婷婷色中文在线视频,思思热在线视频日本一区,欧美精品一区三区在线观看,日本色逼影音资源

  • <dfn id="pbiqm"><cite id="pbiqm"></cite></dfn>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教學設計

        時間:2024-11-18 12:34:55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教學設計

        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進一步熟練掌握求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方法,通過排水法求出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

          過程與方法:能根據(jù)實際情況,應用排水法求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在實踐中的應變能力,感受數(shù)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運用具體方法來求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

          教學難點:理解用排水法求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

          教學內容:課本39頁

          教學準備:課件、量杯、石塊、橡皮泥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什么是體積?什么是容積?(提問學生)

          2、給你一個箱子,你會求箱子的體積嗎?

          箱子的體積可以通過測量出長、寬、高計算得到

          那生活中有很多物體例如橡皮泥、西紅柿、石塊等不規(guī)則的物體,那它們的體積怎么求呢?它們有長寬高嗎?

          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

          二、設疑自探

          看到課題,你想知道什么?

          預設:用什么方法求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

          有公式嗎?

          三、出示自探提示,小組討論交流(時間8分鐘)

          同學們提的問題都很好,都是我們本節(jié)課應該學習的知識,老師將大家提出的問題歸納、整理、補充為下面的自探提示。

          1、如何求橡皮泥的體積?說一說你的方法

          2、用什么方法求石塊的體積?說一說你是怎么得到的,在實驗的過程中,你需要記錄那些數(shù)據(jù)?

          3、總結求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方法

          4、能用上面的方法測量乒乓球、冰塊的體積嗎?為什么?

          四、解疑合探

          學生匯報結果(學困生回答,中等生補充)

          1、求橡皮泥的體積?

          分析:橡皮泥可以改變形狀

          方法一:把它捏成長方體,測量出長、寬、高計算出體積

          方法二:把它捏成正方體,測量出棱長計算出體積

          2、求石塊的體積?

          方法:排水法求石塊的體積(注意:石塊是完全浸沒在水中)

          (1)量杯中裝有水水的體積為200ml

         。2)把石塊放入水中,因為石塊占有一定的'空間,水面會上升,體積為450ml

         。3)那么,石塊的體積=上升部分水的體積

          石塊的體積:450—200=250(ml)

          一般帶體積單位250ml=250cm3

          答:石塊的體積是250cm3。

          3、總結求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的方法

          排水法

          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上升部分水的體積

          =放入物體后水的總體積—原有水的體積

          4、能用上面的方法求乒乓球、冰塊的體積嗎?

          不能因為乒乓球到水里面會浮上來,這樣就不能測量體積了;冰塊會融化在水里,冰塊會浮在水面上,體積測量也不準確。

          五、運用拓展

          老師給大家設計了一些習題,檢測一下大家對本節(jié)課知識的掌握與運用情況。

          1、長方體容器裝有水,長8cm,寬8cm,水面高6cm,把珊瑚石完全放入水中,此時水面高為7cm,求珊瑚石的體積是多少?(有沒有其他方法)

          水面上升的高度:7-6=1(cm)

          珊瑚石的體積:8×8×1=64(cm3)

          方法二:

          水面上升的高度=放入不規(guī)則物體后水的高度-原有水的高度

          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上升部分水的體積

          =長×寬×水面上升的高度

          2、根據(jù)本節(jié)課的知識,自己當小老師,出題來考一考你的同桌(題型不限)教師有選擇性的展示

          六、質疑再探

          對于本節(jié)的學習,誰還有什么問題或不明白的地方?大膽的提出來,我們一起解決。

          如何去求乒乓球和冰塊的體積呢?

          七、小結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說一說與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八、布置作業(yè)

          練習九7、8、9

        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教學設計2

          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shù)學第十二冊P37

          教學目標:

          1、在立體圖形的體積和容積的知識基礎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加深對已學知識的理解和深化。

          2、獲得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活動經(jīng)驗和具體方法,培養(yǎng)小組合作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

          3、感受數(shù)學知識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樹立運用數(shù)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自信。

          教學重點:

          探索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從多角度思考并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

          測量較大和較小物體的體積

          教學步驟

          一、 情景導入, 提出問題

          1、出示一堆物體,其中有規(guī)則物體(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錐),也有不規(guī)則物體[乒乓球(凹陷的)、蘋果、木塊、泡沫塑料;橡皮泥、雞蛋、石塊、鐵塊、玻璃球;足球(癟氣的)、螺絲帽等],

          提問:

          (1)這些物體哪些會計算體積?怎樣計算?

         。2)哪些不會計算體積?這些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能夠直接計算出來嗎?怎樣計算呢?

          師板書課題: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

          2、分組實驗 , 探索方案

          (1)引導學生進行歸類(按照物體在水里是沉還是。,說明:在水里上浮的先不研究,本節(jié)課研究在水里是下沉的物體。

         。2)組織討論測量的方法。

          怎樣利用學過的知識來測量不規(guī)則的物體體積?怎樣來轉化?實際操作時,應注意什么?

          3、教師提出活動要求:

         。1)小組在土豆、橡皮泥、石塊、鐵塊、玻璃球中選擇一個,先估計物體的體積,再討論測量方案,最后動手實驗。

         。2)活動過程中,小組成員要分工合作。

         。3)每項數(shù)據(jù)都要測量三次,然后取平均值。

         。4)把實驗的結果填在表格中。

          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測量

          第 組 年 月 日

          物體名稱

          物體的體積

          測量

          方法

          估測值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值

         。5)觀測數(shù)據(jù)時要注意科學準確。

         。6)要注意保持教室和桌面的衛(wèi)生。

         。7)容器中的水要適量,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以上有關“活動順序”和“活動要求”的內容,制作成課件展示在屏幕上

          4、分小組活動

          請每個小組選擇1個物體,用轉化的方法進行測量

          5、學生活動結束后,匯報活動情況

          請小組成員匯報交流以下情況

         。1)所測量的物體。

         。2)具體測量方案。

         。3)具體測量結果。

          (4)在活動過程中,是否還有無法解決或者帶有疑問的`問題?

          二、 解釋應用,拓展延伸

          活動二:測量2個鐵塊的體積,并用天平稱出它們的質量,再填寫下表。

          1、教師提出要求:

          (1) 兩個不同的鐵塊,先用天平稱質量,再同同樣的方法測量體積。

          (2) 用計算器計算質量與體積的比值

         。3) 比較測量和計算的結果,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2、分小組合作,測量體積、重量,計算比值。

          3、組織交流: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歸納:同一種材料,質量與體積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鐵塊的質量與體積的比的比值是7。8克/立方厘米)

          4、引導生思考:應用這一知識,你能算出另一塊鐵塊的體積嗎?

          5、生分組計算,有時間的可以進行測量和驗證。

          6、聯(lián)想應用: 師出示一些比值,指出,應用每種物體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一定可以來解決實際問題,你知道可用來解決哪些問題?

          三、總結回顧 評價反思

          1、這次數(shù)學實踐活動我們都測量了哪些物體的體積?

          2、你都有哪些收獲或體會?

        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教學設計3

          教學內容:

          教材p100例五及練習二十二第7~11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初步掌握“通過將不規(guī)則圖形近似地看作可求面積的多邊形來求圖形的面積”。

          過程與方法:

          用數(shù)格子方法和近似圖形求積法估測不規(guī)則圖形的面積。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發(fā)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教學重點:

          將規(guī)則的簡單圖形和形似的不規(guī)則圖形建立聯(lián)系。

          教學難點:

          掌握估算的習慣和方法的選擇。

          教學方法:

          遷移式、嘗試、扶放式教學法。

          教學準備

          師:多媒體、樹葉、透明方格紙。

          生:樹葉若干片、方格紙一張。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出示圖片:秋天的圖片。并談話導人:秋天一到,到處都是飄落的樹葉,老師想把這美麗的樹葉帶入數(shù)學課里來研究,我們可以研究它的什么呢?

          學生回答,并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板書課題:樹葉的面積。

          出示一片樹葉,先讓學生指一指樹葉的面積是哪一部分?指名幾名學生上臺指一指。

          引導學生思考:它是一個不規(guī)則的圖形,那么面積如何計算呢?

          學生通過交流,會想到用方格數(shù)出來,如果想不到教師可以提醒學生。

          二、互動新授

          1.出示教材第100頁情境圖中的樹葉。

          引導思考:這片葉子的形狀不規(guī)則,怎么計算面積呢?

          讓學生思考,并在小組內交流。

          學生可能會想到:可以將樹葉放在透明方格紙上來計數(shù)。

          對學生的回答要給予肯定,并強調還是要用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的方格進行計數(shù)。

          演示教材第100頁情境全圖:在樹葉上擺放透明的每格1平方厘米方格紙。

          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圖,說一說發(fā)現(xiàn)了一些什么情況?

          學生可能會看出:樹葉有的在透明的厘米方格紙中,出現(xiàn)了滿格、半格,還出現(xiàn)了大于半格和小于半格的情況。

          2.自主探索樹葉的面積。

          明確:為了計算方便,要先在方格紙上描出葉子的輪廓圖。

          先讓學生估一估,這片葉子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平方厘米。

          讓學生自主猜測。

          再讓學生數(shù)一下整格的:一共有18格。

          引導思考:余下方格的怎么辦?

          小組交流討論,匯報。

          通過討論,學生可能會想到:可以把少的與多的拼在一起算一格;也可以把大于等于半格的算一格,小于半格的可以舍去不算。

          提示:如果把不滿一格的都按半格計算,這片葉子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平方厘米?

          學生通過數(shù)方格可以得出:這片葉子的面積大約是27cm2。

          質疑:為什么這里要說樹葉的'面積是“大約”?

          學生自主回答:因為有的多算,有的不算,算出的面積不是準確數(shù)。

          3.讓學生拿出樹葉及小方格紙,以小組為單位研究樹葉面積的計算。

          小組合作進行測量、計算,并匯報本組測量的樹葉的面積大約是多少。

          4.引導:你還能用其他方法來計算葉子的面積嗎?

          小組討論、交流。學生有了前面學習的經(jīng)驗后,會想到可以把葉子的圖形轉化成學過的平面圖形來估算。

          讓學生觀察葉子的形狀近似于我們學過的哪種圖形。(平行四邊形)

          思考:你能將葉子的圖形近似轉化成平行四邊形嗎?

          學生回答,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多媒體出示將葉子轉化成平行四邊形的過程(即教材第100頁第三幅情境圖)。

          再讓學生數(shù)一數(shù)這個平行四邊形的底與高分別是多少,再嘗試計算。

          (平行四邊形的底是5厘米,高6厘米。)

          學生自主解答,并匯報。

          根據(jù)學生匯報板書計算過程:

          s=ah

         。5×6

          =30(cm2)

          5.讓學生再說一說,你是怎樣估算樹葉的面積?

          學生可能會回答:先通過數(shù)方格確定面積的范圍,再把不規(guī)則圖形轉化為學過的圖形來估算。

          三、鞏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102頁“練習二十二”第8題。先讓學生數(shù)一數(shù)陰影部分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匯報時讓學生說一說是怎么數(shù)的。

          學生可能數(shù)的是陰影部分;也有的把陰影部分填補成學過的圖形,算出圖形的面積再減去填補的圖形的面積。讓學生對這兩種方法進行比較,從中選出較簡單的方法計算。

          提示:第一幅圖還可以把圖形添上一個三角形填補成一個梯形,算出梯形的面積再減去三角形的面積,從而求出準確值。

          2.完成教材第102頁“練習二十二”第9題。通過上一題對計算方法的選擇,師引導學生先把這個圖形轉化成學過的近似圖形,再估算。

          3.完成教材第102頁“練習二十二”第10題。先讓學生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估計一下圖上手掌的面積,再估一估自己手掌的面積大約是多少。

          四、課堂小結

          師:這節(jié)課你學會了什么?有哪些收獲?

          引導總結:

          1.求不規(guī)則圖形的面積時,先通過數(shù)方格確定面積的范圍,再把不規(guī)則圖形轉化為學過的圖形來估算。

          2.不規(guī)則圖形的面積都不是準確值,而是一個近似數(shù)。

          作業(yè):教材第102頁練習二十二第7、11題。

          板書設計:

          方格圖中不規(guī)則圖形的面積計算

          先通過數(shù)方格確定面積的范圍,再把不規(guī)則圖形轉化為學過的圖形來估算。

        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教學設計4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在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和容積的知識基礎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加深對已學知識的理解和深化。

          (二)過程與方法

          經(jīng)歷探究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方法的過程,體驗“等積變形”的轉化過程,獲得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活動經(jīng)驗和具體方法,培養(yǎng)小組合作的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感受數(shù)學知識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樹立運用數(shù)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自信。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在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過程中感悟“轉化”的數(shù)學思想。

          教學難點: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活動經(jīng)驗和具體方法。

          三、教學準備

          量杯、水、梨、土豆、石塊、橡皮泥、A4紙。

          四、教學過程:

          (一)談話交流,導入新課

          教師:同學們,經(jīng)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已經(jīng)掌握了關于體積和容積的知識,你會求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嗎?如果要求一個長方體的體積,我們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教師:(出示一張A4紙)嚴格來說,一張A4紙也是一個薄薄的長方體,那么你能求出它的體積嗎?

          引導學生思考,悟出一張紙?zhí)×,可以用多些的紙來測量,再進一步感悟到用整十、整百張來測量更便于計算。

          板書:V1張=V100張÷100。

          設計意圖通過測量A4紙的體積,即復習了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同時又有所超越,激發(fā)了學生探究的欲望,為后面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埋下伏筆。

          (二)探究合作,測量體積

          1.明確任務,思考方案。

          教師:剛才我們是直接測量一張A4紙的體積嗎?我們是把1張A4紙的體積轉化為100張,然后再求出一張。這里同學們很聰明地利用了轉化思想,從而想出了測量方法。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測量過了,那大屏幕上這些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你想測量嗎?今天我們就來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板書課題并出示課件)

          教師: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你會測量嗎?先互相說說打算怎么測量?(給時間讓學生小組討論測量方案)

          設計意圖在動手實驗之前,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能使學生明確實驗的任務和養(yǎng)成先制定實驗方案,再根據(jù)方案實驗的科學態(tài)度。

          2.合作交流,匯報方案。

          學生1:橡皮泥容易變形,我們可以把橡皮泥壓制成規(guī)則的長方體或者正方體,再測量長、寬、高,從而計算出橡皮泥的體積。

          學生2:可以把梨放到裝水的量杯里,水面上升部分水的體積就是梨的體積。

          教師指出,這種方法可以稱為“排水法”。

          設計意圖在獨立思考和小組交流的基礎上,學生一定能夠想到許多不同的方案,再通過這些方案的比較,使學生感受到哪些方案是可行的,從而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學習數(shù)學的熱情。

          3.小組合作,操作實踐。

         。1)學生分組操作,并把測量數(shù)據(jù)填寫在記錄單里。

          (2)請小組代表上臺重點介紹排水法測量梨的體積,一個同學匯報,組內同伴演示實驗過程。

         。3)教師適時板書:V物體=V上升部分。

          教師:想一想,遇到下面這兩種情況,你還能計算出這些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嗎?

          4.再次實驗,深化認識。

          實驗一:請同學將量杯里的土豆取出,觀察量杯中的水位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實驗二:把一塊石頭放入裝滿水的量杯,杯中的水又有什么變化?

          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適時板書,完善結論。

          V物體=V下降部分;

          V物體=V溢出部分。

          教師:我們現(xiàn)在懂得了利用轉化思想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誰來說一說,用排水法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需要記錄哪些數(shù)據(jù)?可以利用剛才的方法測出乒乓球和冰塊的體積嗎?為什么?

          設計意圖教師利用學生實驗過程中的親身體驗,引導學生感悟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時轉化思想的應用,并且激發(fā)學生積極思考不同的轉化方法,使學生對利用排水法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有一個豐富的體驗和感受,讓學生體會到“做中學”的樂趣。

          (三)鞏固練習,強化提高

          1.基本練習。

          2.鞏固提高。

          教材P41練習九第7題:

          3.課外延伸。

          教材P41練習九第13題:

          設計意圖習題設計上,我們需要做到循序漸進。注重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練習中基本上采用全部放手的做法,讓學生獨立分析解答,教師引導、鼓勵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給學生營造自主的學習氛圍。

          (四)總結延伸,布置作業(yè)

          1.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2.我們可以怎么求一些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

          3.完成教材第41頁練習九第8題、第9題。

        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在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和容積的知識基礎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加深對已學知識的理解和深化。

          2、經(jīng)歷探究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方法的過程,體驗“等積變形”的轉化過程。獲得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活動經(jīng)驗和具體方法,培養(yǎng)小組合作的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

          3、感受數(shù)學知識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樹立運用數(shù)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自信。

          教學重點:在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過程中感悟“轉化”的數(shù)學思想。

          教學難點: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活動經(jīng)驗和具體方法。

          教學準備:量筒、水、大螺絲、橡皮泥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測量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

          師:同學們,本學期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關于體積和容積的知識,你會求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嗎?請問,計算長方體體積需要知道什么信息?

          師:很好,[出示一張A4紙],一張A4紙也是一個薄薄的長方體,那么,你能求出它的體積嗎?

          引導學生思考,悟出一張紙?zhí)×,可以用多些的紙來測量,再進一步感悟到用整十、整百張來測量更便于計算。

          板書:V1張=V100張÷100

          [通過測量A4紙的體積,即復習了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同時又有所超越,激發(fā)了學生探究的欲望,為后面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埋下伏筆。]

          二、探究合作,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

          1、明確任務,思考方案

          師:剛才我們是直接測量一張A4紙的體積嗎?我們是把1張A4紙的體積轉化為100張,然后再求出一張。這里同學們很聰明地利用了轉化思想,從而想出了測量方法。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測量過了,那桌面上這些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你想測量嗎?今天我們就來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板書課題。)

          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你會測量嗎?先互相說說打算怎么測量?(給時間讓學生小組討論測量方案。)

          [在動手實驗之前,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能使學生明確實驗的任務和養(yǎng)成先制定實驗方案,再根據(jù)方案實驗的科學態(tài)度。]

          2、小組合作,動手測量

          3、請小組代表上臺介紹,(一個同學匯報,組內同伴演示實驗過程。)

          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板書:V物體=V上升部分

          還有其它不同的測量方法嗎?

          水下降的方法。(板書:V物體=V下降部分)

          水溢出的方法。(板書:V物體=V溢出部分)

          我們現(xiàn)在懂得了利用轉化思想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李老師也在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但是我遇到難題了,你們想幫我解決嗎?

          [教師利用學生實驗過程中的親身體驗,引導學生感悟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時轉化思想的應用,并且激發(fā)學生積極思考不同的轉化方法,使學生對利用排水法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有一個豐富的體驗和感受,讓學生體會到“做中學”的樂趣。]

          三、拓展提升,測量燈泡的體積

          教師出示燈泡,燈泡會浮起來怎么測量?(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后交流匯報。)

          學生動手測量燈泡的體積。

          四、全課總結

          師:今天這節(jié)課你們有什么收獲?

          五、課后延伸

          今天我們學會了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如果要測量你自己的體積你會測量嗎?回家思考一下,李老師相信你們能想出辦法來的。

          六、板書設計

          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

          轉 化

          V1張 = V50張÷50

          V物 = V上升部分

          V物 = V下降部分

          V物 = V溢出部分

        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教學設計6

          教學內容: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shù)學第十二冊P37

          教學目標:1、在立體圖形的體積和容積的知識基礎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加深對已學知識的理解和深化。

          2、獲得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活動經(jīng)驗和具體方法,培養(yǎng)小組合作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

          3、感受數(shù)學知識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樹立運用數(shù)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自信。

          教學重點:探索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從多角度思考并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測量較大和較小物體的體積

          設計理念:本節(jié)數(shù)學活動重在讓學生自己設計、自己發(fā)揮、自己動手、自己應用,在活動過程中,教師在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礎上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讓學生具有較大的自主發(fā)展的空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自主地發(fā)現(xiàn)問題,自主地提出問題,自主地解決問題的能力,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一、情景導入,提出問題

          1、出示一堆物體,其中有規(guī)則物體(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錐),也有不規(guī)則物體[乒乓球(凹陷的)、蘋果、木塊、泡沫塑料;橡皮泥、雞蛋、石塊、鐵塊、玻璃球;足球(癟氣的)、螺絲帽等],

          設問:

         。1)這些物體哪些會計算體積?怎樣計算?

         。2)哪些不會計算體積?這些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能夠直接計算出來嗎?怎樣計算呢?

          師板書課題: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

          學生口答體積的計算方法

          獨立思考,聯(lián)想質疑

          二、分組實驗,探索方案1.引導學生進行歸類(按照物體在水里是沉還是浮),說明:在水里上浮的先不研究,本節(jié)課研究

          在水里是下沉的物體。

          2.組織討論測量的方法。

          怎樣利用學過的知識來測量不規(guī)則的物體體積?怎樣來轉化?實際操作時,應注意什么?

          3.教師提出活動要求:

         。1)小組在土豆、橡皮泥、石塊、鐵塊、玻璃球中選擇一個,先估計物體的體積,再討論測量方案,最后動手實驗。

         。2)活動過程中,小組成員要分工合作。

          (3)每項數(shù)據(jù)都要測量三次,然后取平均值。

         。4)把實驗的結果填在表格中。

          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測量

          第組年月日

          物體名稱物體的體積測量

          方法

          估測值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平均值

         。5)觀測數(shù)據(jù)時要注意科學準確。

         。6)要注意保持教室和桌面的衛(wèi)生。

         。7)容器中的水要適量,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以上有關“活動順序”和“活動要求”的內容,制作成課件展示在屏幕上

          4.分小組活動

          請每個小組選擇1個物體,用轉化的方法進行測量

          5.學生活動結束后,匯報活動情況

          請小組成員匯報交流以下情況

          (1)所測量的物體。

         。2)具體測量方案。

         。3)具體測量結果。

         。4)在活動過程中,是否還有無法解決或者帶有疑問的問題?比較、分類

          分組討論

          學生按照要求分工協(xié)作,進行實驗操作

          分組匯報、交流

          三、解釋應用,拓展延伸

          活動二:測量2個鐵塊的體積,并用天平稱出它們的質量,再填寫下表。

          1.教師提出要求:

          (1)兩個不同的鐵塊,先用天平稱質量,再同同樣的方法測量體積.

          (2)用計算器計算質量與體積的比值

          (3)比較測量和計算的結果,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2.分小組合作,測量體積、重量,計算比值。

          3.組織交流: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歸納:同一種材料,質量與體積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鐵塊的質量與體積的比的比值是7.8克/立方厘米)

          4.引導生思考:應用這一知識,你能算出另一塊鐵塊的體積嗎?

          5.生分組計算,有時間的可以進行測量和驗證.

          6.聯(lián)想應用:師出示一些比值,指出,應用每種物體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一定可以來解決實際問題,你知道可用來解決哪些問題?

          學生分工協(xié)作,進行第二次實驗操作

          交流、討論、比較、找其中的規(guī)律

          實驗、驗證

          生舉例、交流

          四、總結回顧評價反思1、這次數(shù)學實踐活動我們都測量了哪些物體的體積?2、你都有哪些收獲或體會?

          3、如果你想繼續(xù)探索,還有那些問題需要幫助解決?總結、反思

          回顧、小結

        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掌握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計算方法,會正確的求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

          教學重點:掌握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會正確的'求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

          教法:啟發(fā)談話法講解法

          學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教具:課件

          教學過程:

          一、定向導學(2分鐘)

          掌握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計算方法,會正確的求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

          二、自主學習(8分鐘)

          自學內容:課本39頁例6.

          自學方法:認真看書,獨立思考,重點看圖看紅色字看計算方法。最后小組交流。

          自學思考:雪花梨沒放入水中刻度是多少?放入水中后刻度是多少?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

          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用排水法怎樣計算?

          三、合作交流(10分鐘)

          1、一個長方體容器,底面長2分米,寬1.5分米,里面裝有水,水深1分米。放入一個土豆后,水面升高了0.2分米,這個土豆的體積是多少?

          2、將一個正方體鐵塊,浸沒在一個長方體容器里的水中。取出后,水面下降0.5厘米。長方體容器的底面積是10平方厘米,這塊正方體的體積是多少?

          四、質疑探究(6分鐘)

          1、根據(jù)思考題師生交流。

          2、總結方法:

          可以用排水法求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放入不規(guī)則物體后水的體積-沒放入不規(guī)則物體水的體積=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

          3、跟蹤練習:

          在一只長50厘米,寬40厘米的長方體玻璃水缸中,放入一塊棱長2分米的正方體鐵塊后,水面會上升多少厘米?

          五、小結檢測(6分)

          1、小結

          本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2、檢測

         。1)把一個鐵球沉沒在長1.5分米,寬1.2分米的長方體容器里,水面由4.5分米上升到6分米,你能求出這個鐵球的體積是多少嗎?

         。2)一個長方體玻璃容器,從里面量長、寬均為2dm,向容器中倒入5.5l的水,再把一個蘋果放入水中。這時量得容器內的水深是15cm。這個蘋果的體積是多少?

          六、堂清(8分鐘)

          41頁7、8題。

        【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教學設計05-31

        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教學設計集錦03-06

        求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說課稿(精選11篇)05-15

        《體積和體積單位》教學設計06-09

        《體積和體積單位》教學設計07-01

        觀察物體教學設計09-20

        《觀察物體》教學設計06-12

        《觀察物體》教學設計11-16

        觀察物體教學設計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