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含有月字的古詩句 推薦度:
- 含有月字的詩句 推薦度:
- 含有梨花的詩句 推薦度:
- 含有月的古詩 推薦度:
- 山的詩句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含有山字的古詩詩句
山古時文人排憂解愁的一個去處之一,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含有山字的`古詩詩句,歡迎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更吹羌笛關(guān)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醪g《從軍行七首》
2.瀑布千丈直,雷奔入海不蹔息。今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炷稄]山瀑布》
3.高人往來廬山遠(yuǎn),隱士往來張長公!铐牎端蛣⑺母跋目h》
4.索落廬山夜,風(fēng)雪宿東林!拙右住端迻|林寺》
5.廬山秀出南斗傍,屏風(fēng)九疊云錦張!畎住稄]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6.廬山逢若士,思欲化黃金!獌怍恕渡煨匈O盧六健》
7.今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炷稄]山瀑布》
8.飄零委何處,乃落匡廬山。——白居易《廬山桂》
9.笑別廬山遠(yuǎn),何煩過虎溪!畎住秳e東林寺僧》
10.已知?dú)w白閣,山遠(yuǎn)晚晴看!Z島《寄白閣默公》
11.遠(yuǎn)公遁跡廬山岑,開士幽居只樹林。——李頎《題璿公山池》
12.山行非有期,彌遠(yuǎn)不能輟!x靈運(yùn)《登廬山絕頂望諸嶠》
13.要新詩準(zhǔn)備,廬江山色!翖壖病稘M江紅·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14.去年上巳洛橋邊,今年寒食廬山曲!沃畣枴逗辰轁M塘驛》
15.廬山正南面,瀑布古來聞。——江為《瀑布》
16.蠡常好之,廬山我心也!蹙S《送張舍人佐江州同薛璩十韻》
17.遠(yuǎn)公遁跡廬山岑,開士幽居祇樹林!铐牎额}璿公山池》
18.星般大縣兒難棄舍,晚入廬山社!艿隆度艄穆曨l·題淵明醉歸圖》
19.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畎住锻麖]山瀑布》
20.新詩準(zhǔn)備,廬江山色!翖壖病稘M江紅·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21.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攬結(jié),吾將此地巢云松!畎住锻麖]山五老峰》
22.廬山去咸陽,道里三四千!拙右住稄]山桂》
23.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云頹不流!钯R《李憑箜篌引》
24.關(guān)山萬里不可越,誰能坐對芳菲月!R思道《從軍行》
25.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畎住侗憋L(fēng)行》
26.身出草堂心不出,廬山未要勒移文!拙右住秳e草堂三絕句》
27.五岳尋仙不辭遠(yuǎn),一生好入名山游!畎住稄]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28.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題西林壁》
29.去年上已洛橋邊,今年寒食廬山曲!沃畣枴逗辰萜烟馏A》
30.嶺側(cè)成峰,遠(yuǎn)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K軾《題西林壁》
31.廬山兩道士,各在一峰居。——韋應(yīng)物《寄黃劉二尊師》
32.五老峰,三疊泉,含鄱口,龍首巖,側(cè)看成峰橫似嶺,高低遠(yuǎn)近不一般,要知廬山真面目,攜云伴霧不下山!——《登廬山》
33.勁風(fēng)湮細(xì)雨,峭壁曉嵐生;瀑布懸云際,清泉墮碧汀;蜿蜒松頂?shù),峻險(xiǎn)石盤城;坐愛廬山秀,崖巖也有情!缎慵讝|南》
34.淡蕩春光寒食天。玉爐沈水裊殘煙。夢回山枕隱花鈿。——李清照《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天》
35.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獎⒂礤a《酬樂天揚(yáng)州初逢席上見贈》
36.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李白《送友人》
37.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瘏ⅰ蹲唏R川行奉送出師西征/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38.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fēng)雨!哌m《燕歌行》
39.歸裝漸理君知否?笑指廬山古澗藤!懹巍蹲栽伿究汀
40.若看山下云深處,直是人間路不通!跑鼹Q《題廬岳劉處士草堂》
41.廬山竹影幾千秋,云鎖高峰水自流!煸啊稄]山詩》
42.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畎住锻麖]山五老峰》
43.范蠡常好之,廬山我心也。——王維《送張舍人佐江州同薛璩十韻》
44.腰懸竹使符,心與廬山緇!f應(yīng)物《郡內(nèi)閑居》
45.岳尋仙不辭遠(yuǎn),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46.廬山竹影幾千秋,云鎖高峰水自流——朱元璋《廬山詩》
47.廬山兩道士,各在一峰居!f應(yīng)物《寄黃、劉二尊師》
48.飛云渡險(xiǎn)脊,走霧隱幽潭;鳥掠叢林隙,人游松壑巔;勁風(fēng)摧細(xì)雨,峭壁斷濃嵐;逶迤至山口,鄱湖一嶺含。——《游含鄱口》
49.掛席幾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潯陽郭,始見香爐峰。嘗讀遠(yuǎn)公傳,永懷塵外蹤。東林精舍近,日暮空聞鐘。——《晚泊潯陽望香爐峰》
50.廬山竹影幾千秋,云鎖高峰水自流。萬里長江飄玉帶,一輪明月滾金球。路遙西北三千界,勢壓東南百萬州。美景一時觀不盡,天緣有份再來游。——《廬山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