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古詩翻譯及賞析
在平時的學(xué)習(xí)、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一些使用較為普遍的古詩吧,古詩有四言、五言、七言、雜言等多種形式。那些被廣泛運用的古詩都是什么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古詩翻譯及賞析,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古詩翻譯及賞析
原文
繞床饑鼠,蝙蝠翻燈舞。屋上松風(fēng)吹急雨,破紙窗間自語。
平生塞北江南,歸來華發(fā)蒼顏。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里江山。
【前言】
辛棄疾閑居信州(今江西上饒)時,常往來于一博山道中。這首詞是作者被貶官為民,在江西上饒閑居,游歷博山時所做,時間約在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前后,作者約為45歲。
【注釋】
①庵:圓形草屋
、谌A:花白
、蹥w來,指43歲免官歸里
【翻譯】
饑餓的老鼠繞著床竄來竄去,蝙蝠圍著昏黑的油燈上下翻舞?耧L(fēng)夾帶著松濤,猶如洶涌波濤般放聲呼嘯;大雨瓢潑而下,急促地敲打著屋頂;糊窗紙被風(fēng)撕裂,發(fā)出呼啦啦的聲音,仿佛在自言自語。
從塞北輾轉(zhuǎn)江南,如今歸隱山林,已是容顏蒼老,滿頭白發(fā)。一陣凄冷的秋風(fēng)吹透了單薄的布被,突然驚醒,眼前依稀還是夢中的萬里江山。
【鑒賞】
不少專家都曾指出過辛詞的多樣性特點,肯定各種風(fēng)格的作品往往又都達到了很高的文學(xué)成就,讀者一旦細讀了辛詞,便會有極深的感受。就拿這闋《清平樂》來說,可以講是代表了辛詞的一種藝術(shù)風(fēng)格,全詞僅有八句話四十六個字,但是卻描繪了一幅蕭瑟破敗的風(fēng)情畫。夜出覓食的饑鼠繞床爬行,蝙蝠居然也到室內(nèi)圍燈翻飛,而屋外卻正逢風(fēng)雨交加,破裂的糊窗紙也在鳴響!白哉Z”二字,自然而又風(fēng)趣地將風(fēng)吹紙響擬人化、性格化了。獨宿的這個“王氏庵”,是久已無人居住的破屋。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作者一個平生為了國事奔馳于塞北江南,失意歸來后則已頭發(fā)花白、容顏蒼老的老人出現(xiàn)了。心境如此,環(huán)境如此,“秋宵夢覺”分明指出了時令,同時也暗示了主人公難以入睡。半夜醒來,眼前不是饑鼠蝙蝠,殘燈破窗,而是祖國的“萬里江山”。很顯然,他“夢中行遍,江南江北”(《滿江紅》),醒后猶自留連夢境,故云“眼前萬里江山”。這一句與“平生塞北江南”相呼應(yīng),而把上闋四句推到背后。平生經(jīng)歷使他心懷祖國河山,形諸夢寐;如今蒼顏白發(fā),壯志難酬,可心中所思所想,依然還會夢到往日的萬里江山。
這首詞用文字構(gòu)筑的畫面和表達的感情,若改用線條和色彩是完全能夠表達出來的,可見作者用抽象的文字符號所捕捉、表現(xiàn)的景物的具象化程度了。而且,每一句話都是一件事物、一個景點,把它們拼接起來,居然連連接詞都可以省略掉,因此自然就形成了這幅難得的風(fēng)情畫!通過畫面,讀者幾乎可以觸摸到作者那顆激烈跳動著的凄苦的心,那顆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執(zhí)著的心。
從詞的格調(diào)看,近似田園派,或者歸隱派,同作者的那些豪放之作相去太遠了,而且還算不上是代表作。不過,這首詞別具一格同樣帶給了人們美好的藝術(shù)享受。從創(chuàng)作來說,作品總反映著作家的所歷、所見、所聞,所感,總反映著作家的一生及其一生的各個方面,即反映作家的全人。從創(chuàng)作的角度講,任何作家也總是從題材內(nèi)容出發(fā),去努力尋求不同的形式和風(fēng)格,他們之間的區(qū)別權(quán)在于成就的高低而已。象作者這樣,能夠在斷承、發(fā)展蘇軾詞風(fēng)的基礎(chǔ)上,成為豪放派大家,同時還能在閑淡、細膩、婉約等格調(diào)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在文學(xué)史上倒是不多見的。正如劉克莊在序《辛稼軒集》時所說:“公所作,大聲鏜锝,小聲鏗鍧,橫絕六合,掃空萬古!涠尷w綿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博山,在江西永豐境內(nèi)(今江西省廣豐縣),古名通元峰,由于其形狀像廬山香爐峰,所以改稱博山。(博山爐是外表雕刻成重疊山形的香爐,見《西京雜記》)。作者在上饒帶湖閑居期間曾多次游覽博山,并留有頗多的題詠。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詞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二年(1185)。辛棄疾在淳熙八年(1181)前后十一月,約四十五歲時,被貶官為民,于是閑居于帶湖。期間,他常到信州(今江西上饒)附近的名勝之處鵝湖、博山等地游覽。一個清秋的夜晚,作者來到博山腳下一戶姓王的人家投宿。這兒只有幾間破舊的小草庵,屋后是一片竹林、環(huán)境十分荒涼冷落。詞人即景生情,百感交集,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寫成了這首寄寓很深的小令。
名家評價
清·許昂霄《詞綜偶評》:后段有老驥伏櫪之概。
清·陳廷焯《云韶集》:數(shù)語寫景逼真,不減昌黎《山石》詩。語奇情至。
清·陳廷焯《詞則·放歌集》:短調(diào)中筆勢飛舞,辟易千人。結(jié)尾更悲壯精警,讀稼軒詞勝讀魏武詩也。
近代·劉永濟《唐五代兩宋詞簡析》:此詞有“烈士暮年,壯心未已”之概。前半闋從眼前景物,寫出凄寂難堪之境,因而引起心情中之矛盾,蓋抱有熱烈之志之人不能堪此種境界也。后半闋即寫因此種境界而引起之感慨。辛本先在北后歸南,故曰“平生塞北江南”。此詞作于辛年近五十歲時,故曰“白發(fā)蒼顏”。言外有年歲已老,志業(yè)未成之意!安急弧倍,為一夢初醒時之感覺,即此“眼前萬里江山”六字,已大足表現(xiàn)辛棄疾無時忘卻祖國江山。而此“萬里江山”,乃在凄寂之境中倏現(xiàn)“眼前”,其情之悲憤如何,讀者不難想象。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一1207),字幼安,號稼軒居士。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曾任耿京軍的掌書記,不久投歸南宋。歷任江陰簽判,建康通判,江西提點刑獄,湖南、湖北轉(zhuǎn)運使,湖南、江西安撫使等職。四十二歲遭讒落職,退居江西信州,長達二十年之久,其間一度起為福建提點刑獄、福建安撫使。六十四歲再起為浙東安撫使、鎮(zhèn)江知府,不久罷歸。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關(guān)方略,均未被采納。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愛國感情。有《稼軒長短句》以及今人輯本《辛稼軒詩文鈔存》。詞存六百二十九首。
生平簡介
辛棄疾存詞600多首。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zhàn)斗精神是辛詞的基本思想內(nèi)容。他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豪放派詞人、愛國者、軍事家和政治家。
辛棄疾的始祖辛維葉,在唐曾任大理寺評事,由隴西狄道遷濟南,故為濟南人。高祖辛師古,曾任儒林郎。曾祖辛寂,曾任賓州司戶參軍。祖父辛贊,因累于族眾,靖康之變時未能隨宋室南渡,仕于金,先后為譙縣、開封等地守令。辛棄疾父辛文郁早卒,他自幼隨祖父辛贊生活。
辛棄疾在文學(xué)上與蘇軾齊名,號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有人這樣贊美過他:稼軒者,人中之杰,詞中之龍。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自辛稼軒前,用一語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軒,橫豎爛熳,乃如禪宗棒喝,頭頭皆是;又如悲笳萬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覺賓主酣暢,談不暇顧。詞至此亦足矣!
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出生前13年,山東一帶即已為金兵侵占,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率兩千民眾參加北方抗金義軍,次年奉表歸南宋一生堅決主張抗擊金兵,收復(fù)失地。曾進奏《美芹十論》,分析敵我形勢,提出強兵復(fù)國的具體規(guī)劃;又上宰相《九議》,進一步闡發(fā)《十論》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納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認真革除積弊,積極整軍備戰(zhàn),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職處分,曾在江西上饒一帶長期閑居。光復(fù)故國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憤發(fā)而為詞,其獨特的詞作風(fēng)格被稱為“稼軒體”。造就了南宋詞壇一代大家。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藝術(shù)風(fēng)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平生以氣節(jié)自負,以功業(yè)自許,一生力主抗戰(zhàn),所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zhàn)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又與宋志士陳亮及理學(xué)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誼,與之砥勵氣節(jié),切磋學(xué)問?菇饛(fù)國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嘆與壯士閑置的憤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還以生動細膩的筆觸描繪江南農(nóng)村四時的田園風(fēng)光、世情民俗。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fēng)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在蘇軾的基礎(chǔ)上,大大開拓了詞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詞的文學(xué)地位。后人遂以“蘇辛”并稱。其詩文亦有足稱道者,特別是其文“筆勢浩蕩,智略輻湊,有權(quán)書衡論之風(fēng)”。
辛棄疾,是開一代詞風(fēng)的偉大詞人,也是一位能征善戰(zhàn)、熟稔軍事的民族英雄。他的詞作“大聲鏜鞳,小聲鏗鍧,橫絕六合,掃空萬古,自有蒼生所未見”,已成為中國文學(xué)史上的瑰寶;而他作為南宋朝廷大臣而寫的一篇文章《議練民兵守淮疏》,則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對戰(zhàn)爭形勢的精辟入里的深刻分析和鮮明而又具體的對策。這篇應(yīng)用散文感情熾熱,構(gòu)思縝密,層層深入,有理有據(jù),語言也精確、簡潔。文章僅用了六百余字,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不枝不蔓,一氣貫通,有情況、有分析、有措施、有預(yù)測、字字落到實處,質(zhì)樸無華,明曉暢達。一位豪邁曠達的詞人,根據(jù)不同的文體的需要,能夠?qū)懗鋈绱藝乐、樸實的?yīng)用文,可見一位大手筆,在寫作中是不能囿于一個狹窄天地中的,應(yīng)該熟練地掌握幾套筆墨,既有自己喜愛的體式,也能按不同要求寫出不同體裁、不同風(fēng)格的別類文章,就如同功夫高深的武術(shù)家,雖擅長一種兵刃,但對其他武器也能舞動一樣。辛棄疾就是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文體,從不同方面來表達了他慷慨激昂的愛國感情,反映出憂國憂民“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的壯志豪情和以身報國的高尚理想。(節(jié)選自《應(yīng)用寫作》1998年第1期,《詞壇巨擘 公文高手——讀辛棄疾<議練民兵守淮疏>》)
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zhàn)斗精神是辛詞的基本思想內(nèi)容,這首先表現(xiàn)在他的詞中,他不斷重復(fù)對北方的懷念。另外,在《賀新郎》、《摸魚兒》等詞中,他用“剩水殘山”、“斜陽正在斷腸處”等詞句諷刺茍安殘喘的南宋小朝廷,表達他對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滿。胸懷壯志無處可用,表現(xiàn)在詞里就是難以掩飾的不平之情。他擅長的懷古之作中《水龍吟》,面對如畫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壯志被激發(fā)的同時,他也大發(fā)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與現(xiàn)實的激烈沖突,為他的詞構(gòu)成悲壯的基調(diào)。辛詞在蘇軾詞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擴大了題材范圍,他幾乎達到了無事、無意不可入詞的地步。
他出生時北方久已淪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贊雖在金國任職,卻一直希望有機會“投釁而起,以紓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憤”,并常常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美芹十論》),同時,辛棄疾也不斷親眼目睹漢人在金人統(tǒng)治下所受的屈辱與痛苦,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時代就立下了恢復(fù)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棄疾是在金人統(tǒng)治下的北方長大的,他也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規(guī)蹈矩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種燕趙奇士的俠義之氣。
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在其后方的漢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嚴苛的壓榨,奮起反抗。二十一歲的辛棄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參加由耿京領(lǐng)導(dǎo)的一支聲勢浩大的起義軍,并擔(dān)任掌書記。當(dāng)金人內(nèi)部矛盾爆發(fā),完顏亮在前線為部下所殺,金軍向北撤退時,辛棄疾于紹興三十二年(1162)奉命南下與南宋朝廷聯(lián)絡(luò)。在他完成使命歸來的途中,聽到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義軍潰散的消息,便率領(lǐng)五十多人襲擊敵營,把叛徒擒拿帶回建康,交給南宋朝廷處決。辛棄疾驚人的勇敢和果斷,使他名重一時,“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圣天子一見三嘆息”(洪邁《稼軒記》)。宋高宗便任命他為江陰簽判,從此開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這時他才二十三歲。
辛棄疾初來南方,對朝廷的怯懦和畏縮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趙構(gòu)曾贊許過他的英勇行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現(xiàn)出想要恢復(fù)失地、報仇雪恥的銳氣,所以在他南宋任職的前一時期中,曾熱情洋溢地寫了不少有關(guān)抗金北伐的建議,像著名的《美芹十論》、《九議》等。盡管這些建議書在當(dāng)時深受人們稱贊,廣為傳誦,但已經(jīng)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卻反映冷淡,只是對辛棄疾在建議書中所表現(xiàn)出的實際才干很感興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擔(dān)任轉(zhuǎn)運使、安撫使一類重要的地方官職,去治理荒政、整頓治安。這顯然與辛棄疾的理想大相徑庭,雖然他干得很出色,但由于深感歲月流馳、人生短暫而壯志難酬,內(nèi)心卻越來越感到壓抑和痛苦。
然而現(xiàn)實對辛棄疾是嚴酷的。他雖有出色的才干,他的豪邁倔強的性格和執(zhí)著北伐的熱情,卻使他難以在畏縮而又圓滑、嫉賢妒能的官場上立足。他也意識到自己“剛拙自信,年來不為眾人所容”(《論盜賊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歸隱的準備,并在江西上饒的帶湖畔修建了園榭,以便離職后定居。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棄疾四十二歲時,因受到彈劾而被免職,歸居上饒。此后二十年間,他除了有兩年一度出任福建提點刑獄和安撫使外,大部分時間都在鄉(xiāng)閑居。
辛棄疾一向很羨慕嘯傲山林的隱逸高人,閑居鄉(xiāng)野同他的人生觀并非沒有契合之處;而且,由于過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盡可以過得頗為奢華。但是,作為一個熱血男兒、一個風(fēng)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為的壯年被迫離開政治舞臺,這又使他難以忍受,“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fēng),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yīng)羞見,劉郎才氣”(《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所以,他常常一面盡情賞玩著山水田園風(fēng)光和其中的恬靜之趣,一面心靈深處又不停地涌起波瀾,時而為一生的理想所激動,時而因現(xiàn)實的無情而憤怒和灰心,時而又強自寬慰,作曠達之想,在這種感情起伏中度過了后半生!傲藚s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蓱z白發(fā)生”(《破陣子》),“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鷓鴣天》),在這些詞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寧宗嘉泰三年(1203),主張北伐的韓侂胄起用主戰(zhàn)派人士,已六十四歲的辛棄疾被任為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年邁的詞人精神為之一振。第二年,他晉見宋寧宗,激昂慷慨地說了一番金國“必亂必亡”(《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乙集),并親自到前線鎮(zhèn)江任職。
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擊,在一些諫官的攻擊下被迫離職,于開禧元年(1205)重回故宅閑居。雖然后兩年都曾被召任職,無奈年老多病,身體衰弱,終于在開禧三年秋天溘然長逝。
雖然,自中原失陷以來,表現(xiàn)對于民族恥辱的悲憤,抒發(fā)報國熱情,已經(jīng)成為文學(xué)的中心主題,辛棄疾的詞在其中仍然有一種卓爾不群的光彩。這不僅因為辛棄疾生長于被異族蹂躪的北方,恢復(fù)故土的愿望比一般士大夫更為強烈,而且因為他在主動承擔(dān)民族使命的同時,也在積極地尋求個人生命的輝煌,在他的詞中表現(xiàn)出不可抑制的英雄主義精神。
在抒發(fā)報國之志時,辛棄疾的詞常常顯示出軍人的勇毅和豪邁自信的情調(diào),像“要挽銀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調(diào)歌頭》),“馬革裹尸當(dāng)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說”(《滿江紅》),“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賀新郎》)等,無不豪情飛揚,氣沖斗牛。對那些與自己一樣勇于報國的志士,他由衷地加以贊美,與之同聲相應(yīng),彼此勉勵,如《水龍吟·甲辰歲壽韓南澗尚書》的慷慨熱情,全然不同于一般俗濫的祝壽詞:
渡江天馬南來,幾人真是經(jīng)綸手?長安父老,新亭風(fēng)景,可憐依舊。夷甫諸人,神州沉陸,幾曾回首?算平戎萬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況有文章山斗,對桐陰滿庭清晝。當(dāng)年墮地,而今試看,風(fēng)云奔走。
綠野風(fēng)煙,平泉草木,東山歌酒。待他年,整頓乾坤事了,為先生壽。
而對于庸俗圓滑、面對民族危亡無所作為的官僚,辛棄疾有一種出于本能的厭惡,在《千年調(diào)》中他勾勒了這類人物的丑態(tài):“卮酒向人時,和氣先傾倒。最要然然可可,萬事稱好。”
然而正是這樣的人充斥官場,把持權(quán)位,引導(dǎo)著一條茍且偷安的'道路。他憤慨地寫道:“千古李將軍,奪得胡兒馬。李蔡為人在下中,卻是封侯者!(《卜算子》)。
當(dāng)辛棄疾帶領(lǐng)不多的人馬沖過戰(zhàn)場烽火來到南方時,懷著滿腔熱血,渴望一展宏圖,卻不料從此陷落在碌碌無為的境地,這使他感到難以忍受的苦悶和悲憤。在他南歸的第十二年重游當(dāng)年南歸的首站建康時,他寫下了著名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fēng)、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yīng)羞見,劉郎才氣?上Я髂,憂愁風(fēng)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這是對山河破碎的悲哀,對壯志成空的悲哀;歲月無情地流去,因這種悲哀更顯得怵目驚心。然而即使詞人在寫他的孤獨和悲哀,寫他的痛苦和眼淚,我們?nèi)匀豢吹剿杂⑿圩栽S、絕不甘沉沒的心靈。
其詞抒寫力圖恢復(fù)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tǒng)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shù)風(fēng)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并稱為“蘇辛”!镀脐囎印殛愅x壯詞以寄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負不能實現(xiàn)而產(chǎn)生的消極情緒。有《稼軒長短句》,當(dāng)代注本以鄧廣銘先生作的《稼軒詞編年箋注》最為流行。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辛棄疾善詩文,但以詞明世。其《稼軒詞》還六百二十余首,無論數(shù)量之富,質(zhì)量之優(yōu),皆冠兩宋。乃人中之杰,詞中之龍。
稼軒詞向來被人稱為「英雄之詞」。這些詞主要表現(xiàn)了詞人以英雄自許,以恢復(fù)中原為己任的壯志豪情。他時;貞浧鹕倌晔蝗虢馉I,生擒叛徒張安國的英雄事跡。如《鷓鴣天》上片道「壯歲旌旗涌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騄,漢箭朝飛金仆姑!剐猎~還表現(xiàn)了壯志難酬,報國無路的悲憤心情。如《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上片:「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乖~中通過看吳鉤寶劍,拍遍欄桿的典型動作,生動表現(xiàn)了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悲憤心情。辛棄疾這類「英雄之詞」,大都使氣岑才而作,情感激昂悲壯,風(fēng)格沉郁雄放。此外,辛棄疾也有寫一些鄉(xiāng)村景物和田園情趣的詞:《清平樂.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埂P翖壖驳脑~也不乏風(fēng)格婉約,又寓意深曲的作品。如《青玉案.元夕》,上片鋪敘元宵夜的歡樂場面,下片轉(zhuǎn)寫一位幽居自處,不同凡響的女子:「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實際上表現(xiàn)詞人「自憐幽獨」的情懷。
“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這是刻在鉛山瓢泉瓜山山后的陽原山辛棄疾墓前郭沫若對他評價的楹聯(lián)。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辛棄疾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文武全才。
1161年,辛棄疾自22歲率領(lǐng)2000多家鄉(xiāng)父老兄弟起義抗金,便把洗雪國恥、收復(fù)失地作為自己的畢生事業(yè),20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墒,他中年卻屢屢蒙受讒劾,賦閑20年,直至憂憤而死。從1181年到1207年,他基本上是在上饒帶湖和鉛山瓢泉過著閑居的生活,其間有6年時間被起用又被罷官,來往于福建、浙江、江蘇等地的任上和帶湖、瓢泉之間;而居帶湖亦時往瓢泉小住。瓢泉,是這位愛國詞人南渡后的最后歸宿地。
1180年,41歲的辛棄疾再次任隆興(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撫使時,擬在上饒建園林式的莊園,安置家人定居。1181年春,辛棄疾來到上饒開工興建帶湖新居和莊園。他根據(jù)帶湖四周的地形地勢,親自設(shè)計了“高處建舍,低處辟田”的莊園格局,并對家人說:“人生在勤,當(dāng)以力田為先。”因此,他把帶湖莊園取名為“稼軒”,并以此自號“稼軒居士”。當(dāng)年農(nóng)歷十一月,由于受彈劾,官職被罷,帶湖新居正好落成,辛棄疾回到上饒,開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閑居生活。
鵝湖山、靈山、博山等地,都是辛棄疾常去尋古覓幽的地方。鵝湖山下的鵝湖寺,在通往福建的古驛站旁。1175年農(nóng)歷六月初三至初八,著名學(xué)者朱熹、呂祖謙、陸九齡、陸九淵等在鵝湖寺舉行了中國哲學(xué)史上著名的“鵝湖之會”(第一次鵝湖之會)。鵝湖因而成了文化勝地。辛棄疾常去鵝湖游憩。
1188年秋天,陳亮”寫信給辛棄疾和朱熹,相約到鉛山紫溪商討統(tǒng)一大計。但后來,朱熹因故推辭了這次鉛山之會。這年冬,到了相約之期,辛棄疾正染病在床,于瓢泉養(yǎng)息等待陳亮。傍晚,雪后初晴,夕照輝映白雪皚皚的大地,辛棄疾在瓢泉別墅扶欄遠眺,一眼看見期思村前驛道上騎著大紅馬而來的陳亮,大喜過望,病痛消散,下樓策馬相迎。兩人在村前石橋上久別重逢,感慨萬端;佇立石橋,沐浴著雪后晴的夕陽,縱談國是,為金甌殘缺而痛心疾首,愛國之情洶涌澎湃于胸,拔劍斬坐騎,盟誓為統(tǒng)一祖國奮斗不止。辛棄疾在與陳亮別后寫的《賀新郎·同父見和,再用韻答之》中發(fā)出“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的吶喊,正是這種豪情壯志的寫照。
辛棄疾和陳亮這次會晤,瓢泉共酌,鵝湖同游,長歌相答,極論世事,逗留彌旬乃別,成為文壇佳話。后人為了紀念這兩位愛國志士,將這次會晤稱為第二次“鵝湖之會”,將期思村前的石橋稱為“斬馬橋”,并在橋旁建了斬馬亭。至今,當(dāng)?shù)剡流傳辛棄疾和陳亮“斬馬盟誓”的故事。斬馬亭還在,雖經(jīng)歷風(fēng)雨,仍有不少刻有“斬馬亭”字樣的釉瓦覆蓋其上,為鉛山縣文物保護單位。
1194年夏,辛棄疾又被罷官回上饒,住在瓢泉,動工建新居,經(jīng)營瓢泉莊園,決意“便此地、結(jié)吾廬,待學(xué)淵明,更手種、門前五柳”。1195年春,瓢泉“新葺茆檐次第成,青山恰對小窗橫”(《浣溪沙·瓢泉偶作》),瓢泉園林式莊園建成。
1196年夏,帶湖莊園失火,辛棄舉家移居瓢泉。1196年秋,辛棄疾生平所有的各種名銜全部被朝廷削奪得干干凈凈,在瓢泉過著游山逛水、飲酒賦詩、閑云野鶴的村居生活。瓢泉田園的恬靜和期思村民的質(zhì)樸使辛棄疾深為所動,靈感翻飛而歌之,寫下了大量描寫瓢泉四時風(fēng)光、世情民俗和園林風(fēng)物、遣興抒懷的詩詞!杜R江仙·戲為期思詹老壽》、《浣溪沙·父老爭言雨水勻》、《玉樓春 戲賦云山》等等,都是辛詞中描寫瓢泉村居生活的代表作!扒嗌揭鈿鈲槑V,似為我歸來嫵媚生”(《沁園春·再到期思卜筑》);“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yīng)如是。情與貌,略相似”(《賀新郎·邑中園亭……》)。這些詞句表現(xiàn)了辛棄疾對瓢泉山水風(fēng)物一往情深。
1203年,辛棄疾先后被起用為紹興知府、鎮(zhèn)江知府等職。1205年秋,又被罷官,辛棄疾懷著滿腔憂憤回瓢泉。1207年秋,68歲的辛棄疾,身染重病,朝廷再次起用他,任他為樞密都承旨,令他速到臨安(杭州)赴任。詔令到鉛山,辛棄疾已病重臥床不起,只得上奏請辭。這年農(nóng)歷九月初十,民族英雄、愛國詞人辛棄疾帶著憂憤的心情和沒有實現(xiàn)的遺愿離開了人世。死后葬在瓢泉瓜山山后的陽原山。
【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古詩翻譯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原文及賞析11-19
旅宿古詩翻譯及賞析11-26
關(guān)于宿帢幘山古詩賞析08-08
《宿云門寺閣》古詩翻譯賞析05-25
古詩《夜宿山寺》翻譯及賞析11-22
望木瓜山古詩翻譯及賞析11-27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古詩賞析12-09
焦山望松寥山古詩翻譯及賞析11-28
望天門山的古詩翻譯及賞析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