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國學誦經典手抄報內容
手抄報是一種可傳閱、可觀賞、也可張貼的報紙的另一種形式。在學校,手抄報是第二課堂的一種很好的活動形式,具有相當強的可塑性和自由性。手抄報也是一種群眾性的宣傳工具。它就相當于縮小版的黑板報。下面是讀國學誦經典手抄報內容,請參考!
篇一 : 讀國學經典《論語》有感
從二年級開始,我和媽媽一起每天快樂誦讀國學經典《論語》。
《論語》你們想不想知道是它寫什么的?是誰寫的呢?我猜你們都想知道吧!其實它是一本語錄。二千五百多年前,有一位老師孔子,他對學生非常有耐性,對人非常的謙遜,所以很受人尊重。這本語錄主要是他的學生把孔子上課說的話和生活中做的事記錄下來。
《論語》記錄了很多孔子說的話,對我們的學習和生活都有很大幫助。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公冶長第五》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边@句話是孔子通過稱贊伯夷叔齊倆兄弟不記仇,因此別人就就不記得他們的舊怨這樣一個故事講述了為人處世應有的態(tài)度。
平時在班里,我與同學之間相處難免會有吵架,鬧意見的時候,這時我就應該學會“不念舊惡,怨是用!边@樣我們才能夠友好相處,互相幫助!
其實,悄悄告訴你,這本語錄還有很多寶貝,雖然我只會誦讀,還沒有完全弄懂所有的語句,但古人說過,讀書千遍,其義自現(xiàn)!所以,我已經約好媽媽每天繼續(xù)誦讀《論語》,多學學里面為人處世的道理。你呢,要不一起來吧!
篇二 : 讀國學有感
國學經典是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國學經典中對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自我內心的關系等內容都有著十分系統(tǒng)的記載。在國學各個學術流派存在的著作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充滿人文智慧和道出人生真諦的記述。其蘊含的哲理,不僅是個人安身立命之本,還是一國安邦濟世之基。
孔子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我們把它稱之為“國學”譬如《三字經》是啟蒙的范本。它最重要的特點是條理清楚,文理明暢,概括精辟地傳授歷史文化知識,倫理道德知識,團結友愛的重要性,被譽為“袖里通鑒”《百家姓》可使我們了解到中華民族姓氏的起源。《千字文》是世界上流行年代的最久遠,運用人數(shù)最多的兒童國學啟蒙讀本,是中國文化的小百科全書。至于《弟子規(guī)》所包含了中國文化所提倡的忠,孝,仁,義,禮,智,信等品德修養(yǎng),在這些優(yōu)秀的書籍忠,我們可以回溯源文化傳承的命脈,吸取中華民族博大的文化。
在國學的經典中,我們無時無刻不在領略“自強不息”的開拓精神!昂竦螺d物”的博大胸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皣遗d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聆聽圣賢的教誨對我們來講是件莫大的幸事,對我們的工作,學習都有相當大的幫助。
以國學為基礎的教育培養(yǎng)了一代一代的文化巨人與治世之臣。然而“五四”之后,中國開始學習西方德爾科學知識,摒棄中國祖先自己留下的國學。中國也開始逐漸西化,一切都以物質為基礎,F(xiàn)代的教育只是對人的智力與技能方面的開發(fā)加大重視。然而對于人的德育與做人做事方面卻不管不顧,1個再有才能的額外你如果沒有德行也會在社會上處處碰壁,不會得到幸福的人生,而我們的祖先都早已教會我們,這些道理都寫在國學里面,F(xiàn)今如果我們重讀國學,用心去讀,認真品味,能夠滌蕩內心深處的污垢。
我國歷史悠久,留下了很多優(yōu)秀的作品,傳世名篇。國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著中華五千年的文化內涵,所以,作為新世紀的我們要多加學習國學,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引領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輕松而灑脫。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以此為驕傲,繼續(xù)并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關系文化,使其在歷史的舞臺上熠熠生輝,永不衰竭。有很多人不知道人生到底要最追求什么,生命的意義是什么,白白的浪費了大好的青春年華,奪走了許多的冤枉路。而國學著作中闡述的人生哲理是人們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標,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在迷茫。
既然國學經典中蘊藏著這么多中華民族的瑰寶,那就讓我們一起勤勉,共同學習國學!
讀國學誦經典的名言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
2、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嵃鍢驅β(lián)
3、管中窺豹,時見一斑!獣x書
4、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顧憲成
5、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撜Z
6、“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薄撜Z
7、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魅崭
8、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龂
9、“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薄撜Z
10、“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
11、“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薄茏右(guī)
1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
13、善惡隨人作,禍福自己招。——增廣賢文
14、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史記
15、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周易
16、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獞(zhàn)國策
17、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撜Z
18、“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論語
19、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明·朱熹
20、良藥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鬃蛹艺Z
21、小不忍,則亂大謀!撜Z
22、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禮記
23、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
24、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献
25、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献
26、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2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f子
28、功不可以虛成,名不可以偽立!鹳e戲
29、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嵃鍢蛑袷
30、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
國學知識:什么是國學?
“國學”又稱“漢學”或“中國學”,泛指傳統(tǒng)的中華文化與學術。它包括中國古代的思想、哲學、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旁及書畫、音樂、術數(shù)、醫(yī)學、星相、建筑等諸多方面。
“國學”這個名詞產生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但是“西學東漸”改良之風正值熾。張之洞、魏源等人為了與西學相對,提出“中學”這一概念,并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一方面學習西方文明,同時又恢復兩漢經學!拔逅摹斑\動期間,陳獨秀等發(fā)起新文化運動,將中國的落后挨打歸罪于二千年來的封建制度,歸罪于以孔子和四書五經,提出“打倒孔家店”等激進口號。但胡適等人在運動后期則針對性地提出“整理國故”口號,主張“研究問題、輸入學理、整理國故、再造文明”的口號,力圖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尋出中西文明的有機結合點,為中國的新生尋找出路。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隨著批判胡適洋奴買辦哲學和資產階級唯心史觀,以及歷次的文藝批判運動,“國學”作為一個口號或名詞已基本消失。只是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后,隨著“愛我中華”之風日熾和“中國崛起”口號之響起,尤其是“孔子學院”在海外的遍布和祭孔大典在國內的連續(xù)上演,“國學”方在海內外以前所未有的熱度火起來。但是“黃河之水天上來,挾泥沙俱下”。一些文化投機者也看準這個“牛市”,將陰陽八卦、讖緯迷信、星相占卜、特異功能、巫婆神漢、建陰宅、拜神廟,乃至恢復繁體字,倡導小學生讀經,都貼上振興“國學”的標簽。
關于中華文化的特征,梁漱溟先生在《中國文化要義》一書中將其概括為十四點,即:廣土眾民;偌大民族的同化融合;歷史悠久,并世中莫與之比;明明白白有偉大力量,又的的確確指不出來其力量所在;歷代不變的社會,停滯不進的文化;幾乎沒有宗教的人生;家庭是中國人第一重要的生活;中國學術不向著科學邁進;民主、自由、平等一類要求不見提出,法制之不見形成;建國之基礎以道德倫常禮教,而不以法律,道德氣氛特重;以儒學為主體的多元文化是中國社會牢固的安定力,使得它經過無數(shù)次的大小變亂仍不解體;兵民合一,全國皆兵;孝的文化;“隱士”是中國的特產。
國學包括中國古代的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社會科學知識,以及醫(yī)家,農學、天文、歷法、算法、術數(shù)等自然科學知識,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國學的分類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四庫全書”的分類方法,它把國學分經、史、子、集四大類。“經”是指儒家經典,如《詩經》、《論語》、《孟子》、《孝經》等,后來又增加一點語言訓詁學方面的著作,如《爾雅》;“史”指一些史學著作,包括通史,如司馬遷的《史記》、鄭樵的《通志》,斷代史,如班固的《漢書》,陳壽的《三國志》、歐陽修等的《新五代史》等;政事史,如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等;專詳文物典章的制度史,如杜佑的《通典》、馬端臨的《文獻通考》等;以地域為記載中心的方志等。“子”是指中國歷史上創(chuàng)立一個學說或學派的人物文集。如儒家的《論語》、《孟子》、《荀子》,法家的《韓非子》、《商君書》,兵家的《孫子》,道家的《老子》、《莊子》,以及釋家、農家,醫(yī)家,天文算法,術數(shù),藝術,譜錄,雜家,類書,小說家皆入“子部”!凹笔菤v史上諸位文人學者的總集和個人的文集。個人的稱為“別集”,如《李太白集》、《杜工部集》、《王荊公集》等;總集如《昭明文選》、《文苑英華》、《玉臺新詠》等。四庫未列入的一些古代戲劇作品如《長生殿》、《西廂記》、《牡丹亭》也屬集部。
另一種是按內容分類,開始分為三類:義理之學,闡明事物道理,也就是哲學;考據之學,從事歷史研究,也就是史學;辭章之學,從事詩詞散文以及章奏、書判等實用文體創(chuàng)作的,就是文學,及今天所說的文史哲等社會科學。后來又有人在此基礎上又加了兩個以補其不足:一是經世之學,即治國馭民的政治、經濟、法律等社會科學知識;而是科技之學,即聲光化電等自然科學知識。
國學禮儀知識
【伯仲叔季】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貴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構成男子字的全稱,如伯禽父、仲尼父、叔興父等。
【十二生肖】又稱屬相。古代術數(shù)家拿十二種動物來配十二地支,子為鼠,丑為牛,寅為虎,卯為兔,辰為龍,巳為蛇,午為馬,未為羊,申為猴,酉為雞,戌為狗,亥為豬。后以為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如子年生的肖鼠,亥年生的肖豬,稱為十二生肖。在古代,十二生肖常被涂上迷信色彩,一遇休戚禍福,往往牽扯起來,特別是在婚配中男女屬相很有講究,有所謂“雞狗斷頭婚”、“龍虎不相容”等說法。
【生辰八字】一個人出生的年、月、日、時,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項兩個字,四項共八個字。根據這八個字,可推算出一個人的命運。遇有大事,都需推算八字。舊俗訂婚時,男女雙方互換庚帖,上有生辰八字。雙方各自卜問對方的生辰八字命相陰陽,以確定能否成婚,吉兇如何。
【孝悌】孝,指對父母要孝順、服從;悌,指對兄長要敬重、順從?鬃臃浅V匾曅€研€┳鳛閷嵭小叭省钡母,提出“三年無改于父道”、“父母在,不遠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張。孟子也把孝悌視為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秦漢時的《孝經》則進一步提出:“孝為百行之首!比寮姨岢€┑哪康,是為了維護宗法等級秩序。
【犧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純?yōu)椤盃蕖保w全為“牲”。《左傳?曹劌論戰(zhàn)》中有這樣的話:“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豬,后來也稱雞、魚、豬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犧牲的總稱。
【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時,牛、羊、豕(shǐ,豬)三牲全備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犧牲,行祭前需先飼養(yǎng)于牢,故這類犧牲稱為牢;又根據犧牲搭配的種類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沒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對象不同,所用犧牲的規(guī)格也有所區(qū)別: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諸侯祭祀用少牢。
【家祭】古人在家廟內祭祀祖先或家族守護神的禮儀。唐代即有專人制訂家祭禮儀,相沿施行。宋代陸游《示兒》詩中有這么兩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揖讓】一指古代賓主相見的禮節(jié)。揖讓之禮按尊卑分為三種,稱為三揖:一為土揖,專用于沒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微向下;二為時揖,專用于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平而致于前;三為天揖,專用于同姓賓客,行禮時推手微向上。一指禪讓,即讓位于比自己更賢能的人。
【長揖】這是古時不分尊卑的相見禮,拱手高舉,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種相見禮,兩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論語?微子》中有這樣的記載:“子路拱而立!
【頓首】古時一種拜禮,為“九拜”之一,俗稱叩頭。行禮時,頭碰地即起。因其頭接觸地面時間短暫,故稱頓首。通常用于下對上及平輩間的敬禮,如官僚間的拜迎、拜送,民間的拜賀、拜望、拜別等。也常用于書信中的起頭或末尾,如丘遲《與陳伯之書》:“遲頓首。陳將軍足下無恙,幸甚幸甚……丘遲頓首!
【稽首】古代的拜禮,為“九拜”之一。行禮時,施禮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頭也緩緩至于地。頭至地須停留一段時間,手在膝前,頭在手后。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禮,常為臣子拜見君王時所用。后來,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婦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廟,拜師,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禮。
【九拜】我國古代特有的向對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禮!吨芏Y》謂“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動,五日吉拜,六日兇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肅拜!边@是不同等級、不同身份的社會成員,在不同場合所使用的規(guī)定禮儀。
【跪】兩膝著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腳跟,以示莊重。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于是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時兩膝著地,臀部貼于腳跟。為了表示對人尊重,坐法頗有講究:“虛坐盡后,食坐盡前!薄氨M后”是盡量讓身體坐后一點,以表謙恭;“盡前”是盡量把身體往前挪,以免飲食污染坐席而對人不敬。
【冠禮】古代男子成年時(二十歲)加冠的禮節(jié)。冠禮在宗廟中進行,由父親主持,并由指定的貴賓給行冠禮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緇布冠、皮弁、爵弁,分別表示有治人、為國出力、參加祭祀的權力。加冠后,由貴賓向冠者宣讀祝辭,并給起一個與俊士德行相當?shù)拿馈白帧,使他成為受人尊敬的貴族成員。因為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所以后世將二十歲稱作“弱冠”。
【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獨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誠敬,這些活動叫“齋戒”!褒S”又稱“致齋”,致齋三日,宿于內室,要求“五思”(思其居處、笑語、志意、所樂、所嗜),這主要是為了使思想集中、統(tǒng)一!敖洹庇址Q“散齋”,散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參加一切娛樂活動,也不參加哀吊喪禮,以防“失正”、“散思”。古人齋戒時忌葷,但并非忌食魚肉葷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氣的食物如蔥、蒜等,這主要是為了防止祭祀時口中發(fā)出的臭氣,對神靈、祖先有所褻瀆。
【再拜】先后拜兩次,表示禮節(jié)之隆重。舊時書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膜拜】古代的拜禮。行禮時,兩手放在額上,長時間下跪叩頭。原專指禮拜神佛時的一種敬禮,后泛指表示極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禮方式。今人多用“頂禮膜拜”形容對某人崇拜得五體投地。
【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稌x書?陶潛傳》載:陶淵明曾為彭澤縣令,州郡派督郵巡視至縣,縣吏勸陶束帶迎見,他感嘆地說:“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xiāng)里小人邪!”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后來引申為傾倒、崇拜,如毛澤東《沁園春雪》:“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
【秦晉之好】春秋時,秦、晉兩國國君幾代都互相通婚,后稱兩姓聯(lián)姻為“秦晉之好”。
【舉案齊眉】古代妻子為丈夫捧膳食時要舉案于眉,表示相敬。
【以文會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禮俗。文人相交輕財物而重情誼、才學,故多以詩文相贈答,揚才露己,以表心態(tài)。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詩詞相酬答。在宴飲等聚會時,更是不可有酒無詩,流行盡觴賦詩之俗。
國學做人禮儀大忌
做人之大忌——貶人
子女之大忌——啃老
夫妻之大忌——輕視
家庭之大忌——缺規(guī)
父母之大忌——溺愛
教師之大忌——敷衍
學生之大忌——網癮
官吏之大忌——弄權
法官之大忌——偏袒
商人之大忌——售假
藝人之大忌——色情
演戲之大忌——低俗
股民之大忌——硬拼
醫(yī)生之大忌——貪財
司機之大忌——斗氣
朋友之大忌——猜疑
事業(yè)之大忌——放棄
做事之大忌——輕浮
錯誤之大忌——固執(zhí)
學習之大忌——粗心
待人之大忌——傲慢
吃飯之大忌——暴食
說話之大忌——吹牛
【讀國學誦經典手抄報內容】相關文章:
誦國學經典手抄報內容201705-06
國學經典內容手抄報08-30
國學經典誦讀手抄報內容09-17
經典國學手抄報設計內容07-18
簡單又漂亮的國學手抄報內容08-29
關于國學經典的手抄報內容資料08-30
提倡讀好書的手抄報內容08-30
經典國學手抄報08-29
2017品讀國學經典手抄報資料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