

          9、我們都常聽說“得意忘形”,但是,據(jù)我個人幾十年的人生經(jīng)驗,還要再加上一句話--“失意忘形”。有人本來蠻好的,當他發(fā)財、得意的時候,事情都處理得很得當,見人也彬彬有禮;但是一旦失意之后,就連人也不愿見,一副討厭相,自卑感,種種的煩惱都來了,人完全變了--失意忘形。所以我就體會到孟子講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個人做學問,只要做到“貧賤不能移”一句話--能夠受得了寂寞,受得了平淡,所謂“唯大英雄能本色”,無論怎么樣得意也是那個樣子,失意也是那個樣子,到?jīng)]有衣服穿,餓肚子仍是那個樣子,這是最高修養(yǎng),達到這步修養(yǎng)太難了。

          10、一個人是應該清高的,但有人是茍求清高,或者為了標榜自己清高,因此只好忍痛犧牲。那就大可不必,這就不平凡,不平凡不是真涵養(yǎng)的精神。

          11、古人對中國歷史研究的方法,有一句話叫“經(jīng)史合參”。什么叫經(jīng)呢?就是常道,就是永恒不變的大原則,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區(qū),這個原則是不會變動的。但不是我們能規(guī)定它不準變動,而是它本身必然如此,所以稱為“經(jīng)”。而“史”是記載這個原則之下的時代的變動、社會的變遷。我們要懂得經(jīng),必須要懂得史。拿歷史每個時代、每個社會來配合。這樣研究經(jīng)史,才有意義。

          12、孔子在《易經(jīng)》的《系傳》上說:“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當孔子寫《易經(jīng)·系傳》的時候,正是春秋時期動亂的時候。但是孔子認為“非一朝一夕之故”--不是一天所形成的。道家的莊子說:“颶風起于萍末”,颶風就是現(xiàn)在廣東話、福建話所講的臺風,現(xiàn)在西方人用中國語音譯過去,也叫臺風。我們看到臺風的力量這么猛烈,但它在水面上初起的時候,只見到水面上的一葉浮萍,稍稍動一下,緊接著水面上一股氣流冒上來,慢慢大了,變成臺風。道家這句話是說,個人也好,家庭也好,社會、國家、天下事都是一樣,如果小事不在乎,則大問題都出在小事上。

          13、中國人為什么提倡詩和禮?儒家何以對詩的教育看得這么重要?因為人生就有痛苦,尤其是搞政治、搞社會工作的人,經(jīng)常人與人之間有接觸、有痛苦、有煩惱。尤其中國人,拼命講究道德修養(yǎng),修養(yǎng)不到家,痛苦就更深了。我經(jīng)常告訴同學們,英雄與圣賢的分別:“英雄能夠征服天下,不能征服自己,圣賢不想去征服天下,而征服了自己;英雄是將自己的煩惱交給別人去挑起來,圣人自己挑盡了天下人的煩惱。”這是我們中國文化的傳統(tǒng)精神,希望每個人能完成圣賢的責任,才能成為偉大的政治家。從事政治碰到人生的煩惱,西方人就付諸宗教;中國過去不專談宗教,人人有詩的修養(yǎng),詩的情感就是宗教的情感,不管有什么無法化解的煩惱,自己作兩句詩,就發(fā)泄了,把情感發(fā)揮了。同時詩的修養(yǎng)就是藝術(shù)的修養(yǎng),一個為政的人,必須具備詩人的情感、詩人的修養(yǎng)。

          14、在世界上有兩個東西是沒有辦法實驗的,就是政治和軍事。這兩個東西,包羅萬象,變動不居。從歷史上看,古今中外的政治,專制、君主、民主、集體,究竟哪樣好?誰能下得了這個結(jié)論?尤其現(xiàn)代的中國,幾十年來,西方的什么思想文化,都搬到中國這個舞臺上來玩過,但是西方思想是西方文化來的,結(jié)果如何呢?所以為政的人要了解人生,要有經(jīng)驗,要多去體會。

          15、我曾講過,世界上所有的政治思想歸納起來,最簡單扼要的,不外中國的四個字--“安居樂業(yè)”。所有政治的理想、理論,都沒超過這四個字的范圍;都不外是使人如何能安居,如何能樂業(yè)。同時我們在鄉(xiāng)下也到處可以看到“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這八個字,現(xiàn)代一般人看來,是非常陳舊的老古董?墒枪沤裰型鈿v史上,如果能夠真正達到這八個字的境界,對任何國家、任何民族、任何時代來說,無論是什么政治理想都達到了。

          16、過去的歷史,對于人才,有三個基本的原則,便是才、德、學。有些人的品德是天生的--品德往往大半出于天性--但沒有才能。我們知道有品德的人,可以守成,教這種人到大后方坐鎮(zhèn),好得很;教他設(shè)法打開一個局面,沖出去,那他辦不到,他沒有這個才,他只有守成之才,沒有開創(chuàng)之才。所以守成之才,偏重品德。而才德兩個字很難兼全的,但有一個東西可以補救,那就是學,用學問來培養(yǎng)那所缺的一面。有些人雖然天生有才有德,但還是須要學問來培養(yǎng)的。

          17、中國的文化,師生之間有如父子,過去有“一日從師,終身若父”的情形,而老師對于學生,也負了一輩子的責任。我們親眼看到的,幾十年前,還保留了這個風氣,一個學生縱然中了狀元,官作得很大了。回到家鄉(xiāng),看見老師,而老師既沒有功名,也沒有地位,學生對他一樣的要跪拜,和當年從師一樣。學生對老師是如此,老師對學生,也是負了一輩子責任。

          18、我們讀了歷史也就知道,異端不能亂用,還要以德業(yè)為基礎(chǔ),異端多半走入術(shù)的路子,術(shù)就是方法、權(quán)術(shù)。權(quán)術(shù)沒有德業(yè)為基礎(chǔ),就要不得。所以我們再看歷史,《史記》記載很清楚,陳平六出奇計,幫助漢高祖統(tǒng)一天下,但是陳平說了一個預言,他的后代不會太好。人家問他什么原因,他說他喜歡用陰謀,他說:“陰謀者,道家之所忌也。”為天道所忌。果然漢高祖封給他的國,到他孫子手里就亡,他也早知難逃自取滅亡之道。

          19、我們看歷史上偉大的成功人物,遇事常說:“我不懂,所以要請教你,由你負責去辦,大原則告訴我就行了。”說這話的人就成功了。如果硬充懂就不行,結(jié)果一無所成。歷史上,古今中外莫不如此。政治的道理也一樣,懂就懂,不懂的就是“對不起......我不懂。”這是最高的智慧,也是最高的禮貌。

          20、歷史上有許多人是見義不為,對許多事情,明明知道應該做,多半推說沒有辦法而不敢做。我們作人也是這樣,“看得破,忍不過。想得到,做不來。”譬如抽香煙,明明知道這個嗜好的一切害處,是不應該抽,這是“看得破”,但口袋里總是放一包香煙--“忍不過”。對于許多事,理論上認為都對,做起來就認為體力不行了,這就是“想得到,做不來。”對個人的前途這樣,對天下事也是這樣。

        【國學大師南懷瑾智慧微言】相關(guān)文章:

        讀《聽南懷瑾大師講國學》后感11-26

        國學通人南懷瑾語錄大全11-16

        國學常識:當代國學大師章太炎09-08

        星云大師智慧人生格言08-11

        國學大師王守常08-13

        國學大師金圣嘆有三怪11-07

        國學大師翟鴻燊語錄11-16

        國學大師翟鴻燊經(jīng)典語錄03-30

        國學大師王國維的名人軼事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