婷婷色中文在线视频,思思热在线视频日本一区,欧美精品一区三区在线观看,日本色逼影音资源

  • <dfn id="pbiqm"><cite id="pbiqm"></cite></dfn>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后出師表》譯文及注釋

        時間:2021-03-22 13:57:11 文言文名篇 我要投稿

        《后出師表》譯文及注釋

          《后出師表》被認為是《前出師表》的姊妹篇,寫于建興六年(228)。由于《三國志》本傳中不載,《文選》里也不見選錄,而是為《三國志》作注的裴松之,在注文中引自張儼《默記》,所以,有人認為此表是偽作。但也有人認為,從體例文風(fēng)和表中的言辭懇切來看,后表與前表并無二致;那么《后出師表》譯文及注釋是怎樣的?以下僅供參考!

        《后出師表》譯文及注釋

          原文

          先帝深慮漢、賊不兩立,王業(yè)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yè)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yè)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也,而議者謂為非計。今賊適疲于西,又務(wù)于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謹陳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chuàng),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劉繇、王朗各據(jù)州郡,論安言計,動引圣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zhàn),明年不征,使孫策坐大,遂并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計,殊絕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孫、吳,然困于南陽,險于烏巢,危于祁連,逼于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guān),然后偽定一時耳。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任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駑下,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云、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余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余人。此皆數(shù)十年之內(nèi)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復(fù)數(shù)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軍于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已定。然后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然后吳更違盟,關(guān)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譯文

          先帝考慮到蜀漢和曹賊不能并存,帝王之業(yè)不能茍且偷安于一地,所以委任臣下去討伐曹魏。以先帝那樣的明察,估量臣下的才能,本來就知道臣下要去征討敵人,是能力微弱而敵人強大的。但是,不去討伐敵人,王業(yè)也是要敗亡的;是坐而待斃,還是主動去征伐敵人呢?因此委任臣下,一點也不猶疑。

          臣下接受任命的時候,睡不安穩(wěn),食無滋味。想到要去北伐,應(yīng)該先南征。所以五月里渡過瀘水,深入不毛之地,兩天才能吃上一餐;臣下不是不愛惜自己呵,而是看到帝王之業(yè)不可能局處在蜀地而得以保全,所以冒著危險,來執(zhí)行先帝的遺愿,可是爭議者說這不是上策。而敵人恰好在西面疲于對付邊縣的叛亂,東面又要竭力去應(yīng)付孫吳的進攻,兵法要求趁敵方勞困時發(fā)動進攻,當前正是趕快進軍的.時機呵!現(xiàn)在謹將這些事陳述如下:

          高祖皇帝的明智,可以和日月相比,他的謀臣見識廣博,謀略深遠,但還是要經(jīng)歷艱險,身受創(chuàng)傷,遭遇危難然后才得安定,F(xiàn)在,陛下比不上高祖皇帝,謀臣也不如張良、陳平,而想用長期相持的戰(zhàn)略來取勝,安安穩(wěn)穩(wěn)地平定天下,這是臣所不能理解的第一點。

          劉繇、王朗,各自占據(jù)州郡;在議論安守策略時,動輒引用古代圣賢的話,大家疑慮滿腹,胸中充斥著懼難;今年不去打仗,明年不去征討,讓孫策安然強大起來,終于并吞了江東,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二點。

          曹操的智能謀略,遠遠超過別人,他用兵像孫武、吳起那樣,但是在南陽受到窘困,在烏巢遇上危險,在祁山遭到厄難,在黎陽被敵困逼,幾乎慘敗在北山,差一點死在潼關(guān),然后才得僭稱國號于一時。何況臣下才能低下,而竟想不冒艱險來平定天下,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三點。

          曹操五次攻打昌霸而攻不下;四次想跨越巢湖而未成功,任用李服,而李服密謀對付他;委用夏侯淵,而夏侯淵卻敗死了。先帝常常稱贊曹操有能耐,可還是有這些挫敗,何況臣下才能低劣,怎能保證一定得勝呢?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四點。

          自從臣下進駐漢中,不過一周年而已,期間就喪失了趙云、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將領(lǐng)及部曲將官、屯兵將官七十余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等士卒一千余人。這些都是幾十年內(nèi)從各處積集起來的精銳力量,不是一州一郡所能擁有的;如果再過幾年,就會損失原有兵力的三分之二,那時拿什么去對付敵人呢?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五點。

          如今百姓貧窮兵士疲乏,但戰(zhàn)爭不可能停息;戰(zhàn)爭不能停息,那末耽在那里等待敵人來進攻和出去攻擊敵人,其勞力費用正是相等的。不趁此時去出擊敵人,卻想拿益州一地來和敵人長久相持,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六點。

          最難于判斷的,是戰(zhàn)事。當初先帝兵敗于楚地,這時候曹操拍手稱快,以為天下已經(jīng)平定了。但是,后來先帝東面與孫吳連和,西面取得了巴蜀之地,出兵北伐,夏侯淵掉了腦袋;這是曹操估計錯誤?磥韽(fù)興漢室的大業(yè)快要成功了。但是,后來孫吳又違背盟約,關(guān)羽戰(zhàn)敗被殺,先帝又在秭歸遭到挫敗,而曹丕就此稱帝。所有的事都是這樣,很難加以預(yù)料。臣下只有竭盡全力,到死方休罷了。至于伐魏興漢究竟是成功是失敗,是順利還是困難,那是臣下的智力所不能預(yù)見的。

          注釋

          1.漢:指蜀漢。賊:指曹魏。古時往往把敵方稱為賊。

          2.偏安:指王朝局處一地,自以為安。

          3.孰與:何如,表示抉擇,傾向肯定后一種(偏指一方)

          4.惟:助詞。

          5.入南:指諸葛亮深入南中,平定四郡事。

          6.并日:兩天合作一天。

          7.顧:這里有“但”的意思。蜀都:此指蜀漢之境。

          8.議者:指對諸葛亮決意北伐發(fā)表不同意見的官吏。

          9.這兩句指建興六年(228)諸葛亮初出祁山(在今甘肅省禮縣東)時,曹魏西部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變,牽動關(guān)中局勢:在魏、吳邊境附近的夾石(今安徽省桐城縣北),東吳大將陸遜擊敗魏大司馬曹休兩事。

          10.進趨:快速前進。

          11.高帝:劉邦死后的謚號為“高皇帝”。并:平列。

          12.淵深:指學(xué)識廣博,計謀高深莫測。

          13.被創(chuàng):受創(chuàng)傷。這句說:劉邦在楚漢戰(zhàn)爭中,屢敗于楚軍,公元前二○三年,在廣武(今河南省滎陽縣)被項羽射傷胸部:在漢朝初建時,因鎮(zhèn)壓各地的叛亂而多次出征,公元前一九五年又曾被淮南王英布的士兵射中;公元前二○○年在白登山還遭到匈奴的圍困。被,通假字,同“披”

          14.良:張良,漢高祖的著名謀士,與蕭何、韓信被稱為“漢初三杰”。平:陳平,漢高祖的著名謀士。后位至丞相。

          15.長計:長期相持的打算。

          16.坐:安安穩(wěn)穩(wěn)。

          17.未解:不能理解。胡三省認為“解”應(yīng)讀作“懈”,未解,即未敢懈怠之意。兩說皆可通。

          18.劉繇(yóu由):字正禮,東漢末年任揚州刺史,因受淮南大軍閥袁術(shù)的逼迫,南渡長江,不久被孫策攻破,退保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后為豪強笮融攻殺!度龂尽菚酚袀。王朗:字景興,東漢末年為會稽(治所在今浙江省紹興市)太守,孫策勢力進入江浙時,兵敗投降,后為曹操所征召,仕于曹魏。

          19.孫策:字伯符,孫權(quán)的長兄。父孫堅死后,借用袁術(shù)的兵力,兼并江南地區(qū),為孫吳政權(quán)的建立打下基礎(chǔ),不久遇刺身死。

        【《后出師表》譯文及注釋】相關(guān)文章:

        《后赤壁賦》譯文及注釋03-24

        后出師表翻譯文言文03-23

        《清明》譯文與注釋04-01

        《師說》譯文及注釋10-18

        《口技》譯文及注釋09-07

        觀潮譯文及注釋10-08

        《蚊對》譯文及注釋12-19

        《童趣》譯文及注釋12-22

        愛蓮說譯文及注釋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