婷婷色中文在线视频,思思热在线视频日本一区,欧美精品一区三区在线观看,日本色逼影音资源

  • <dfn id="pbiqm"><cite id="pbiqm"></cite></dfn>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李清照的如夢令賞析

        時間:2024-04-22 10:31:46 詩人大全 我要投稿

        李清照的如夢令賞析

          李清照的如夢令賞析 篇1

          李清照(1084—1155),號易安居士,濟南(今山東濟南)人,宋代著名女詞人。她也擅長詩、文創(chuàng)作,但最為人們稱道的,還是她的《漱玉詞》。其詞帶有婉約清新的風格,被稱為“易安體”。

        李清照的如夢令賞析

          李清照的詞,以宋朝南渡為界,可分為前、后兩個時期。由于她出身于名門世家,早有詩名,婚后又與丈夫趙明誠伉儷情深,唱和相隨,生活比較美滿,所以,其早期的詞作大多表現(xiàn)一位處境優(yōu)裕的少女、少婦,對自然風光的喜愛,對美好愛情的憧憬,即使偶有青春閑愁或夫妻別緒,也不過幾縷淡淡的感傷,無妨其歡快明朗的基調(diào)。從金人入侵的“靖康之變”起,她在突然之間接連遭受到國破、家亡、夫喪的慘痛巨變,自己也不得不顛沛流離,過著長期的流亡生活,內(nèi)心充滿凄楚哀怨之情,所以,其后期的詞作充滿了家國之痛、滄桑之感,基調(diào)趨于孤寂而悲涼。總的看來,李清照的`詞,主要繼承了宋詞中婉約派的風格,而又兼有豪放派之長,故能在兩宋詞壇上獨樹一幟,并對后人產(chǎn)生較為深遠的影響。

          《如夢令》(“常憶溪亭日暮”)一詞,是一篇追憶舊游之作。那是一個夏日的傍晚,出游歸來的少女詞人,泛舟于清溪之上,觀賞到藕花綻開、鷗鷺驚飛的美好景色,心中洋溢著青春的愉悅。這一情節(jié),猶如青春溪水里一朵可愛的浪花,在詞人的記憶中不息地跳動著。從其明快的色彩和歡樂的格調(diào)來看,此詞當是詞人的早年之作。

          “常憶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詞的開篇,用了“常憶”二字,不僅表明作品是追憶往事之作,而且表明所追憶的內(nèi)容,在詞人的腦海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記!跋ぁ保c出地點是溪邊的亭子;“日暮”,點出時間是一天的傍晚。“沉醉”一句,出現(xiàn)了作品的抒情主人公,即詞人自己。在清澈溪水邊的精美亭子一帶,度過了一天歡樂的時光之后,傍晚時分,本該回家了,而她卻因為“沉醉”而“不知歸路”。不過,這里的“沉醉”二字,不可拘泥于字面的含義來理解,而要看到,其中體現(xiàn)出青春少女的嬌憨情態(tài),蘊含著一種純真的形體美。更何況,真正讓詞人“沉醉”的,又豈止是醇厚的美酒,還包括著自然的美景呢。

          “興盡晚歸舟,誤入藕花深處”。接下來,用了“興盡”一語,高度概括了整整一天的歡樂活動,而把其中的具體細微之處,全都留給讀者去想象。既然已是“沉醉不知歸路”,當然就會“誤入藕花深處”,詞中的情節(jié)發(fā)展是非常自然的,清澈的水面上,覆蓋著叢叢密密的碩大荷葉,無數(shù)只粉色或白色的荷花,在綠葉的簇擁下,迎著陣陣晚風悄然綻放。一只漂流的小船,載著一位優(yōu)雅的少女,就在這荷花深處的翠綠暗香之中,迷失了回家的方向。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詞的結尾,重復使用了兩個“爭(怎么)渡”,意思是“怎么才能把船劃出去呀”,生動地再現(xiàn)了少女詞人當時那焦急的情態(tài)和迫切的口吻。結句寫“驚起一灘鷗鷺”。其實,河灘上驚飛的鷗鷺,不過是一種襯托;真正受驚著慌的,還要算詞人自己吧。作品到此,戛然而止。后來的結果如何呢?詞人雖未明言,讀者還是不難想象:這畢竟只是一場虛驚,迷途的小船和船上的少女,終究還是化險為夷,安然地回到了家中。不然的話,她后來又怎么會寫出這篇作品呢?不過,這件事情,的確在詞人心里留下了難忘的印象,所以當她在作品中追憶及此,景色還是如此的鮮明,情態(tài)還是如此的逼真,從而給后世的無數(shù)讀者,留下更加難忘的印象。

          這首小詞,語言生動流暢,風格清新自然,趣味橫生,引人入勝。它雖然只擷取了青春溪水里的一朵浪花,卻讓它折射出心靈世界中的七彩陽光;雖然只敘述了早年生活的小小插曲,卻賦予它以普遍而永恒的審美意義。


          ;

          李清照的如夢令賞析 篇2

          李清照《如夢令》賞析

          如夢令(1)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今譯】

          還時常記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深深地沉醉,而忘記歸路。

          一直玩到興盡,回舟返途,卻迷途進入藕花的深處。

          大家爭著劃呀,船兒搶著渡,驚起了滿灘的鷗鷺。

          〔注釋〕

         、傧ぃ号R水的亭臺。

         、谏颍和俺痢。

          ③爭:同“怎”。

          〔賞析〕

          這是一首憶昔詞。寥寥數(shù)語,似乎是隨意而出,卻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開頭兩句,寫沉醉興奮之情。接著寫“興盡”歸家,又“誤入”荷塘深處,別有天地,更令人流連。最后一句,純潔天真,言盡而意不盡。

          現(xiàn)存李清照《如夢令》詞有兩首,都是記游賞之作,都寫了酒醉、花美,清新別致。這首《如夢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優(yōu)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給人以足夠的美的享受。

          “常記”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把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chuàng)造的詞境!俺S洝泵鞔_表示追述,地點在“溪亭”,時間是“日暮”,作者飲宴以后,已經(jīng)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俺磷怼倍謪s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不知歸路”也曲折傳出作者留連忘返的情致,看起來,這是一次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賞。果然,接寫的“興盡”兩句,就把這種意興遞進了一層,興盡方才回舟,那末,興未盡呢?恰恰表明興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誤入”一句,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同前面的“不知歸路”相呼應,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tài)。

          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蕩舟上是游興未盡的少年才女,這樣的美景,一下子躍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連兩個“爭渡”,表達了主人公急于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爭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把停棲在洲渚上的水鳥都嚇飛了。至此,詞嘎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

          這首小令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斷,把移動著的風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讓人不由想隨她一道荷叢蕩舟,沉醉不歸。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這首詩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賞析1:

          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地位之作,轟動朝野。傳聞就是這首詞,使得趙明誠日夜作相思之夢,充分說明了這首小令在當時引起的轟動。又說此詞是化用韓偓《懶起》詩意。韓詩曰:昨夜三更雨,臨明一陣寒。海棠花在否?側臥卷簾看。但李清照的小令較原詩更勝一籌,入木三分地刻畫了少女的傷春心境。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這兩句寫昨夜的風很急,還淅淅瀝瀝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飲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來酒意還沒有完全退去。一開始就將整首詞的時間、環(huán)境勾勒得十分清楚。十分恰當?shù)膶懗隽四捍旱奶攸c,風吹的緊而雨卻是疏落,四個字即使人能夠感受到暮春的氣息。濃睡不消殘酒則寫出了人物現(xiàn)在的狀態(tài),剛剛醒來略略還帶些酒意,一副慵懶的模樣,這種狀態(tài)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風驟,隱隱心底還藏著些許心事,這樣就順理成章地引出下文。上下兩句前者寫室外,后者寫室內(nèi),轉折的巧妙恰當,靈動自然。

          經(jīng)歷了一場風吹雨打,主人公心中十分想知道園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令人不忍面對,因此急急地向詢問。一個字,寫出了人物心中的擔憂,她不愿意春天就這么快的過去。字將不忍問卻又忍不住想知道的矛盾心理刻畫的淋漓盡致。孰料,卻道海棠依舊,這讓她出乎意料,雖然她內(nèi)心渴望海棠依舊,但自己也明白風雨之后必是花事凋零,所以的回答給了她意外的驚喜。從后面應和了前面的內(nèi)容,這種手法使得其詞更加耐讀。字同時寫出了主人公原有的心思和聽到回答后的意外之情,還隱隱道出了不了解主人公的心思和回答時的漫不經(jīng)心,這兩者之間形成了一個微妙的對比,主人公的細膩委婉與粗疏淡漠之間的對比。詞至此,又疊進一層,意境又開一界。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主人公畢竟還是知道這是暮春時節(jié),況且昨夜又是一夜風雨,海棠花斷然是不會依舊了,因此她連用兩個的答復,口語的語氣使得這兩個讓人讀來頗覺清新。應是綠肥紅瘦一句寫出了當前的情形。這句是最為世人稱道的一句,它十分的新穎別致、生動傳神,看似信手拈來,卻是功力獨到。她用字代指滿枝的綠葉,用代指枝頭的花朵,寫出了一個全新的意境。無怪乎多為歷代詞論者贊譽,如《草堂詩余別錄》中曰結句尤為委曲工整,含蓄無窮意焉。而更深一層,又不單指花朵,還隱指了春天萬紫千紅的景象與色彩,隱指了春天眾多無比美好的事物,隱指了在春天里的喜悅心情。這樣一詞就逼真地寫出了人物地傷春情思。不需直言,不假雕飾,卻更令人心動,這是李清照的詞作給讀者的一個典型感受。

          作為李清照的成名之作之一,這首小令寫法別致。它曲折委婉,意境層層疊進,雖只六句,卻幾度轉承,時時宕開一筆。同為傷春之作,作者并沒有像其他詩篇一樣直接寫如何百花凋零、如何悲傷惆悵,而是通過聽覺、視覺等側面營造暮春時節(jié)的氛圍,從客觀現(xiàn)實逐漸轉入主觀感受,從而能夠更加強烈的引起讀者的共鳴。其次,作者通過主人公與的對話來展開全文。這種寫法,不僅是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在腦海里形成一副完整的畫面,增添了真切感,而且行文上也顯得緊湊而有內(nèi)容。同時還將人物的心境通過話語表現(xiàn)出來,更顯得真實可信。此外作者在對話中稍加點綴,如等字,將人物情感的轉折細膩地刻畫出來,對比著描寫了兩個人物的情感心思。

          再者,成功地運用代指手法。以代指葉和花,以代指多少,在語言上更顯凝練,言前人所未言。前已詳述,此處即不重復了。

          總體而言,這首小令以短短二十三字,卻已曲折婉轉的筆法勾勒了生活中的一個細節(jié),真實地反映了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用語平白如話,而意境含蓄豐富,令人不能不佩服作者駕馭語言、剪裁篇幅、開創(chuàng)意境的高超藝術技巧!掇@詞選》中說:一問極有情,答以,答得極淡,跌出二句來。而無限凄婉,卻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無數(shù)曲折,自是圣于詞者。

          李清照的如夢令賞析 篇3

          作品簡介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早期詞作。其主要內(nèi)容為:春夜里大自然經(jīng)歷了一場風吹雨打,詞人預感到庭園中的花木必然是綠葉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簾人”詢問室外的變化,粗心的“卷簾人”卻答之以“海棠依舊”。對此,詞人禁不住連用兩個“知否”與一個“應是”來糾正其觀察的粗疏與回答的錯誤!熬G肥紅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對春天將逝的惋惜之情。全詞委婉地表達了作者憐花惜花的心情,充分體現(xiàn)出作者對大自然、對春天的熱愛,也流露了內(nèi)心的苦悶。篇幅雖短,但含蓄蘊藉,意味深長,以景襯情,委曲精工,輕靈新巧,對人物心理情緒的刻畫栩栩如生,以對話推動詞意發(fā)展,跌宕起伏,極盡傳神之妙,顯示出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力。后人對此詞評價甚高,尤其是“綠肥紅瘦”一句,更為歷代文人所激賞。

          作品原文

          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作品注釋

         、湃鐗袅,又名“憶仙姿”“宴桃源”。五代時后唐莊宗(李存勗)創(chuàng)作!肚逭婕啡搿爸袇握{(diào)”。三十三字,五仄韻,一疊韻。

         、朴晔栾L驟:雨點稀疏,晚風急猛。疏:指稀疏。

         、菨馑幌麣埦疲弘m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濃睡:酣睡 殘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染砗熑耍河袑W者認為此指侍女。

         、删G肥紅瘦: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作品譯文

          昨夜雨雖然下得稀疏,風卻刮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卻不能把殘存的酒力全部消盡。問那正在卷簾的侍女:庭園里海棠花現(xiàn)在怎么樣了?她說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樣。你可知道,你可知道,這個時節(jié)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了。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根據(jù)陳祖美編的《李清照簡明年表》,此詞作于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前后。

          作品鑒賞

          李清照雖然不是一位高產(chǎn)的作家,其詞流傳至今的只不過四五十首,但卻“無一首不工”,“為詞家一大宗矣”。這首《如夢令》,便是“天下稱之”的不朽名篇。這首小令,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充分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xiàn)力和詞人的才華。小詞借宿酒醒后詢問花事的描寫,曲折委婉地表達了詞人的惜花傷春之情,語言清新,詞意雋永。

          起首兩句,辭面上雖然只寫了昨夜飲酒過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盡消,但在這個辭面的背后還潛藏著另一層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為惜花。這位女詞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謝,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飲了過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三、四兩句所寫,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盡管飲酒致醉一夜?jié)馑鍟跃菩押笏P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園中海棠。詞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驟風疏雨的揉損,窗外定是殘紅狼藉,落花滿眼,卻又不忍親見,于是試著向正在卷簾的侍女問個究竟。一個“試”字,將詞人關心花事卻又害怕聽到花落的消息、不忍親見落花卻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達得貼切入微,曲折有致。“試問”的結果——“卻道海棠依舊!笔膛幕卮饏s讓詞人感到非常意外。本來以為經(jīng)過一夜風雨,海棠花一定凋謝得不成樣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簾,看了看外面之后,卻漫不經(jīng)心地答道:海棠花還是那樣。一個“卻”字,既表明侍女對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無覺察,對窗外發(fā)生的變化無動于衷,也表明詞人聽到答話后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風驟”之后,“海棠”怎會“依舊”呢?這就非常自然地帶出了結尾兩句。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边@既是對侍女的反詰,也像是自言自語:這個粗心的丫頭,你知道不知道,園中的.海棠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稀少才是。這句對白寫出了詩畫所不能道,寫出了傷春易春的閨中人復雜的神情口吻,可謂“傳神之筆!皯恰保砻髟~人對窗外景象的推測與判斷,口吻極當。因為她畢竟尚未親眼目睹,所以說話時要留有余地。同時,這一詞語中也暗含著“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雖好,風雨無情,它是不可能長開不謝的。一語之中,含有不盡的無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謂語淺意深。而這一層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簾人”所不能體察也無須更多理會的,她畢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樣感情細膩,那樣對自然和人生有著更深的感悟。這也許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綠肥紅瘦”一語,更是全詞的精絕之筆,歷來為世人所稱道!熬G”代替葉,“紅”代替花,是兩種顏色的對比;“肥”形容雨后的葉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謝稀少,是兩種狀態(tài)的對比。本來平平常常的四個字,經(jīng)詞人的搭配組合,竟顯得如此色彩鮮明、形象生動,這實在是語言運用上的一個創(chuàng)造。由這四個字生發(fā)聯(lián)想,那“紅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漸漸消逝,而“綠肥”正是象征著綠葉成蔭的盛夏的即將來臨。這種極富概括性的語言,又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這首小詞,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卻寫得曲折委婉,極有層次。詞人因惜花而痛飲,因情知花謝卻又抱一絲僥幸心理而“試問”,因不相信“卷簾人”的回答而再次反問,如此層層轉折,步步深入,將惜花之情表達得搖曳多姿。

          詞牌簡介

          如夢令,詞牌名之一,原名《憶仙姿》,為后唐莊宗李存勖所作,因嫌其名不雅遂取尾句“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中的“如夢”得名。又名《宴桃園》、《不見》、《如意令》、《無夢令》、《比梅》等,有單雙調(diào)。單調(diào)正體三十三字。七句五仄韻一疊韻。雙調(diào)六十六字,上下片各七句五仄韻一疊韻。

          作品格律

          ○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本作的韻腳是:二十六宥;可'二十五有 / 二十六宥'通押。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

          作者簡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號易安居士,漢族,齊州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qū))人。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李清照出生于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yōu)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中打下文學基礎。出嫁后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jù)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diào)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diào)協(xié)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的如夢令賞析 篇4

          作品原文

          如夢令⑴

          李清照

          其一

          常記溪亭日暮⑵,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⑶,誤入藕花深處⑷。爭渡⑸,爭渡,驚起一灘鷗鷺⑹。

          其二

          昨夜雨疏風驟⑵,濃睡不消殘酒⑶。試問卷簾人⑷,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⑸。

          作品注釋

          其一

         、湃鐗袅睿涸~牌名,又名“憶仙姿”“宴桃源”。五代時后唐莊宗李存勗創(chuàng)作!肚逭婕啡搿爸袇握{(diào)”。三十三字,五仄韻,一疊韻。

          ⑵常記:長久記憶。溪亭:臨水的亭臺。

          ⑶興盡:盡了酒宴興致。

         、扰夯ǎ汉苫。

          ⑸爭:怎,怎么。

         、竖t鷺:泛指水鳥。

          其二

         、湃鐗袅睿置皯浵勺恕薄把缣以础。五代時后唐莊宗(李存勗)創(chuàng)作!肚逭婕啡搿爸袇握{(diào)”。三十三字,五仄韻,一疊韻。

          ⑵雨疏風驟:雨點稀疏,晚風急猛。疏:指稀疏。

         、菨馑幌麣埦疲弘m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濃睡:酣睡殘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染砗熑耍河袑W者認為此指侍女。

         、删G肥紅瘦: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作品譯文

          其一

          還記得那次在溪邊亭中游玩日色已暮,沉迷在優(yōu)美的景色中忘記了回家的路。盡興以后大家乘著夜色趕快掉轉船頭,卻不料走錯了路小船劃進了藕花深處。怎么出去呢?怎么出去呢?嘰喳聲驚叫聲劃船聲驚起了一灘鳴鷺。

          其二

          昨夜雨雖然下得稀疏,風卻刮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卻不能把殘存的酒力全部消盡。問那正在卷簾的侍女:庭園里海棠花現(xiàn)在怎么樣了?她說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樣。你可知道,你可知道,這個時節(jié)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了。

          創(chuàng)作背景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此為憶昔之詞,非當時當?shù)厮。李清照十八歲之前到汴京,二十四歲時,翁舅趙挺之被罷相,不久她便隨丈夫趙明誠“屏居鄉(xiāng)里十年”,離開京城到了青州,也離開了與她有詩詞唱和之誼的前輩晁補之、張耒等人。趙明誠是金石學家,“屏居”初年,李清照的創(chuàng)作雅興,一度轉移到與丈夫共同搜集、整理、勘校金石書籍方面。所以此詞當是作者結婚前后,居汴京時,回憶故鄉(xiāng)往事而寫成的,也就是詞人十六七歲至二十三四歲之間的作品。細審作者行實,此詞大致可系于她十六歲(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之時,是時她來到汴京不久,此詞亦當是她的處女之作。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此詞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根據(jù)陳祖美編的《李清照簡明年表》,此詞作于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前后。

          作品鑒賞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現(xiàn)存李清照《如夢令》詞有兩首,都是記游賞之作,都寫了酒醉、花美,清新別致。這首《如夢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優(yōu)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給人以足夠的美的享受。

          “常記”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把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chuàng)造的詞境。“常記”明確表示追述,地點“溪亭”,時間是“日暮”,作者飲宴以后,已經(jīng)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沉醉”二字卻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不知歸路”也曲折傳出作者流連忘返的情致,看起來,這是一次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賞。果然,接寫的“興盡”兩句,就把這種意興遞進了一層,興盡方才回舟,那末,興未盡呢?恰恰表明興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誤入”一句,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同前面的“不知歸路”相呼應,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tài)。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蕩舟上是游興未盡的少年才女,這樣的美景,一下子躍然紙上,呼之欲出。一連兩個“爭渡”,表達了主人公急于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爭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把停棲洲渚上的水鳥都嚇飛了。至此,詞嘎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

          這首小令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斷以優(yōu)閑的游興始,中經(jīng)溪亭玩醉,急切回舟,誤入藕花,最后驚起鷗鷺,全詞最后一切都統(tǒng)一在白色鷗鷺蒼茫暮色的'大自然景色之中,把移動著的風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一起,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動作和情緒,起伏變化,很富于節(jié)奏感。詞人把瞬時的神情,瞬時的動作,瞬時的音容,瞬時的景色,聯(lián)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一個極富立體感的生活畫面。這是一個永恒的活生生的生活畫面。這是畫面在清新之景中滲透了野逸之情。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它不像《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那樣帶著富貴之氣,也不像《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那樣帶著衰颯之氣,而是表現(xiàn)了作者青春時期的野逸之氣。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李清照雖然不是一位高產(chǎn)的作家,其詞流傳至今的只不過四五十首,但卻“無一首不工”,“為詞家一大宗矣”。這首《如夢令》,便是“天下稱之”的不朽名篇。這首小令,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充分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xiàn)力和詞人的才華。小詞借宿酒醒后詢問花事的描寫,曲折委婉地表達了詞人的惜花傷春之情,語言清新,詞意雋永。

          起首兩句,辭面上雖然只寫了昨夜飲酒過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盡消,但在這個辭面的背后還潛藏著另一層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為惜花。這位女詞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謝,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飲了過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三、四兩句所寫,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盡管飲酒致醉一夜?jié)馑鍟跃菩押笏P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園中海棠。詞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驟風疏雨的揉損,窗外定是殘紅狼藉,落花滿眼,卻又不忍親見,于是試著向正在卷簾的侍女問個究竟。一個“試”字,將詞人關心花事卻又害怕聽到花落的消息、不忍親見落花卻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達得貼切入微,曲折有致!霸噯枴钡慕Y果——“卻道海棠依舊!笔膛幕卮饏s讓詞人感到非常意外。本來以為經(jīng)過一夜風雨,海棠花一定凋謝得不成樣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簾,看了看外面之后,卻漫不經(jīng)心地答道:海棠花還是那樣。一個“卻”字,既表明侍女對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無覺察,對窗外發(fā)生的變化無動于衷,也表明詞人聽到答話后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風驟”之后,“海棠”怎會“依舊”呢?這就非常自然地帶出了結尾兩句。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边@既是對侍女的反詰,也像是自言自語:這個粗心的丫頭,你知道不知道,園中的海棠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稀少才是。這句對白寫出了詩畫所不能道,寫出了傷春易春的閨中人復雜的神情口吻,可謂“傳神之筆!皯恰,表明詞人對窗外景象的推測與判斷,口吻極當。因為她畢竟尚未親眼目睹,所以說話時要留有余地。同時,這一詞語中也暗含著“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雖好,風雨無情,它是不可能長開不謝的。一語之中,含有不盡的無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謂語淺意深。而這一層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簾人”所不能體察也無須更多理會的,她畢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樣感情細膩,那樣對自然和人生有著更深的感悟。這也許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綠肥紅瘦”一語,更是全詞的精絕之筆,歷來為世人所稱道!熬G”代替葉,“紅”代替花,是兩種顏色的對比;“肥”形容雨后的葉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謝稀少,是兩種狀態(tài)的對比。本來平平常常的四個字,經(jīng)詞人的搭配組合,竟顯得如此色彩鮮明、形象生動,這實在是語言運用上的一個創(chuàng)造。由這四個字生發(fā)聯(lián)想,那“紅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漸漸消逝,而“綠肥”正是象征著綠葉成蔭的盛夏的即將來臨。這種極富概括性的語言,又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這首小詞,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卻寫得曲折委婉,極有層次。詞人因惜花而痛飲,因情知花謝卻又抱一絲僥幸心理而“試問”,因不相信“卷簾人”的回答而再次反問,如此層層轉折,步步深入,將惜花之情表達得搖曳多姿。

          作者簡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號易安居士,漢族,齊州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qū))人。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李清照出生于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yōu)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中打下文學基礎。出嫁后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jù)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diào)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diào)協(xié)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的如夢令賞析 篇5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早期詞作。下面請欣賞《如夢令》李清照的朗誦。

          如夢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李清照介紹: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號易安居士,漢族,山東省濟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diào)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diào)協(xié)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如夢令》賞析一:

          李清照雖然不是一位高產(chǎn)的作家,其詞流傳至今的只不過四五十首,但卻“無一首不工”,“為詞家一大宗矣”。這首《如夢令》,便是“天下稱之”的不朽名篇。這首小令,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充分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xiàn)力和詞人的才華。小詞借宿酒醒后詢問花事的描寫,曲折委婉地表達了詞人的惜花傷春之情,語言清新,詞意雋永。

          起首兩句,辭面上雖然只寫了昨夜飲酒過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盡消,但在這個辭面的背后還潛藏著另一層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為惜花。這位女詞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謝,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飲了過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三、四兩句所寫,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盡管飲酒致醉一夜?jié)馑,但清曉酒醒后所關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園中海棠。詞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驟風疏雨的揉損,窗外定是殘紅狼藉,落花滿眼,卻又不忍親見,于是試著向正在卷簾的侍女問個究竟。一個“試”字,將詞人關心花事卻又害怕聽到花落的消息、不忍親見落花卻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達得貼切入微,曲折有致!霸噯枴钡慕Y果——“卻道海棠依舊!笔膛幕卮饏s讓詞人感到非常意外。本來以為經(jīng)過一夜風雨,海棠花一定凋謝得不成樣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簾,看了看外面之后,卻漫不經(jīng)心地答道:海棠花還是那樣。一個“卻”字,既表明侍女對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無覺察,對窗外發(fā)生的變化無動于衷,也表明詞人聽到答話后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風驟”之后,“海棠”怎會“依舊”呢?這就非常自然地帶出了結尾兩句。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边@既是對侍女的反詰,也像是自言自語:這個粗心的丫頭,你知道不知道,園中的海棠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稀少才是。這句對白寫出了詩畫所不能道,寫出了傷春易春的閨中人復雜的神情口吻,可謂“傳神之筆!皯恰保砻髟~人對窗外景象的推測與判斷,口吻極當。因為她畢竟尚未親眼目睹,所以說話時要留有余地。同時,這一詞語中也暗含著“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雖好,風雨無情,它是不可能長開不謝的。一語之中,含有不盡的無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謂語淺意深。而這一層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簾人”所不能體察也無須更多理會的,她畢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樣感情細膩,那樣對自然和人生有著更深的感悟。這也許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綠肥紅瘦”一語,更是全詞的精絕之筆,歷來為世人所稱道!熬G”代替葉,“紅”代替花,是兩種顏色的對比;“肥”形容雨后的葉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謝稀少,是兩種狀態(tài)的對比。本來平平常常的四個字,經(jīng)詞人的搭配組合,竟顯得如此色彩鮮明、形象生動,這實在是語言運用上的一個創(chuàng)造。由這四個字生發(fā)聯(lián)想,那“紅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漸漸消逝,而“綠肥”正是象征著綠葉成蔭的盛夏的即將來臨。這種極富概括性的語言,又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這首小詞,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卻寫得曲折委婉,極有層次。詞人因惜花而痛飲,因情知花謝卻又抱一絲僥幸心理而“試問”,因不相信“卷簾人”的回答而再次反問,如此層層轉折,步步深入,將惜花之情表達得搖曳多姿。

          《如夢令》賞析二:

          這首小令,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充分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xiàn)力和詞人的才華。

          “昨夜雨疏風驟”指的是昨宵雨狂風猛。疏,正寫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義。當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風雨就來逼迫了,心緒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覺也睡得濃了。功效一醒覺來,天已大亮。但昨夜之神情,卻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路身便要詢問意中懸懸之事。因而,她急問清算衡宇,啟戶卷簾的侍女:海棠花若何樣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還不錯,一夜風雨,海棠一點兒沒變!”女主人聽了,嗔嘆道;“傻丫頭,你可知道那海棠花叢已是紅的見少,綠的見多了嗎?”

          這句對白寫出了詩畫所不能道,寫出了傷春易春的閨中人復雜的神氣口吻,可謂“傳神之筆。

          作者以“濃睡”、“殘酒”搭橋,寫出了白夜至晨的時間變化和心理演變。然后一個“卷簾”,點破日曙天明,巧妙得當。然而,問卷簾之人,卻一字不提所問何事,只于答話中透露出謎底。

          真是絕妙工巧,不著痕跡。詞人為花而喜,為花而悲、為花而醉、為花而嗔,實則是傷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嘆自己的青春易逝。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詞作之一。詞中充分體現(xiàn)出作者對大自然、對春天的熱愛。這是一首小令,內(nèi)容也很簡單。它寫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經(jīng)歷了一場風吹雨打,詞人預感到庭園中的花木必然是綠葉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簾人”詢問室外的變化,粗心的“卷簾人”卻答之以“海棠依舊”。對此,詞人禁不住連用兩個“知否”與一個“應是”來糾正其觀察的粗疏與回答的錯誤!熬G肥紅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對春天將逝的惋惜之情。

          李清照的如夢令賞析 篇6

          如夢令

          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賞析

          李清照(1084-1155),南宋女詞人,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濟南)人,以詞著稱,有較高的藝術造詣。這首詞《如夢令》,作者截取了生活中的一個片斷(酒后回家),創(chuàng)造一個微醉最佳的境界(誤入藕花深處),表現(xiàn)一種豪放瀟灑的風姿(爭渡,爭渡)。這些都圍繞“酒醉”來表現(xiàn)的,酒醉使詩人暈頭轉向,酒醉使詩人鬼使神差,酒醉使詩人振奮不已!熬坪笪Ⅴ笜酚朴啤,它給人感覺到喝醉了酒的女詩人生活多么瀟灑、柔美、飄逸,英姿勃發(fā)。

          全詞共六句,分三個層次。

          第一層,一、二兩句寫溪亭喝酒。“常記溪亭日暮”,在野外溪邊的亭子里喝酒,喝得時間太長了,喝得也稍多了,太陽西沉,天快了晚了,這種荒唐的.事至今還記得。開頭點出了喝酒的時間、地點、背景。“沉醉不知歸路”,因為酒喝多了,人暈暈乎乎的,好像感到醉了。沉醉,是醉到一定的程度,但又有酣樂之意。這時,連回家的路已經(jīng)記不太清楚了。酒喝到如此的程度讓人擔心哪!“沉醉”二字透露出了女詞人心底的歡快。 “不知歸路”,暗示了游興沉酣、樂而忘返。

          第二層,三、四兩句寫誤入藕花叢中。酒是喝得是盡興,天卻晚了,不能不回家呀,“盡興晚回舟”,來時詩人是劃著小船來的,回去也要小船劃回去呀。我們好像看到詩人踉踉蹌蹌從亭子上走下來,解開拴船的繩索,撐開小船向前去。劃呀,劃呀,可是,酒喝多了,頭腦似乎不太清醒,船到底劃向哪里,詩人也許不太明白。由于酒后發(fā)力,用力過猛,小船兒一頭撞進了藕花叢中,“誤入藕花深處”如行云流水,流暢自然,毫無雕鑿痕跡,卻將一葉扁舟搖蕩于盛放的荷花叢中!罢`入”這里把詩人酒眼朦朧醉的憨態(tài)全部寫出來,要在平時船劃入藕花深處,要出多大的勁呀,今天不知不覺地撞進來了,這里把自己原來的主觀愿望與酒后的神志模糊,作了對比與交待。又照應開頭的“常記”(長久記憶),因為這首詞遙追憶。

          第三層,五、六兩句寫乘著酒興奮力爭渡。“爭渡,爭渡”,這里是指作者奮力劃船的意思,而且巧妙地利用了《如夢令》詞中第五句必須為疊句的規(guī)定,重復說“爭渡,爭渡”,表示奮力,再奮力。要把船駛出誤入的藕花宕,詩人不得不使勁力氣劃船了,這里詩人動作很重,聲音很響,也許是酒力的助升。詩人乘著酒興,拚命地劃著,而灘上的鷗鷺,它們本來開始晚休了。這些烏兒一向以為這里平安無事,現(xiàn)在如此的動作,烏兒們可嚇壞了,它們驚恐地撲騰騰地四處亂飛。“驚起一灘鷗鷺”。是誰打擾了它們,是李清照,是喝醉了酒的女詩人李清照,它們哪里知道呢?

          這首詞在藝術上,完全用了一種白描的手法,景色迷人,清秀淡雅,靜中有動,語言平淡樸實,生動有趣,表現(xiàn)了李請照早期詞引出新思,取尋常語度入音律的藝術特色。

          李清照的如夢令賞析 篇7

          如 夢 令

          【北宋】 李清照

          常記溪亭①日暮,沉醉②不知歸路。

          興盡③晚回舟,誤入藕花④深處。

          爭渡,爭渡⑤,驚起一灘鷗鷺。

          【注釋】

         、傧ぃ合叺耐ぷ。

         、诔(chén)醉:陶醉。

          ③興盡:游興得到了滿足。

         、芘夯ǎ荷徎ā

         、轄幎桑涸趺床拍馨汛瑒澇鋈;爭:怎。

          【譯文】

          那是一個多么快樂的日子!醉意未消,暮色蒼茫,泛舟誤入荷花深處,驚動了水鳥,撲哧哧全飛起來了。置身于這樣優(yōu)美的情景中,詩人怎不滿心歡快呢?

          【賞析】

          這是一首憶昔詞。寥寥數(shù)語,似乎是隨意而出,卻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開頭兩句,寫沉醉興奮之情。接著寫“興盡”歸家,又“誤入”荷塘深處,別有天地,更令人流連忘返。最后一句,純潔天真,言盡而意不盡。

          “常記”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把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chuàng)造的詞境 !俺S洝泵鞔_表示追述,地點在“溪亭 ”,時間是“日暮 ”,作者飲宴以后 ,已經(jīng)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俺磷怼倍謪s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 ,“不知歸路”也曲折傳出作者留連忘返的情致,看起來,這是一次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賞。果然,接寫的“興盡”兩句,就把這種意興遞進了一層,興盡方才回舟,那么,興未盡呢?恰恰表明興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誤入”一句,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同前面的“不知歸路”相呼應,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tài)。

          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蕩舟上是游興未盡的少年才女,這樣的美景,一下子躍然紙上,呼之欲出。一連兩個“爭渡 ”,表達了主人公急于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爭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把停棲在洲渚上的`水鳥都嚇飛了。至此,詞嘎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

          這首小令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斷,把移動著的風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讓人不由想隨她一道荷叢蕩舟,沉醉不歸。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這首詩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

          是李清照回憶外游時所作。

          【作者簡介】

          李清照,自號易安居士,濟南章丘(現(xiàn)山東章丘)人,宋朝杰出的女詞人,也是文學史上最有成就的女作家。

          李清照的如夢令賞析 篇8

          李清照,早年生活優(yōu)裕,晚年遭際坎坷,故其詞從創(chuàng)作風格上看明顯分為前后兩期。前期多描寫青少年時期生活,表現(xiàn)出她對大自然的喜愛或?qū)矍榈淖非蠛图冋?后期則主要描寫個人遭遇,抒發(fā)故國之思,滲透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其詞善用白描手法刻畫人物形象,。描繪細膩心情,語言風格明快自然,樸素清新流轉如珠,充分體現(xiàn)詞應“協(xié)音律”、“別是一家”的創(chuàng)新主張。下面試賞析比較李清照的兩首《如夢令》詞來理解其詞的風格和特點。

          現(xiàn)存李清照《如夢令》兩闋,一是廣為傳誦的“昨夜雨疏風驟”,一是情趣盎然的“常記溪亭日暮”。兩詞均為小令,結構和音律上都是單詞,33字,7句,5仄韻,一疊韻。兩詞的共同之處是:

          1.從表現(xiàn)手法上都側重勾勒線條,寫意傳神,往往通過一兩個字,一兩句話,達到概括表現(xiàn)主題的目的。

          2.從表現(xiàn)內(nèi)容上看,也都是反映作者青少年時期的生活,都從醉酒、花美等自然界的變化中刻畫主人公熱愛生活、珍惜生活和青春的樸素感情。 但從用語、造詞以及意境內(nèi)的創(chuàng)造上去把握,我們也可以從這兩首詞中看出李清照創(chuàng)作的不同時期不同特色和詩人不同的語言表現(xiàn)技巧。

          一、用語、造句 一“平” 一“奇” 。

          “常記溪亭日暮”一詞所記述的內(nèi)容十分平淡,“常記”表明所敘是一件時常引起詞人回憶的往事,是少女時代一次郊游活動的剪影。小令十分自然地引出了郊游事件:詞人曾經(jīng)飲酒溪亭,被自然界景致和美好生活氣氛所熏染,以致“沉醉”迷途,而又“誤入藕花深處”的處境,以致慌亂擊槳,“驚起一灘鷗鷺”的奇遇。作者用語、造句一如內(nèi)容一樣的平實、自然。但由于作者剪輯嫁接得體。短短三十三字,便成就一幅極有情致的生活圖景,從而首開“以尋常語繪精美圖”之先河。“常記”兩句起的仿佛平了些,然而卻自然和諧,似乎是面對知己敘述一個日常的故事,實際上已將讀者帶到作者所特設的詞境中去,為下句的層層轉折作了鋪墊,頗有《紅樓夢》寫王熙鳳之筆法。接下來三個情態(tài)動詞“誤”、“爭”、“驚”亦是尋常用語,但三個詞連為一體、一氣呵成,卻正好生動地勾勒出一幅“荷池蕩舟驚鳥”的風俗畫!罢`”字,寫出作者搖船時的醉酒憨態(tài),“爭”字,則刻畫出詩人著急慌亂的神情,“驚”字用得最是精彩,鷗鷺驚飛的場面,詩人由驚慌而至驚喜的神情,都躍然紙上。

          “昨夜雨疏風驟”卻寫得一波三折,展示的是一幕具有情趣的生活小。阂雇盹L雨交加,作者醉酒沉睡,一覺醒來,恰為侍女進屋卷簾。作者擁簾試問,侍女卻隨口回答:海棠依舊;看著窗外被風吹得七零八落的紅花,作者頗覺不快,連聲責問:你可知道,枝繁葉茂的時候那紅花卻已經(jīng)凋落了。此詞用詞造句最大的特點在于“奇”。

          其一,詞中對話寫的非常巧妙。作者睡醒之后即詢問侍女,所問何事卻一字未提,(省略了問語的具體內(nèi)容)這里“一問”、“一答”、“一駁”各句語氣均有不同,流露著女主人和侍女不同的心情神態(tài),十分傳神。間接地表現(xiàn)出主人公的惜花之情,含蓄深蘊。與晚唐杜牧所寫的“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本哂挟惽ぶ。

          其二是用語對比色彩強烈。如“雨疏”與“風驟”,以表現(xiàn)急風對花事的摧殘;“濃睡”與“殘酒”,以襯托借酒消愁的心情;“試問”與“卻道”,看出女主人的心情急切而侍女卻漫不經(jīng)心,這一對比,表現(xiàn)了兩個人物對外界事物的不同感受和感情傾向;“綠肥”與“紅瘦”,以表明綠暗紅稀的暮春之景;詞開始是水墨淡筆,結處用濃墨重彩,又有濃淡映襯之妙。全篇通過自然景物和人物心態(tài)的強烈對比,使讀者對作者的惜春的心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其三是結句“綠肥紅瘦”。運用借代的修辭手法,以色代物,極為新巧,把形容人的“肥、瘦”二字,用來描狀海棠的葉茂花殘,反脫俗而成奇美,用得驚險奇絕。且不說詩人采用擬人法來描寫事物,把事物寫得形象生動。單說一個“瘦”字,就寫得很含蓄!挥脭(shù)量化用語表現(xiàn)花的個體形態(tài)(多少),而用形象化用語(肥瘦),使得雨后葉子的肥碩,花瓣的凋零,宛然如見。肥瘦不僅表現(xiàn)了花葉整體的稀和密,多和少的內(nèi)容對比,同時也表現(xiàn)出花與葉的個體形態(tài),新穎別致地描繪出海棠花花衰葉茂的鮮明形象!笆荨凹葘懗龌ǘ涞蛄愕木跋,又透露出詩人惜花之情,還點出了暮春時節(jié)。(含蓄)這一結句歷來為詞論家所稱道,王士禎認為,這一結句:“人工天巧,可稱絕唱!(《花草蒙拾》),有學者因此稱李清照為“綠肥紅瘦居士”。

          二、意境創(chuàng)造一“隱”,一“顯”。

          “常記溪亭日暮”側重在寫景,融情于景。通過景物的描畫來抒發(fā)和表達作者對自然的贊美和對生活的熱愛,故而意境創(chuàng)造含蓄深沉。通篇見景不見人。而事實上作者的行蹤早就融入到景物中去,成為意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起句“溪亭日暮”,點明活動的時間、地點,亭子座落溪邊,流水潺潺而過,時值黃昏,晚霞滿天,水云之間,恍然如夢。而如此美景,如果沒有人的參與和欣賞,再美的景致也只是一種擺設,于是作者以“常記”二字入筆,就自然而然地以欣賞者的身份融進景中,這時候的意境便無限延伸,作者是獨自一人從早到晚呢?還是同情人出外繾綣?令人遐思連篇,而“沉醉不知歸路”又從“酒醉”發(fā)展到“心醉”,既透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又曲折反映出作者留戀忘返的被自然之景所陶醉的情致。何以“不知歸路”呢?原來由于“興盡”暢游,“沉醉”而迷途,本來是作者的“不知歸路”,又演化成“舟入荷叢驚飛鷗鷺”的意境,讀來特別耐人尋味。

          “昨夜雨疏風驟”的意境創(chuàng)造則比較直白,作為一幕生活小劇,既有背景描寫,又有形象刻畫,既寫了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又寫了人物的對話,意境創(chuàng)造因此顯得比較淺顯明了,不事雕琢,但意境之新,情節(jié)之奇,形象之生動豐富足見作者功力!白蛞褂晔栾L驟,濃睡不消殘酒!睂懽髡咦蛲盹L雨交加時因觸景傷情而醉酒,“濃睡”之后酒勁還是沒退,整個意境畫面,是直接以作者“傷春醉酒”的形象而出現(xiàn),沒有任何刻意地描摹,但卻給人以無窮回味——作者何故醉酒?是思戀遠方的情人嗎?抑許還有……,這種想象空間一直可以延伸到后幾句的對話,才能最終找到答案。通過語言描寫來塑造意境更是此詞的一大特色。如“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句,以白描手法寫人物言語,通過“問非所答”的轉承,既體現(xiàn)作者惜花傷春的敏感心理,又表現(xiàn)出侍女不夠善解人意的情緒,更貼近生活,更具有情趣。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的意境。

          第三,生活感受一“喜”一“愁”。

          兩首詞在組材用語上極為講究曲折,《蓼園詞造》曾對此下過評語:“短幅中藏無數(shù)曲折,自是圣于詞者!钡珒稍~曲折中反映的生活感受似有所不同:前者偏于樂觀和閑情逸致,后者則有濃濃的傷感情緒。 “常記溪亭日暮”隨著畫面的展現(xiàn),主人公的情感起伏跌宕地流露出來:美酒勝景帶來的“沉醉”和“興盡”,日暮知返和“不知歸路”所引起的不安,回舟擇路時“誤入藕池”所引起的焦灼,手忙腳亂連呼“爭渡”時的慌亂無主,以及嘩然的水聲“驚起一灘鷗鷺”時的喜出望外。全詞圍繞晚歸遣詞造句,選材上富有生活情趣,主題積極,(一切均有陶醉生活,傾慕自然所致)體現(xiàn)了作者對生活的贊美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而“昨夜雨疏風驟”在選材上偏于凄冷場景,用詞上感情色彩比較消極,如“濃”、“殘”、“卻”、“瘦”等,同樣是體現(xiàn)對大自然的熱愛,但面對的背景卻是“風雨交加的夜晚”,而非“流水潺潺的溪亭邊”,故而傷感愁情甚濃。所謂“濃睡”不過是為了烘托經(jīng)過一夜后的鮮明對比,這一夜,詞人不斷放耳傾聽的風聲,雨聲,感受著大自然的變化,睡得并不安穩(wěn)。 后面“知否”的迭用,決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設問,而是具有豐富、強烈的感情色彩的。其中既有對侍女不關心花事的微責,又有對花事凋零衰敗的痛惜,蘊積了主人公對春光一瞬和好花不常在的惋惜之情,或許還有傷春自傷備感青春流逝的愁情。詞中女主人公口說“應是綠肥紅瘦”答得巧妙,使人感到“應是”只是她對自然季節(jié)變化的客觀認識,而大自然卻是無情的,從多情的女主人公內(nèi)心來說,她是多么不愿意大自然產(chǎn)生這種無情的變化啊!在“應是”的背后,正隱藏著這種理智與感情的矛盾,而就在這矛盾的心理活動中,女主人公的愛花之心與惜花之情被揭示出來。[嘆惋痛惜之情](這種明寫夜雨傷花,綠多紅少,而暗寫閨婦孤寂,紅顏憔悴的技法,在宋詞中是常見的。)

          李清照是以寫“愁”稱著的女詞人,而她的早期詞作卻寫得新鮮活潑,極富樂觀情趣,這可能與她的生活境遇有著密切的關系。李清照出身于官宦之家,少有文才,深受父母寵愛,生活優(yōu)裕,早期詞作正是她那時的歡樂生活的真實寫照!度鐗袅睢(常記溪亭日暮)即原于此。李清照十八歲與趙明誠結婚,四十四歲南渡避難,四十六歲丈夫謝世,作者從此流離顛沛,生活無著,后期作品相當部分反映了她在國破夫亡之時的深愁悲恨!度鐗袅睢(昨夜雨疏風驟)是否屬其后期作品尚無定論,但兩詞的藝術成就卻是不容置疑的。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這首小令的題材并不新鮮,古已有之,而且不止一人寫過,我們熟悉的如唐代孟浩然的《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奔词,李清照要寫同樣的題材,要想站住腳,要出新出奇,就必須另辟蹊徑,別出心裁。

          李詞與孟詩雖有相同之處,但女詞人表現(xiàn)的獨具一格,有其獨到的絕妙之筆。與孟詩之異在于:

          1. 從選材來說,李詞與孟詩一樣,都是截取了暮春時節(jié)、風雨過后、清晨睡起的一段思想活動來寫的。不同的事,孟詩是“以聲寫春”——“啼鳥聲”、“風雨聲”、“落花聲”,都是在狀春之聲; 李詞卻是“以色寫春”——“綠肥紅瘦”,葉茂花殘,是在描春之容。

          2. 所表現(xiàn)的生活內(nèi)容也不盡相同:孟詩是寫春天由困乏而入睡,“春眠不覺曉”;李詞則是寫因飲酒而入睡,“濃睡不消殘酒”;后者似覺內(nèi)容更豐富。

          3. 在表現(xiàn)心理活動方式上:孟詩側重在“自我揭示”,詩里出現(xiàn)的,只是主人公自己,抒情性更強;李詞則全靠白描,詩人把清晨睡起后與侍女的一段對話,原原本本地描述在讀者面前,主人公在想什么(心理活動),就要通過對話去了解。“對話”表現(xiàn)出了兩個人物不同的身份、性格、教養(yǎng)以及感情粗細的區(qū)別。雖是詩抒情詩,但其中有氣候變化、有人物對話和感情變化,揭示了心理活動,又具有一定的敘事因素,是生活直寫,表現(xiàn)了一個短暫的時間發(fā)展過程。這是孟詩所不能達到的。

          李清照的如夢令賞析 篇9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譯文] 向前劃啊,向前劃,槳聲驚起沙灘上的一片鷗鷺鳥。

          [出自] 李清照 《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注釋

         。1)常記:時常記起!半y忘”的意思。

         。2)溪亭:臨水的亭臺。

         。3)日暮:黃昏時候。

         。4)沉醉:大醉。

         。5)興盡:盡了興致。

         。6)晚:比合適的時間靠后,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7)回舟:乘船而回。

          (8)誤入:不該入而入。

          (9)藕花:荷花。

          (10)爭渡:“爭”與“怎”相通,如何的意思。爭,使勁、搶著。

          (11)驚:驚動。

          (12)起:飛起來。

          (13)一灘:滿灘。

         。14)鷗鷺:這里泛指水鳥。

          【譯文】

          還時常記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

          深深地沉醉,而忘記歸路。一直玩到興盡,回舟返途,

          卻迷途進入藕花的深處。

          大家爭著劃呀,船兒搶著渡,驚起了滿灘的鷗鷺。

          【譯文二】

          經(jīng)常記起在溪邊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陽落山的時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來的路。游興滿足了,天黑往回劃船,誤劃進了荷花深處。用力劃呀,用力劃呀,驚飛了滿灘的水鳥。

          【評點】

          現(xiàn)今流傳下來兩首李清照的《如夢令》,皆為游記,都寫了酒醉、花美的情景,風格同樣清新別致。這一首寫的是她經(jīng)久不忘的一次溪亭暢游,以她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優(yōu)美。

          “常記溪亭日暮”點明是回憶,“溪亭“是地點,時間是在“日暮”。詞人以自然平淡之筆開篇,自然而然地將讀者帶入她所創(chuàng)造的詞境當中,同時也為下文的敘述做好了鋪墊!俺磷聿恢獨w路”承接上句,“沉醉”二字隱含著歡愉之意,暗指當時詞人心底的快樂之情!安恢獨w路”也曲折地表達出詞人流連忘返的情致,由此可見,那是一次讓詞人印象深刻的游賞!芭d盡晚回舟”進一步渲染了詞人的意興,直到興盡天黑才往回劃船。因“晚回舟”,所以“誤入藕花深處”。此句呼應前面的“不知歸路”,表現(xiàn)了詞人的忘情。詞人寥寥數(shù)筆,就勾勒出一個游興未盡的少女手搖一葉扁舟蕩漾在荷花叢中的美景圖,清新自然,別有風致。接下來,連續(xù)兩個“爭渡”,顯示了少女急于找尋歸路的焦灼心情。她用力劃呀,用力劃呀,卻不知不覺“驚起一灘鷗鷺”,滿灘的水鳥都被她嚇得飛起來了。全詞至此結尾,言盡而意未盡,惹人遐思。

          本詞采用白描的藝術手法,創(chuàng)造了一個具有平淡之美的藝術境界,清秀淡雅,靜中有動。語言淺淡自然,樸實無華,給人以強烈的美的享受。這首小令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斷,把移動著的風景和詞人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寫出了詞人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讓人不由想隨她一道荷叢蕩舟,沉醉不歸。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這首小令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

          【鑒賞】

          這首詞在南宋人黃升的《花庵詞選》中題為“酒興”。

          玩詞意,似為回憶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詞人命舟備酒,暢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靄中,回舟誤入曲港橫塘,藕花深處。這是一個清香流溢,色彩繽紛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給詞人帶來的是巨大的驚喜和深深的陶醉。

          花香、酒氣,使詞人暫時擺脫了封建社會名門閨秀的重重枷鎖,顯現(xiàn)出她開朗、活潑,好奇、爭強要勝的少女的天性。于是有爭渡之舉。當輕舟穿行于荷花之中,看著棲息在花汀漁浦的鷗鷺驚飛,她感受到了一種強烈的生命的活力。這種活力就從詞短促的節(jié)奏和響亮的`韻腳中洋溢而出。

          這首詞楊金本《草堂詩余》誤作蘇軾詞,《詞林萬選》誤作無名氏詞,《古今詞話》、《唐詞紀》誤作呂洞賓詞。從“誤作”之多,也可看出此詞之放逸已超出了“閨秀詞”的范圍,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但南宋人黃升的《花庵詞選》、曾慥的《樂府雅詞》都把它作李清照詞,應當是可信的。

          現(xiàn)存李清照《如夢令》詞有兩首,都是記游賞之作,都寫了酒醉、花美,清新別致。 “常記”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把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chuàng)造的詞境!俺S洝泵鞔_表示追述,地點在“溪亭”,時間是“日暮”,作者飲宴以后,已經(jīng)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沉醉”二字卻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不知歸路”也曲折傳出作者留連忘返的情致,看起來,這是一次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賞。果然,接寫的“興盡”兩句,就把這種意興遞進了一層,興盡方才回舟,那么,興未盡呢?恰恰表明興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誤入”一句,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同前面的“不知歸路”相呼應,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tài)。

          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蕩舟上是游興未盡的少年才女,這樣的美景,一下子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一連兩個“爭渡”,表達了主人公急于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爭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把停棲在洲渚上的水鳥都嚇飛了。至此,詞嘎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

          這首小令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斷,把移動著的風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讓人不由想隨她一道荷叢蕩舟,沉醉不歸。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這首詩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

          李清照的如夢令賞析 篇10

          如夢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注釋

          1、疏:指稀疏

          2、卷簾人:有學者認為此指侍女。

          3、綠肥紅瘦: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4、濃睡不消殘酒:雖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濃睡:酣睡 殘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5、雨疏風驟:雨點稀疏,晚風急猛

          譯文

          昨夜雨點稀疏,晚風急猛,我雖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試問卷簾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樣?她說海棠花依然如舊。

          知道嗎?知道嗎?應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賞析

          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轟動朝野。傳聞就是這首詞,使得趙明誠日夜作相思之夢,充分說明了這首小令在當時引起的轟動。又說此詞是化用韓偓《懶起》詩意。韓詩曰:“昨夜三更雨,臨明一陣寒。海棠花在否?側臥卷簾看。”但李清照的小令較原詩更勝一籌,入木三分地刻畫了少女的傷春心境。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這兩句寫昨夜的風很急,還淅淅瀝瀝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飲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來酒意還沒有完全退去。一開始就將整首詞的時間、環(huán)境勾勒得十分清楚!坝晔栾L驟”十分恰當?shù)膶懗隽四捍旱奶攸c,風吹的緊而雨卻是疏落,四個字即使人能夠感受到暮春的氣息!皾馑幌麣埦啤眲t寫出了人物現(xiàn)在的狀態(tài),剛剛醒來略略還帶些酒意,一副慵懶的模樣,這種狀態(tài)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風驟,隱隱心底還藏著些許心事,這樣就順理成章地引出下文。上下兩句前者寫室外,后者寫室內(nèi),轉折的巧妙恰當,靈動自然。

          經(jīng)歷了一場風吹雨打,主人公心中十分想知道園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令人不忍面對,因此急急地向“卷簾人”詢問。一個“試”字,寫出了人物心中的擔憂,她不愿意春天就這么快的過去。“試”字將不忍問卻又忍不住想知道的矛盾心理刻畫的淋漓盡致。孰料,“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這讓她出乎意料,雖然她內(nèi)心渴望海棠依舊,但自己也明白風雨之后必是花事凋零,所以“卷簾人”的回答給了她意外的驚喜!昂L囊琅f”從后面應和了前面“問”的.內(nèi)容,這種手法使得其詞更加耐讀!皡s”字同時寫出了主人公原有的心思和聽到回答后的意外之情,還隱隱道出了“卷簾人”不了解主人公的心思和回答時的漫不經(jīng)心,這兩者之間形成了一個微妙的對比,主人公的細膩委婉與“卷簾人”粗疏淡漠之間的對比。詞至此,又疊進一層,意境又開一界。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敝魅斯吘惯是知道這是暮春時節(jié),況且昨夜又是一夜風雨,海棠花斷然是不會依舊了,因此她連用兩個“知否”來糾正“卷簾人”的答復,口語的語氣使得這兩個“知否”讓人讀來頗覺清新!皯蔷G肥紅瘦”一句寫出了當前的情形。這句是最為世人稱道的一句,它十分的新穎別致、生動傳神,看似信手拈來,卻是功力獨到。她用“綠”字代指滿枝的綠葉,用“紅”代指枝頭的花朵,“肥”替換了“多”,“瘦”替換了“少”,寫出了一個全新的意境。無怪乎多為歷代詞論者贊譽,如《草堂詩余別錄》中曰“結句尤為委曲工整,含蓄無窮意焉”。而更深一層,“紅”又不單指花朵,還隱指了春天萬紫千紅的景象與色彩,隱指了春天眾多無比美好的事物,隱指了在春天里的喜悅心情。這樣“紅瘦”一詞就逼真地寫出了人物地傷春情思。不需直言,不假雕飾,卻更令人心動,這是李清照的詞作給讀者的一個典型感受。

          李清照的如夢令賞析 篇11

          如夢令

          宋·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注釋

          ①溪亭:臨水的亭臺。

          ②沈:同“沉”。

          ③爭:同“怎”。

          譯文

          還時常記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深深地沉醉,而忘記歸路。

          一直玩到興盡,回舟返途,卻迷途進入藕花的深處。

          大家爭著劃呀,船兒搶著渡,驚起了滿灘的鷗鷺。

          賞析

          這是一首憶昔詞。寥寥數(shù)語,似乎是隨意而出,卻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開頭兩句,寫沉醉興奮之情。接著寫“興盡”歸家,又“誤入”荷塘深處,別有天地,更令人流連。最后一句,純潔天真,言盡而意不盡。

          現(xiàn)存李清照《如夢令》詞有兩首,都是記游賞之作,都寫了酒醉、花美,清新別致。這首《 如夢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優(yōu)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給人以足夠的美的享受。

          “常記”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把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chuàng)造的.詞境 !俺S洝泵鞔_表示追述,地點在“溪亭 ”,時間是“日暮 ”,作者飲宴以后 ,已經(jīng)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 沉醉”二字卻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 ,“不知歸路”也曲折傳出作者留連忘返的情致,看起來,這是一次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賞。果然,接寫的“興盡”兩句,就把這種意興遞進了一層,興盡方才回舟,那末,興未盡呢?恰恰表明興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誤入”一句,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同前面的“不知歸路”相呼應,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tài)。

          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蕩舟上是游興未盡的少年才女,這樣的美景,一下子躍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連兩個“爭渡 ”,表達了主人公急于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爭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把停棲在洲渚上的水鳥都嚇飛了。至此,詞嘎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

          這首小令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斷,把移動著的風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讓人不由想隨她一道荷叢蕩舟,沉醉不歸。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 ”,這首詩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

          李清照的如夢令賞析 篇12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譯文] 昨天夜里,雨點稀疏,晚風急猛,雖然酣睡了一宵,還是余醉未消。

          [出自] 李清照 《如夢令》

          《如夢令》

          [宋]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

          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

          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

          【注釋】 疏:指稀疏

          卷簾人:有學者認為此指侍女。

          綠肥紅瘦: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濃睡不消殘酒:雖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濃睡:酣睡 殘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雨疏風驟:雨點稀疏,晚風急猛

          譯文

          昨夜雨點稀疏,晚風急猛,我雖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試問卷簾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樣?她說海棠花依然如舊。知道嗎?知道嗎?應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譯文二】

          昨天夜里雨雖然下得稀疏,但風卻刮得很大很急,沉沉的酣睡卻不能把殘存的酒力全部消盡。問那正在卷簾的侍女:庭園里的海棠現(xiàn)在怎么樣了?侍女答道:海棠和昨天一樣。唉,你可知道,你可知道,這個時節(jié)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了。

          【賞析】

          這首詞寫法別致,是李清照的成名作之一。全詞曲折委婉,意境層層遞進,雖只六句,卻幾度轉承,時時宕開一筆。同為傷春之作,詞人并沒有像其他詩人一樣直接寫如何百花凋零、如何悲傷惆悵,而是側面通過聽覺、視覺等營造暮春時節(jié)的氛圍,從客觀現(xiàn)實逐漸轉入主觀感受,從而能夠更加強烈地引起讀者的共鳴。一問一答之間,花在人前花含愁,人在花前人消瘦。一個不解愁思,一個嘆時光易逝,兩相對照,如花影搖曳,自有風致翩然。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寫的是昨夜的情景,包含了兩個內(nèi)容——風雨和喝酒。 “雨疏風驟”直言昨夜的風雨:雨點稀疏,風聲急驟;而寫喝酒的情景卻很婉轉,“濃睡”即酣睡之意,證明昨夜大醉,故可知酒喝得很多;從“不消”二字,可看出詞人是借酒消愁,沉沉的酣睡都不能把殘存的酒力以及內(nèi)心的.愁苦全部消盡,足見愁有多深。前兩句一明寫,一隱寫,境界全出,盡顯風采!霸噯柧砗熑恕币韵挛寰涫墙癯康那榫啊T~人一早醒來,雖酒意未消,但仍想起昨夜的雨狂風猛,于是一起身就問正收拾房屋、啟戶卷簾的侍女:“庭園里的海棠現(xiàn)在怎么樣了?”因詞人不確定昨夜的風雨是否摧殘到園中的海棠花,故言“試問”!熬砗熑恕钡幕卮穑骸昂L囊琅f”。一個“卻”字用得極妙,將詞人的情致與侍女的冷漠態(tài)度描繪得活靈活現(xiàn)。顯然詞人不滿侍女的回答,于是反駁道:“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彪m然詞人的語氣肯定,但畢竟自己沒有親見海棠花的狀態(tài),故用“應是”!熬G肥紅瘦”指海棠花綠葉繁茂紅花凋零,實為名句。以“綠”和“紅”兩種顏色指代葉子和花朵,以“肥”和“瘦”形容葉之繁茂與花朵凋零,可謂新鮮之極,動人之極,只是隨手點染卻又神氣兀然。“綠肥紅瘦”又照應起句的“雨疏風驟”,前后呼應,相映成趣。

          這首小令雖然篇幅短小,但卻有人物、場景以及對白,將宋詞的語言表現(xiàn)力和詞人的才華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賞析二:

          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轟動朝野。傳聞就是這首詞,使得趙明誠日夜作相思之夢,充分說明了這首小令在當時引起的轟動。又說此詞是化用韓偓《懶起》詩意。韓詩曰:“昨夜三更雨,臨明一陣寒。海棠花在否?側臥卷簾看。”但李清照的小令較原詩更勝一籌,入木三分地刻畫了少女的傷春心境。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边@兩句寫昨夜的風很急,還淅淅瀝瀝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飲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來酒意還沒有完全退去。一開始就將整首詞的時間、環(huán)境勾勒得十分清楚!坝晔栾L驟”十分恰當?shù)膶懗隽四捍旱奶攸c,風吹的緊而雨卻是疏落,四個字即使人能夠感受到暮春的氣息!皾馑幌麣埦啤眲t寫出了人物現(xiàn)在的狀態(tài),剛剛醒來略略還帶些酒意,一副慵懶的模樣,這種狀態(tài)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風驟,隱隱心底還藏著些許心事,這樣就順理成章地引出下文。上下兩句前者寫室外,后者寫室內(nèi),轉折的巧妙恰當,靈動自然。

          經(jīng)歷了一場風吹雨打,主人公心中十分想知道園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令人不忍面對,因此急急地向“卷簾人”詢問。一個“試”字,寫出了人物心中的擔憂,她不愿意春天就這么快的過去!霸嚒弊謱⒉蝗虇枀s又忍不住想知道的矛盾心理刻畫的淋漓盡致。孰料,“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這讓她出乎意料,雖然她內(nèi)心渴望海棠依舊,但自己也明白風雨之后必是花事凋零,所以“卷簾人”的回答給了她意外的驚喜!昂L囊琅f”從后面應和了前面“問”的內(nèi)容,這種手法使得其詞更加耐讀!皡s”字同時寫出了主人公原有的心思和聽到回答后的意外之情,還隱隱道出了“卷簾人”不了解主人公的心思和回答時的漫不經(jīng)心,這兩者之間形成了一個微妙的對比,主人公的細膩委婉與“卷簾人”粗疏淡漠之間的對比。詞至此,又疊進一層,意境又開一界。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敝魅斯吘惯是知道這是暮春時節(jié),況且昨夜又是一夜風雨,海棠花斷然是不會依舊了,因此她連用兩個“知否”來糾正“卷簾人”的答復,口語的語氣使得這兩個“知否”讓人讀來頗覺清新!皯蔷G肥紅瘦”一句寫出了當前的情形。這句是最為世人稱道的一句,它十分的新穎別致、生動傳神,看似信手拈來,卻是功力獨到。她用“綠”字代指滿枝的綠葉,用“紅”代指枝頭的花朵,“肥”替換了“多”,“瘦”替換了“少”,寫出了一個全新的意境。無怪乎多為歷代詞論者贊譽,如《草堂詩余別錄》中曰“結句尤為委曲工整,含蓄無窮意焉”。而更深一層,“紅”又不單指花朵,還隱指了春天萬紫千紅的景象與色彩,隱指了春天眾多無比美好的事物,隱指了在春天里的喜悅心情。這樣“紅瘦”一詞就逼真地寫出了人物地傷春情思。不需直言,不假雕飾,卻更令人心動,這是李清照的詞作給讀者的一個典型感受。

          李清照的如夢令賞析 篇13

          《如夢令》

          [宋]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

          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

          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

          【注釋】 疏:指稀疏

          卷簾人:有學者認為此指侍女。

          綠肥紅瘦: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濃睡不消殘酒:雖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濃睡:酣睡 殘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雨疏風驟:雨點稀疏,晚風急猛

          譯文

          昨夜雨點稀疏,晚風急猛,我雖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試問卷簾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樣?她說海棠花依然如舊。知道嗎?知道嗎?應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譯文二】

          昨天夜里雨雖然下得稀疏,但風卻刮得很大很急,沉沉的酣睡卻不能把殘存的酒力全部消盡。問那正在卷簾的侍女:庭園里的海棠現(xiàn)在怎么樣了?侍女答道:海棠和昨天一樣。唉,你可知道,你可知道,這個時節(jié)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了。

          【評點】

          這首詞寫法別致,是李清照的成名作之一。全詞曲折委婉,意境層層遞進,雖只六句,卻幾度轉承,時時宕開一筆。同為傷春之作,詞人并沒有像其他詩人一樣直接寫如何百花凋零、如何悲傷惆悵,而是側面通過聽覺、視覺等營造暮春時節(jié)的氛圍,從客觀現(xiàn)實逐漸轉入主觀感受,從而能夠更加強烈地引起讀者的共鳴。一問一答之間,花在人前花含愁,人在花前人消瘦。一個不解愁思,一個嘆時光易逝,兩相對照,如花影搖曳,自有風致翩然。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寫的是昨夜的情景,包含了兩個內(nèi)容——風雨和喝酒。 “雨疏風驟”直言昨夜的風雨:雨點稀疏,風聲急驟;而寫喝酒的情景卻很婉轉,“濃睡”即酣睡之意,證明昨夜大醉,故可知酒喝得很多;從“不消”二字,可看出詞人是借酒消愁,沉沉的酣睡都不能把殘存的酒力以及內(nèi)心的愁苦全部消盡,足見愁有多深。前兩句一明寫,一隱寫,境界全出,盡顯風采。“試問卷簾人”以下五句是今晨的情景。詞人一早醒來,雖酒意未消,但仍想起昨夜的雨狂風猛,于是一起身就問正收拾房屋、啟戶卷簾的侍女:“庭園里的海棠現(xiàn)在怎么樣了?”因詞人不確定昨夜的風雨是否摧殘到園中的海棠花,故言“試問”!熬砗熑恕钡幕卮穑骸昂L囊琅f”。一個“卻”字用得極妙,將詞人的情致與侍女的冷漠態(tài)度描繪得活靈活現(xiàn)。顯然詞人不滿侍女的回答,于是反駁道:“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彪m然詞人的語氣肯定,但畢竟自己沒有親見海棠花的狀態(tài),故用“應是”!熬G肥紅瘦”指海棠花綠葉繁茂紅花凋零,實為名句。以“綠”和“紅”兩種顏色指代葉子和花朵,以“肥”和“瘦”形容葉之繁茂與花朵凋零,可謂新鮮之極,動人之極,只是隨手點染卻又神氣兀然!熬G肥紅瘦”又照應起句的“雨疏風驟”,前后呼應,相映成趣。

          這首小令雖然篇幅短小,但卻有人物、場景以及對白,將宋詞的語言表現(xiàn)力和詞人的才華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賞析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詞作之一。詞中充分體現(xiàn)出作者對大自然、對春天的熱愛。這是一首小令,內(nèi)容也很簡單。它寫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經(jīng)歷了一場風吹雨打,詞人預感到庭園中的花木必然是綠葉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簾人”詢問室外的變化,粗心的“卷簾人”卻答之以“海棠依舊”。對此,詞人禁不住連用兩個“知否”與一個“應是”來糾正其觀察的粗疏與回答的錯誤!熬G肥紅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對春天將逝的惋惜之情。

          詞的寫法別致,側重于從聽覺方面來塑造形象并構成意境。作者不是平鋪直敘地去描寫百花凋殘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從“昨夜”寫起,通過“雨疏風驟”,從聽覺上展開聯(lián)想,然后轉化為視覺形象:“綠肥紅瘦”。值得指出的是,這“綠肥紅瘦”四字只不過是作者內(nèi)心虛擬想象之詞,它還有一個向客觀現(xiàn)實轉化的過程。正因為這首詞有一個從聽覺到視覺,有一個從內(nèi)心到客觀現(xiàn)實的轉化過程,所以才能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便于進行藝術的再創(chuàng)造。這首詞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這里。

          其次,通過問答進行感情上的對比烘托。這種寫法,不僅語言精煉生動,結構也由此顯得分外緊湊,使讀者有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的真切感。人物的身份、性格、教養(yǎng)以及感情上的細微差別也都歷歷在目,詞也由此而顯得生動活潑!皡s道”一句,寫出了“卷簾人”觀察上的粗疏與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襯托出作者體察的細膩與情思的深婉。沒有這種細膩的體察與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寫出好作品來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擬人化的手法。詞中把本來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來用以形容綠葉的繁茂與紅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漸消失。這一句不論是在語言的提煉上還是在修辭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極富創(chuàng)造性的。

          前面說過,這首詞很短,總共不過三十三字,但它卻能通過生活中一個極其普通的細節(jié),反映作者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用語平白淺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黃了翁在《蓼園詞選》中說:“一問極有情,答以‘依舊’,答得極淡,跌出‘知否’二句來。而‘綠肥紅瘦’無限凄婉,卻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無數(shù)曲折,自是圣于詞者!边@段評語有助于我們對這首詞的理解。

          李清照的如夢令賞析 篇14

          如夢令

          宋·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注釋

         、傧ぃ号R水的亭臺。

         、谏颍和。

         、蹱帲和。

          譯文

          還時常記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深深地沉醉,而忘記歸路。

          一直玩到興盡,回舟返途,卻迷途進入藕花的深處。

          大家爭著劃呀,船兒搶著渡,驚起了滿灘的鷗鷺。

          賞析

          這是一首憶昔詞。寥寥數(shù)語,似乎是隨意而出,卻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開頭兩句,寫沉醉興奮之情。接著寫興盡歸家,又誤入荷塘深處,別有天地,更令人流連。最后一句,純潔天真,言盡而意不盡。

          現(xiàn)存李清照《如夢令》詞有兩首,都是記游賞之作,都寫了酒醉、花美,清新別致。這首《 如夢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優(yōu)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給人以足夠的美的享受。

          常記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把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chuàng)造的詞境 。常記明確表示追述,地點在溪亭 ,時間是日暮 ,作者飲宴以后 ,已經(jīng)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 沉醉二字卻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 ,不知歸路也曲折傳出作者留連忘返的情致,看起來,這是一次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賞。果然,接寫的興盡兩句,就把這種意興遞進了一層,興盡方才回舟,那末,興未盡呢?恰恰表明興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誤入一句,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同前面的不知歸路相呼應,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tài)。

          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蕩舟上是游興未盡的少年才女,這樣的美景,一下子躍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連兩個爭渡 ,表達了主人公急于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爭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把停棲在洲渚上的水鳥都嚇飛了。至此,詞嘎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

          這首小令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斷,把移動著的風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讓人不由想隨她一道荷叢蕩舟,沉醉不歸。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 ,這首詩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

          評點

          現(xiàn)今流傳下來兩首李清照的《如夢令》,皆為游記,都寫了酒醉、花美的情景,風格同樣清新別致。這一首寫的是她經(jīng)久不忘的一次溪亭暢游,以她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優(yōu)美。

          “常記溪亭日暮”點明是回憶,“溪亭“是地點,時間是在“日暮”。詞人以自然平淡之筆開篇,自然而然地將讀者帶入她所創(chuàng)造的詞境當中,同時也為下文的敘述做好了鋪墊。“沉醉不知歸路”承接上句,“沉醉”二字隱含著歡愉之意,暗指當時詞人心底的快樂之情!安恢獨w路”也曲折地表達出詞人流連忘返的情致,由此可見,那是一次讓詞人印象深刻的游賞!芭d盡晚回舟”進一步渲染了詞人的意興,直到興盡天黑才往回劃船。因“晚回舟”,所以“誤入藕花深處”。此句呼應前面的“不知歸路”,表現(xiàn)了詞人的忘情。詞人寥寥數(shù)筆,就勾勒出一個游興未盡的少女手搖一葉扁舟蕩漾在荷花叢中的美景圖,清新自然,別有風致。接下來,連續(xù)兩個“爭渡”,顯示了少女急于找尋歸路的焦灼心情。她用力劃呀,用力劃呀,卻不知不覺“驚起一灘鷗鷺”,滿灘的水鳥都被她嚇得飛起來了。全詞至此結尾,言盡而意未盡,惹人遐思。

          本詞采用白描的藝術手法,創(chuàng)造了一個具有平淡之美的藝術境界,清秀淡雅,靜中有動。語言淺淡自然,樸實無華,給人以強烈的美的享受。這首小令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斷,把移動著的風景和詞人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寫出了詞人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讓人不由想隨她一道荷叢蕩舟,沉醉不歸。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這首小令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

          李清照的如夢令賞析 篇15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字詞解釋:

          如夢令:詞牌名。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選自《漱玉詞》。

          常記:時常記起。“難忘”的意思

          溪亭:臨水的亭臺

          日暮:黃昏時候

          沉醉:大醉

          興盡:盡了興致

          晚:比合適的時間靠后,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誤入:不小心進入

          藕花:荷花

          爭渡:快速劃船通過

          驚:驚動。

          起:飛起來

          一灘:滿灘

          鷗鷺:這里泛指水鳥

          作品翻譯:

          依舊記得經(jīng)常出游溪亭,一玩就到傍晚,但是喝醉而忘記回去的路。乘舟返回時,迷路進入藕花池的深處。怎樣才能劃出去,拼命地劃著找路,卻驚起了一灘的鷗鷺。

          作品背景:

          這首《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較為可信的時間當是李清照到達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這段時間李清照身居閨中,不免會回憶起少時游玩的情形,那些場景在她的腦海中一再出現(xiàn),對那些生活的懷念之情與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詩興大發(fā),于是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小令。

          作品中心思想:

          這首詞以作者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少女時代獨有的游玩歡樂,可見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優(yōu)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給人以足夠的美的享受。

          如夢令李清照賞析:

          本詞寥寥數(shù)語,似乎是隨意而出,卻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開頭兩句,寫沉醉興奮之情。接著寫“興盡”歸家,又“誤入”荷塘深處,別有天地,更令人流連。最后一句,純潔天真,言盡而意不盡。

          “常記”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把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chuàng)造的詞境。

          “常記”明確表示追述,地點“溪亭”,時間是“日暮”,作者飲宴以后,已經(jīng)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俺磷怼倍謪s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不知歸路”也曲折傳出作者流連忘返的情致,看起來,這是一次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賞。果然,接寫的“興盡”兩句,就把這種意興遞進了一層,興盡方才回舟,那末,興未盡呢?恰恰表明興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誤入”一句,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同前面的“不知歸路”相呼應,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tài)。

          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蕩舟上是游興未盡的'少年才女,這樣的美景,一下子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一連兩個“爭渡”,表達了主人公急于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爭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把停棲洲渚上的水鳥都嚇飛了。至此,詞嘎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

          這首小令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斷,把移動著的風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一起,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讓人不由想隨她一道荷叢蕩舟,沉醉不歸。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這首詩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

          名家品評:

          1,唐圭璋:李清照《如夢令》第一句云“常記溪亭日暮”,“!弊诛@然為“嘗”字之誤。

          2,吳小如《詩詞札叢》:我以為“爭”應作另一種解釋,即“怎”的同義字。這在宋詞中是屢見不鮮的!盃幎伞奔础霸醵伞,這一疊句乃形容泛舟人心情焦灼,千方百計想著怎樣才能把船從荷花叢中劃出來,正如我們平時遇到棘手的事情輒呼“怎么辦”、“怎么辦”的口吻。不料左右盤旋,船卻總是走不脫。這樣一折騰,那些己經(jīng)眠宿灘邊的水鳥自然會受到驚擾,撲拉拉地群起而飛了。檢近人王延梯《漱玉集注》,“爭”正作“怎”解,可謂先得我心。

          詞牌名:

          如夢令,古時詞牌名稱。其中,以李清照的“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最為膾炙人口。其后更有小說或流行歌曲以此為題,表達男女之間的愛慕之情。

          本調(diào)三十三字。通體以六言句為主。第一、二句第一字平仄可以通用,第三字以用仄聲為佳,第五字則以用平為宜。

          作者簡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號易安居士,漢族,山東省濟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早期生活優(yōu)裕,李清照出生于書香門第。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中打下文學基礎。出嫁后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jù)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diào)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diào)協(xié)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以上這篇如夢令李清照賞析就為您介紹到這里,希望它對您有幫助。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不妨分享給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詩詞盡在:詩句大全 !

          搞笑謎語,腦筋急轉彎,祝福語,每日驚喜不斷,盡在!可通過掃描本站微信二維碼或者添加微信號:miyu_88,即可進行體驗!

        【李清照的如夢令賞析】相關文章:

        李清照《如夢令》賞析07-29

        李清照的《如夢令》賞析01-22

        李清照詞《如夢令》賞析07-20

        李清照的《如夢令》古詩賞析02-22

        李清照《如夢令》原文及翻譯賞析12-28

        《如夢令》李清照宋詞注釋翻譯賞析11-03

        李清照《如夢令》原文賞析及注釋翻譯11-02

        李清照《如夢令》01-24

        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賞析01-22

        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原文及賞析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