婷婷色中文在线视频,思思热在线视频日本一区,欧美精品一区三区在线观看,日本色逼影音资源

  • <dfn id="pbiqm"><cite id="pbiqm"></cite></dfn>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杜甫《登岳陽樓》賞析

        時間:2024-09-29 09:09:47 雪桃 七年級下冊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杜甫《登岳陽樓》賞析精選

          在日復(fù)一日的學(xué)習(xí)、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很多優(yōu)秀的古詩吧,古詩是中文獨有的一種文體,有特殊的格式及韻律。其實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杜甫《登岳陽樓》賞析精選,歡迎大家分享。

        杜甫《登岳陽樓》賞析精選

          [原詩]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guān)山北,憑軒涕泗流。

          [韻譯]

          很早聽過名揚海內(nèi)的洞庭湖,  今日有幸登上湖邊的岳陽樓。

          大湖浩瀚象把吳楚東南隔開,  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蕩漾漂浮。

          漂泊江湖親朋故舊不寄一字,  年老體弱生活在這一葉孤舟。

          關(guān)山以北戰(zhàn)爭烽火仍未止息,  憑窗遙望胸懷家國涕淚交流。

          [賞析一]

          此詩是杜甫詩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稱為盛唐五律第一。從總體上看,江山的壯闊,在詩中互為表里。雖然悲傷,卻不消沉;雖然沉郁,卻不壓抑。反映了其關(guān)心民生疾苦的風(fēng)格。

          首聯(lián)虛實交錯,今昔對照,從而擴大了時空領(lǐng)域。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實現(xiàn)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意在抒發(fā)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xiàn)之情。用“昔聞”為“今上”蓄勢,歸根結(jié)底是為描寫洞庭湖醞釀氣氛。

          頷聯(lián)是洞庭的浩瀚無邊。洞庭湖坼吳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無際,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幾云夢!這是寫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贊為“雄跨今古”。寫景如此壯闊,令人玩索不盡。

          頸聯(lián)寫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坝H朋無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質(zhì)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從大歷三年正月自夔州攜帶妻兒、乘舟出峽以來,既“老”且“病”,飄流湖湘,以舟為家,前途茫茫,何處安身,面對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敘如此落寞,于詩境極悶極狹的突變與對照中寓無限情意。

          尾聯(lián)寫眼望國家動蕩不安,自己報國無門的哀傷。上下句之間留有空白,引人聯(lián)想。開端“昔聞洞庭水”的“昔”,當(dāng)然可以涵蓋詩人在長安一帶活動的十多年時間。而這,在空間上正可與“關(guān)山北”拍合!皯{軒”與“今上”首尾呼應(yīng)。

          首聯(lián)敘事,頷聯(lián)描寫,頸聯(lián)抒情,尾聯(lián)總結(jié)。通篇是“登岳陽樓”詩,卻不局限于寫“岳陽樓”與“洞庭水”。詩人屏棄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畫,從大處著筆,吐納天地,心系國家安危,悲壯蒼涼,催人淚下。時間上撫今追昔,空間上包吳楚、越關(guān)山。其身世之悲,國家之憂,浩浩茫茫,與洞庭水勢融合無間,形成沉雄悲壯、博大深遠的意境。

          這首詩意境開闊宏偉,風(fēng)格雄渾淵深,是杜甫詩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稱之為盛唐五律第一。從總體上看,江山的壯闊,與詩人胸襟的博大,在詩中互為表里。雖然悲傷,卻不消沉;雖然沉郁,卻不壓抑。宋代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引蔡絳《西清詩話》說:“洞庭天下壯觀,自昔騷人墨客,題之者眾矣,……然未若孟浩然‘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則洞庭空曠無際,氣象雄張,如在目前。至讀杜子美詩,則又不然!畢浅䱷|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幾云夢也。”

          全詩純用賦法,從頭到尾都是敘述的筆調(diào)。以往一些學(xué)者認為詩用賦法,沒有形象,沒有詩味。事實上,賦法是詩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點是不注重詩的語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著力創(chuàng)造詩的總體意境!兜窃狸枠恰氛沁\用賦法創(chuàng)造藝術(shù)形象的典范。它所達到的藝術(shù)境界,已經(jīng)使人不覺得有藝術(shù)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覺得有語言的存在,只覺得詩人的思想感情撞擊著心扉。

          全詩以自敘和抒情為主,真摯感人;寫景只是三,四兩句,既是實寫,又想象,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氣象描繪得壯闊而又生動。

          [賞析二]

          首聯(lián)“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有一點是很清楚的,詩人對洞庭湖向往已久,這是在敘事寫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來的感情。但這畢竟是過去的向往,登上了岳陽樓,其感情似乎應(yīng)當(dāng)是高興。因為多年的向往實現(xiàn)了,一定高興。但仔細品味,句中又見不到高興的字眼,抽不出如愿以償?shù)那樗。?lián)系下文更是如此。實際上在這兩句中“昔”與“今”之間,是一段漫長的時間距離,作者把這段距離拉開,沒有用簡單的“喜”“悲”之詞來填充它,而是留給讀者去想象、回味。古人說“律詩之妙全在無字處”,這里就是無字處!拔簟迸c“今”之間,天在變,地在變,國在變,人也在變。

          安史之亂,唐王朝由盛轉(zhuǎn)衰,人民的深重災(zāi)難,杜甫個人的悲慘遭遇,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頭,并隨著詩人—起登上了岳陽樓。他高興不起來。應(yīng)當(dāng)說“今上岳陽樓”是向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是登上來了,這是一聲長嘆,長嘆的內(nèi)里是一團憂國憂民、傷時傷世的感慨。這一聲長嘆,就像那詠嘆調(diào)的引子,開啟了下面一個個樂章。這里還要注意到一個“水”字,題目是“登岳陽樓”,頭一句卻先寫洞庭湖,第二句才寫岳陽樓,而且是“洞庭水”不是洞庭湖。這個“水”字顯然是要突出的,這是抓住了洞庭風(fēng)光的主要特點,說明了下文主要是在“水”上做文章。

          頷聯(lián)“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這兩句緊扣上聯(lián)的“水”字,雖沒出現(xiàn)水字,卻是專門寫洞庭水。詩人站在岳陽樓上,向東南方向極目眺望,只見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頭,而吳地則被擠向了遠遠的東邊,楚地則被遠遠地擠向了西邊、南邊。這景象,就好像洞庭湖水向東南伸展,把本來連在一起的吳地和楚地,一下子分裂成為兩塊。

          “坼”字用的很好,有動態(tài)感。仿佛湖水在延伸,大地被切割開。后一句“乾坤”就是天地,包括天地萬物!扒と找垢 笔钦f詩人站在岳陽樓上,四面眺望,到處都是無邊無際的洞庭水,仿佛整個天地萬物都被湖水漂浮起來,仿佛天地萬物都日日夜夜地在洞庭湖水上浮動漂游!案 弊忠灿袆討B(tài)感。使人想到整個蒼穹都被湖水托住的—個半球,而萬物的運動,都是湖水蕩動的結(jié)果。這兩句都是寫洞庭水,境界宏闊。一是極寫水面的寬闊,二是極寫水的力量。能夠割裂大地,能夠浮動乾坤,這是極寫它的力量。而被割裂、被浮動?xùn)|西之龐大,則顯示出湖水的寬闊。這不是簡單的夸張手法,這里有個視覺、感覺和想象的問題。由于地球是圓的,人的視覺是有限的,面對茫茫的湖水可能看不到岸邊,即使看到了,遠遠望去也只是一條線,這就造成了湖水無限大,而遠地十分狹小的感覺。

          詩人準確、真實地抓住了這視覺和感覺上的錯覺,就把湖水描寫成了四際無垠,仿佛大地四處都是水鄉(xiāng)澤國,這是視覺感覺的真實。但詩人又借助想象,把本來看不到的吳楚大地和整個乾坤四際,也融進了這個視覺和感覺的畫面。從而構(gòu)成了一個想象的吳地楚地被裂開,整個乾坤被浮動的廣闊無垠的畫面。這就是借助想象而形成的意象。這是將想象中的更廣闊的景象納進了視覺畫面的結(jié)果。這是說“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視覺錯覺加上想象的產(chǎn)物,這是一個很成功的宏觀意象。它的主要特點是境界廣闊、氣魄宏大。像這樣大的宏觀意象、氣魄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是很少見的。如孟浩然也有詠嘆洞庭湖的詩句“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但沒有杜詩境界更為高遠。這兩句是寫景,但不能看成是純寫景,寫景中滲透著詩人的胸懷!皡浅䱷|南坼,乾坤日夜浮”透露唐王朝的分裂衰敗和國勢的不安定。

          頸聯(lián)“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這兩句是寫詩人自己的處境!盁o一字”指的是沒有一點消息,一點音信!坝H朋無一字”寫出了詩人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斷絕,自己不了解朝里和地方上的情況,即整個國家的情況。這對一個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國家,不忘人民的詩人來說,是一種被社會忘記的孤獨感,他在精神上無疑是很痛苦的!肮轮邸笔侵冈娙巳覕D在一條小船上飄泊度日,消息斷絕,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慘苦可以想見。理解這兩句應(yīng)與前兩句聯(lián)系起來看,前兩句是遠望,隨著湖水向四際望去,水天相接,聯(lián)想到吳楚,聯(lián)想到整個乾坤。這兩句近看,看到了孤舟,孤舟是近景中映入眼簾最能觸動他的東西。于是使他聯(lián)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和處境。

          可以說這兩聯(lián)都是由觀景引出,只不過前兩句以寫觀景所見為主,后兩句以寫觀望所見而引起的聯(lián)想為主。這兩聯(lián)在內(nèi)涵上也是一脈相通的。表面看起來毫無聯(lián)系,實際上是一脈相通的。既然這后兩句是寫他的孤苦悲慘處境,由此應(yīng)推想到前兩句也絕非是單單寫景,實際上前兩句是借寫遠景象征性地、比擬性地暗示國勢的動蕩不安。這里包含著安史之亂的后遺癥:唐王朝的衰敗,人民的痛苦,外族的侵擾,國家的四分五裂和社會的不安定,棟梁之臣的缺乏等等,這一切都是杜甫飄泊中念念不忘的大事。正是由于詩人心中牽掛著國事民事,才牽腸掛肚。所以當(dāng)他看到廣闊無垠洞庭湖水時,也會想到仿佛大地裂開了,乾坤在日夜不停地浮動。

          從杜甫一貫的優(yōu)國憂民的思想境界來看,他登上岳陽樓極目遠眺,也必定會想到這些?梢哉f沒想到這些就不是杜甫。也正是由于詩人胸中翻騰著叫人牽腸掛肚的國事民事,所以就很自然地勾起了自己不能再施展抱負的痛心。于是這孤舟飄泊,老弱多病,消息也聽不到的可悲處境,也就順理成章地涌上心頭。這兩聯(lián)中,上聯(lián)境界極大,下聯(lián)境界卻很小,大小相映成趣,其間也包孕著詩人的無限感慨。就景象來說,上聯(lián)展現(xiàn)的是浩瀚的洞庭湖水,下聯(lián)則畫出了水面上的一點孤舟。湖水動蕩,孤舟飄浮,雖然大小懸殊,卻統(tǒng)一在一幅畫中。如果將洞庭湖水比作整個國家,那么那一點孤舟就是詩人杜甫自己。這里是象征,這鮮明對照的諧調(diào)之中,既包含著詩人對自己終身遭遇的痛心和不平,也體現(xiàn)了詩人將自己的命運、國家的命運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詩人站在岳陽樓上,望望湖水,看看孤舟,想到國家,想到自己,萬種感慨,縈繞心頭。“不闊則狹處不苦,能狹則闊境愈空”,“乾坤”與“孤舟”對比,闊大者更為浩渺,狹小者更顯落寞。

          尾聯(lián)“戎馬關(guān)山北!薄叭竹R”,就是戰(zhàn)馬、兵馬,指戰(zhàn)爭!瓣P(guān)山”,泛指,并非專指那道關(guān),那座山!瓣P(guān)山北”,指打仗的地方。從詩人來說,從洞庭湖向長安望去,隔著一道道關(guān),一座座山,而戰(zhàn)火就在北面燃燒!叭竹R關(guān)山北”,具體指的是當(dāng)時吐蕃入侵,威脅長安,戰(zhàn)爭不息,國家不得安寧!皯{軒涕泗流”是說杜甫倚靠岳陽樓的窗戶,向北眺望,雖然隔著道道關(guān)山,他看不到長安,也看不到戰(zhàn)火,但在他心中卻呈現(xiàn)出吐蕃入侵,長安危急,人民遭難的情景,于是他就禁不住傷心的老淚縱橫了。

          這兩句是兩個景象:一個是西北長安附近的戰(zhàn)火,一個是岳陽樓上倚窗眺望的老詩人。兩者構(gòu)成了一幅畫,前者是詩人心中想到的,后者是詩人自身實景。長安與岳陽樓相距千里,但在詩人心中卻沒有這個距離。這真是身在洞庭,心在長安。孤舟雖小卻裝著整個天下。衰老多病的軀體中,仍然跳動著—顆憂國憂民的志誠之心。同時“戎馬關(guān)山北”一句,明確寫出了詩人在登岳陽樓時心中想的是國家的不安寧。這就更可以說明了第二聯(lián)絕非僅僅是寫景。第三聯(lián)也決不只是寫自己的孤苦無依。“憑軒涕泗流” 一句中,則凝聚著詩人對國家時局、自己孤苦處境比照后,感到無可奈何,感到萬分壓抑的感情,非常形象而深刻地顯示出杜甫晚年時的精神痛苦。精神痛苦主要是無可奈何。

          這首詩的主要藝術(shù)成就表現(xiàn)為以下兩點。

          第一,作品運用了變化多樣的表現(xiàn)手法。作品雖然只有八句話,但是卻運用了多種表現(xiàn)手法。開篇兩句運用的是敘述的手法,交代的是登臨岳陽樓的緣由。三四兩句運用的是描繪的手法,繪制了岳陽樓的宏闊壯觀圖景,并且在描繪中,又運用了形象的比喻,增強了作品的生動性。作品最后兩句又運用了抒情的寫法,揭示出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開拓了作品的意境。

          第二,作品內(nèi)容和感情兩方面大跨度的跳躍。從內(nèi)容方面說,開篇一聯(lián)寫的是詩人登樓的過程,其中蘊含了“昔”與“今”的時間跳躍過程。頷聯(lián)中,詩人由上聯(lián)的寫自己推進到寫洞庭湖,這里有一個從小到大的跨度。在寫景中,又由吳、楚之地面到日、月之天空的空間跳躍。到了頸聯(lián),詩人又轉(zhuǎn)回自身的描寫,前后聯(lián)之間有一個從大到小的跨越。到了尾聯(lián),詩人又從個人身世遭際的描寫擴展到國事的描寫,上下聯(lián)又是一個從小到大的跨越。在寫國事時,又有一個從國難的跳躍到詩人感情抒發(fā)的過程。這就構(gòu)成了縱橫開闊,跳躍性強的特點。從詩人的感情發(fā)展脈絡(luò)上說,首聯(lián)蘊含喜悅,頷聯(lián)帶有雄壯,頸聯(lián)轉(zhuǎn)為凄苦,尾聯(lián)變?yōu)楸瘋。詩人的感情隨著詩篇的進展,顯示出不斷變化,跳躍性強的藝術(shù)特點。

          創(chuàng)作背景

          大歷三年(768年),當(dāng)時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來到岳州(今屬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陽樓,憑軒遠眺,詩人發(fā)出由衷的禮贊;繼而想到自己晚年飄泊無定,國家多災(zāi)多難,又不免感慨萬千,于是在岳陽寫下《登岳陽樓》、《泊岳陽城下》和《陪裴使君登岳陽樓》。

          【評析】:

          代宗大歷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峽漂泊兩湖,此詩是登岳陽樓而望故鄉(xiāng),觸景感懷之作。開頭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實現(xiàn)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意在抒發(fā)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xiàn)之情。二聯(lián)是洞庭的浩瀚無邊。三聯(lián)寫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末聯(lián)寫眼望國家動蕩不安,自己報國無門的哀傷。寫景雖只二句,卻顯技巧精湛,抒情雖暗淡落寞,卻吞吐自然,毫不費力。

          【鑒賞】

          代宗大歷三年(768),杜甫五十七歲,離開夔州出蜀,三月抵達荊州,北上遇阻,南移公安、石首一帶,又遇阻,過著“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的亂離生活。冬天,經(jīng)洞庭到達岳陽寫了有名的《泊岳陽樓下》和《登岳陽樓》等詩。

          此詩是詩人登樓眺望而感慨抒懷之作。

          起從抒情主人的見聞和行止著筆。號稱八百里的洞庭,列我國五大名湖之首,岳陽樓為四大名樓之一,諺云:“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這久已聞名的巴陵勝狀,洞庭一湖,今日得以登臨。詩人用樓湖互文、今昔對舉之筆,跨越廣遠的時空,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領(lǐng)起以下千古壯觀的描繪和感慨淋漓的抒懷。

          頷聯(lián)用如椽大筆,突現(xiàn)洞庭的浩瀚雄渾,由昔日所思轉(zhuǎn)化為眼前所見,實際上是抒寫詩人面對洞庭的一種觀感和浩嘆。上句云:名不虛傳的“天下水”啊!遼闊強大的吳楚古國大地像是在這里東南割裂開來。既以橫掃之勢,極言湖面之開闊,水勢之浩大,又從縱的方面括過吳楚這古老的歷史來加強這種浩瀚與深遠。下句從上下方位就登臨觀感加以完善:整個世界、日月乾坤,日日夜夜好像都浮在水面,浮現(xiàn)眼前。洞庭之包羅萬象、負載乾坤之雄偉深厚已突現(xiàn)無馀。黃生云:“一詩之中,如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尤為雄偉,雖不到洞庭者讀之,可使胸次豁達!薄段髑逶娫挕贩Q:“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有幾云夢也”。然而,字里行間提供給我們的浩瀚雄渾并不是純?nèi)坏耐昝,一個“坼”(chè)字,給人以裂損崩折的感覺,一個“浮”字亦讓人感到動蕩、飄泊。故為頸聯(lián)的陡然跌落和末聯(lián)的涕泗滂沱暗作鋪墊。

          頸聯(lián)承接“今上岳陽樓”之“今”字,抒寫詩人今日之飄流淪落,老病孤身。多年輾轉(zhuǎn)漂泊,心力已經(jīng)交瘁,處境極為凄涼,和親朋沒有來往,連書信也完全斷絕,“親朋無一字”,是沉痛的寫實!袄喜 倍职烁喑膬(nèi)容:遲暮之年,原就患有肺病和瘧疾,在成都時,又患風(fēng)痹,流落夔州后,右臂偏枯,左耳失聰,牙齒一半脫落,病情不斷加深。衰老多病之身,孤舟一葉,異地飄零,境況可謂凄絕。在這種景壯情悲的對比中,讀者領(lǐng)略到了“國破山河在”的時代氣氛與詩人飄泊寥落的生平。黃生又云:“寫景如此闊大,自敘如此落寞,詩境闊狹頓異。”浦起龍對此作出解釋:“不闊則狹處不苦,能狹則闊景愈空”。(《讀杜心解》)。這種闊狹起落,反映了詩人的胸懷與境遇之間劇烈的矛盾沖突,也是杜詩沉郁頓挫風(fēng)格的集中表現(xiàn)與內(nèi)在原因。

          尾聯(lián)由個人身世轉(zhuǎn)出時局動亂、國勢安危以及詩人自身的悲慨。大歷三年八月,吐蕃十萬寇靈武和邠州,白元光、李抱玉各出兵擊之,郭子儀將兵五萬屯奉天,京師戒嚴,故“戎馬關(guān)山北”亦為寫實!袄喜∧险魅,君恩北望心”,未敢一日忘懷君國的詩人,面對蒼茫的湖水,沉浮的人生,由個人處境聯(lián)852系國家民族安危和人民深重的苦難,憑欄無力,五內(nèi)如焚,不禁悲哀痛哭,涕泗滂沱。

          全詩前四句寫景闊大,后四句抒情悲切。個人身世的凄苦和對國家民族命運的焦慮交織,用廣闊無垠的湖光襯托登名樓、臨大湖、遙望北國,涕泗滂沱的抒情主人那老、病、漂泊的形象。正如黃白山云:“前半寫景如此闊大,五六自敘如此落寞……結(jié)語湊泊極難。轉(zhuǎn)出戎馬關(guān)山北’五字,胸衿氣象,一等相稱,宜使后人擱筆也”。今日讀來,總感湖光和詩人胸衿相映生輝,詩歌給湖光壯色。(陶先淮)

          作者介紹

          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 自稱“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陽,后遷居河南鞏縣。詩人社審言之孫。年輕時應(yīng)進士舉,不第,浸游各地,后客居長安十年。安史之亂中提奔唐肅宗,授左拾遺。后棄官入蜀,定居成都洗花溪草堂。一度在劍南節(jié)度使嚴式重中任參謀,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嚴武死后攜家出題,漂油江南,病元于途中。其詩以古體、律詩見長,展現(xiàn)了唐代由盛而我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講史”。是我國最偉大的詩人之一,與李白齊名,并稱“李杜”,有《杜工郵集》

        【杜甫《登岳陽樓》賞析】相關(guān)文章:

        《登岳陽樓》杜甫譯文+賞析05-09

        杜甫《登岳陽樓》古詩鑒賞08-02

        唐詩《登岳陽樓》賞析09-22

        登岳陽樓詩詞賞析01-20

        《登岳陽樓》古詩原文及賞析10-18

        杜甫七律古詩《登岳陽樓》09-23

        登岳陽樓二首古詩原文翻譯賞析08-21

        唐詩《登岳陽樓》01-15

        《登岳陽樓》教學(xué)設(shè)計12-11

        古詩《登岳陽樓》的詳解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