婷婷色中文在线视频,思思热在线视频日本一区,欧美精品一区三区在线观看,日本色逼影音资源

  • <dfn id="pbiqm"><cite id="pbiqm"></cite></dfn>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幼兒園大班數學公開課教案

        時間:2023-02-24 08:42:18 幼兒園教案 我要投稿

        幼兒園大班數學公開課教案14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么大家知道正規(guī)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大班數學公開課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幼兒園大班數學公開課教案14篇

          幼兒園大班數學公開課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喜歡參與數學操作活動,能用實踐操作的方式解決數學問題。

          2.學習掌握6的組成與分解。

          3.發(fā)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4.樂意與同伴合作游戲,體驗游戲的愉悅。

          活動重難點:

          學習掌握6的組成與分解。

          活動準備:

          1.六條小魚的圖卡和魚缸。

          2.幼兒操作的小魚圖片。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

          幼兒看圖卡,向幼兒交代幫小魚找家的任務。提問:小河的水被污染了,爸爸救了六條魚回來,請小朋友分到兩個魚缸里。想一想可以怎樣分?(幼兒討論嘗試)

          二、幼兒操作

         。ㄒ唬┙處煟盒∨笥颜埬銈償狄粩底约河袔讞l小魚?

         。ǘ┮龑в變河眯◆~圖片分出不同的.方法,試一試共有幾種不同的分法。

         。ㄈ┙處熝不刂笇А

         。ㄋ模┙處煂別有困難的小組進行指導和幫助。

         。ㄎ澹┙處煿膭钣變赫f出自己的分法,并進行記錄。

          例如:

          6可以分成1和5,1和5可以組成6。

          6可以分成2和4,2和4可以組成6。

          6可以分成3和3,3和3可以組成6。

          6可以分成4和2,4和2可以組成6。

          6可以分成5和1,5和1可以組成6。

          三、鞏固練習6的分解組合

         。ㄒ唬├首x分合式。

         。ǘ┯螒颉恫氯、《對數》

          四、延伸活動

          家長可以和孩子在家一起玩“分糖果”或“分筷子”的游戲鞏固復習6的分解組合。

          教學反思

          幼兒通過此次活動能熱心的幫助小松鼠們分新房,通過自主嘗試探索的方式得出不同答案,對6的分解組成有了深刻的了解,但對數字排列的有序性仍不是太明確,需要繼續(xù)加強。教師在活動中引導孩子不斷發(fā)現6的不同分配方法,應讓孩子多在自主活動中發(fā)現不同方法,今后的教學活動中應更放開孩子,讓孩子自己探索發(fā)現問題,并得以解決。

          幼兒園大班數學公開課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嘗試用多種簡便的方法區(qū)別和記錄物體的輕重,初步了解輕重與大小、多少、材料等的辨證關系。

          2、培養(yǎng)幼兒好探究、敢實踐的科學精神,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3、培養(yǎng)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4、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5、樂意參與活動,體驗成功后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幼兒人手兩、三個小件物體、一張記錄單、一張操作單、一支水彩筆。

          2、分組材料:用褲架改制的“天平秤”、一次性透明水杯、牛皮筋若干。

          3、音樂磁帶“大桶與小桶”。

          活動過程:

          一、教師表演啞劇“舉重”,引出課題:

          1、我在干什么?舉了幾次?每一次的結果怎樣?你覺得為什么會這樣?

          2、說明:物體、人都有輕重之分,輕重是相對而言的,需要進行比較。你們知道平常都有哪些比較輕重的.方法嗎?如果沒有秤,你會用別的方法代替嗎?如果將“輕重”結果記錄在紙上可以怎么表示?怎樣表示最簡單、最清楚?

          二、幼兒嘗試用各種日常的材料比較物體的輕重并加以記錄。

          介紹操作方法和記錄要領:

          1、請大家先看一看、猜一猜自己盆子里兩個物體的輕重,并把結果記在對應方法欄的下面;然后到后面的桌上選擇一種或幾種材料,試試:用它能不能比較物體的輕重?結果又是怎樣的?請你也將結果記在相應的方法欄下面;最后我們再來看看:你幾次比較的結果是否一致?

          2、幼兒嘗試用目測和其他各種簡便的方法比較盆中物體的輕重并加以記錄。

          3、匯報并交流:你用了什么材料、怎樣比較物體的輕重的?用不同的方法比較出的結果是否一致?你覺得問題在哪里?你喜歡用哪種方法?為什么?

          4、操作練習:印章寶寶也想玩蹺蹺板比輕重的游戲,請根據紙上蹺蹺板的平衡情況在兩邊敲上一定數量的印章。

          三、聽音樂“大桶與小桶”想象搬很重或很輕的東西自然離開活動室。

          活動反思:

          幼兒對輕重已經有一點了解所以本次活動我把重點放在讓幼兒自己動手操作、并在探索中發(fā)現問題從而解決問題、驗證問題。使幼兒在不斷的探索中體驗成功的樂趣。體驗采用不同方法比較物體輕重的樂趣和成功感。

          幼兒園大班數學公開課教案 篇3

          目標

          1.嘗試將數字l―6進行6次不同的組合,排列成6個不同的號碼。

          2.能積極動腦,樹立自己解決困難的信心,體驗成功的快樂。

          準備

          人手一塊磁性板(上面用5根皮筋分割成6行)、6種不同的小動物頭(在反面貼上磁鐵),磁性數字l―6若干。

          過程

          1.家中的電話號碼。

          ――通過比較各自家中的電話號碼,發(fā)現號碼與數字的關系。

          ――請個別幼兒說一說自己家中的電話號碼,教師記錄。

          ――比較和發(fā)現這些號碼都由哪些數字組成,每家的電話號碼是否相同。

          2.為動物裝電話。

          ――出示貼有頭像的磁性板,提出活動要求。

          ――告訴幼兒:動物園要給小動物家裝電話,請大家為小動物們設計六位數的電話號碼。

          ――出示數字1―6,提出設計要求:

         、贋榱粩档奶柎a。

         、诿恳患业奶柎a都要用到六個數字。

         、鄄荒苌僖粋數,不能多一個數。

         、芰鶄數字不能重復。

          ⑤每家一個號碼,六家六個號碼,不能相同。

          3.小小設計員。

          ――幼兒按要求在磁性板上將6個數字組合成6個不同的電話號碼,并記錄下來。

          ――幼兒相互交流不同的記錄方法。

          4.我的設計。

          ――請2―3位幼兒展示自己的`記錄結果,大家檢查是否按要求完成。

          ――請做得快的幼兒介紹,為什么能做得又對又快。

          建議

          1.活動前了解幼兒對自己家電話號碼的熟悉程度(能否記住和寫出來)。

          2.活動的要求比較多,比較接近,教師要表述清楚,并作必要的解釋。

          3.準備工作可以讓幼兒參與,如:剪貼、制作磁性動物頭像,分割磁性板等,發(fā)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

          4.如果沒有磁性板,可以用記錄單的形式開展活動。

          5.根據當地電話號碼的位數確定活動要求,可以是6位數,也可以是其他位數。

          幼兒園大班數學公開課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感受幾何圖形拼搭組合的變化,發(fā)展空間方位知覺能力。

          2.嘗試將三角形裝入盒子,在移動、翻轉、拼接幾何圖形的過程中,體驗幾何圖形變化的樂趣。

          活動準備:

          ppt課件,小三角形人手12個,三角形底座、正方形底座、長方形底座各六個。

          活動過程:

          一、播放課件:指認幾何圖形出示三角形"我是快樂的三角形,我最喜歡和我的朋友一起玩游戲了?纯次业哪男﹫D形朋友來了。"指認幾何圖形,并說出它們的'名稱。請幼兒指認旋轉后的幾何圖形。

          二、拼搭幾何圖形,感受三角形拼搭組合的變化。

          1.玩游戲:三角形碰碰樂。

          播放三角形聲音,請問你們聽到了什么?

          2.怎樣才算2個三角形碰在一起了?(幼兒回答 老師在電子白板上演示,然后播放操作視頻)3.歸納小結。一個三角形的一條邊和另一個三角形的一條邊要完全重合在一起,兩個三角形才快樂。

          三、引導幼兒進行拼搭活動。

          1.介紹操作規(guī)則。

          第一,聽清楚是"幾個三角形碰碰樂"。第二,一個三角形的一條邊和另一條邊要全部"碰"在一起。

          2.教師播放課件錄音 "碰碰樂、碰碰樂,2個三角形碰碰樂。你碰我,我碰你,碰在一起真快樂。"觀察幼兒拼搭情況。

          3.提問:2個三角形"碰出"了什么圖形呢?

          4.歸納小結。

          5.教師再次播放課件錄音 "碰碰樂、碰碰樂,4個三角形碰碰樂。你碰我,我碰你,碰在一起真快樂。"請用4個三角形拼出一個大的長方形。

          6.4個三角形"碰出"了一個長方形,現在請你任意移動一個三角形,把它變成另一個圖形?纯茨隳茏兂鰩讉圖形呢?

          四、送三角形回家。

          1.出示幾何圖形底座: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

          "你的12個三角形要回家了,這里只有一個底座才是這12個三角形的家,要把12個三角形不多不少、正正好好送回去,拿一個底座是它們的家?

          2.提問:你覺得12個三角形的家是哪一個底座?見你的名字貼貼到相應的圖形中。然后請你來說說你的理由。

          3.請幼兒選擇自己認為的底座去操作。

          4.提問:你們剛才送了之后,哪個底座才是正正好好12個三角形的家呢?請你說說理由。

          5.歸納小結:三角形底座太小,有幾個沒有放進去,正方形底座又太大,要再多幾個小三角形才行;長方形底座不大不小剛剛好。

          6.剛才選擇三角形和正方形底座的幼兒重新找一個長方形底座再次將12個三角形都送回家。

          幼兒園大班數學公開課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學習根據相同物體的不同特征列出4的組成分合式,初步理解總數與部分數之間的關系。

          2、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力。

          3、培養(yǎng)幼兒安靜、獨立完成作業(yè)的好習慣。

          活動準備:

          1、教具掛圖兩幅。2、幼兒用書。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今天天氣真好,小鴨子們要到郊外游玩,我們看一看一共去了幾只鴨子?(出示掛圖一)

          二、學習4的組成:

          1、師:請小朋友仔細觀察,看看這些鴨子有什么不同?(引導幼兒根據鴨子所處的位置及顏色不同列出4的組成分合式。)

          2、4可以分成1和3,4可以分成2和2。

          3、師:看到4可以分成1和3,我們很快的能想到4還可以分成3和1,為什么?(引導幼兒說出兩個部分數交換位置,總數不變。)幾和幾是部分數,幾是總數?

          4、齊讀一遍。

          5、拍手問答。

          三、找一找,鞏固學習4的.組成。

          師:剛才我們根據小鴨子所處的位置及顏色不同列出了4的三組組成分合式,現在請你們仔細觀察這幅圖,看看還可以根據什么列出4的組成分合式。(引導幼兒根據荷葉和石頭的大小、位置列出組成分合式。)

          四、幼兒操作活動:

          我們班小朋友真聰明,我相信我們班小朋友不僅聰明,還樂于助人,對不對?森林里的小袋鼠們找不到媽媽了,你們愿意幫幫他們嗎?(出示掛圖二)每位袋鼠媽媽都有4個孩子,這些袋鼠寶寶有的跟媽媽出門了,有的留在了家里。你能根據他們不同的特征幫他們找到媽媽嗎?

          五、小結。

          幼兒園大班數學公開課教案 篇6

          活動目的:

          1、喜歡參與測量活動,樂意運用自然測量的知識來解決所碰到的問題。

          2、自主選擇工具,測量物體的長短,初步認識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系,并且初步學習正確測量的方法。

          3、在動手動腦的活動中激發(fā)幼兒的探究精神,發(fā)展幼兒觀察、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4、了解數字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初步理解數字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5、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進行排序會有不同的結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活動準備:

          1、長短不一的測量工具、粉筆

          2、故事圖片

          3、記錄紙、筆

          活動過程:

         。ㄒ唬﹦(chuàng)設問題情景

          以故事的方式引入,提出問題:藍貓和淘氣的爭論如何測量小汽車的車頂長度?

          幼兒討論

         。ǘ┯變簢L試活動

          幼兒自選工具測量某一物體

          引導幼兒比較觀察測量的結果,并與同伴對比,有什么發(fā)現?

          (三)討論

          1、比較測量的結果

          引導幼兒尋找測量結果與工具的關系

          2、討論測量的方法

          找準起點;沿邊線測量,不要偏離邊線;首尾相連

          3、小結:使用測量工具的長短不一樣,那么得到的結果也不一樣。

         。ㄋ模┯變鹤灾鳒y量

          1、提出測量的要求:選擇一種工具,量時找準起點,用筆畫個記號,沿邊線測量,首位相連。

          2、幼兒操作。

          3、討論與總結:

         。1)你用什么工具測量的?結果是多少?

         。2)誰也是用這個工具的?結果一樣嗎?

         。3)你還測了什么?結果怎樣?有人測的和他一樣嗎?你的結果呢?

          (五)延伸活動

          1、討論:還有什么也可以當測量的工具?

          2、我們身體的那些部位也可以當測量工具?

          3、幼兒游戲:跳遠。

          活動反思:

          由于選擇的教學內容——《自然測量》活動是幼兒較感興趣的一項數學活動內容,也是一項操作性很強的活動;而且,我為幼兒也準備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兒在活動中主動性及積極性都很強,探索活動中個個都表現地很投入,許多平時比較不愛動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動中也顯得活躍多了。幼兒通過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動,已能掌握比較準確的測量方法了;幼兒在測量中,各項能力也得到了發(fā)展,特別是動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環(huán)節(jié)

          適宜行為:在第一個環(huán)節(jié)中,讓幼兒進行探索性測量,并根據自己的測量經驗進行討論,讓幼兒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說出來,起到了互相學習,互相借鑒的作用,而且個別幼兒的演示、教師的示范講解,使幼兒對正確的測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處:

          1、幼兒人數較多,而空間有限,選擇椅子的高度來測量,讓孩子的視線受阻,活動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確的測量方法時,選擇了和幼兒一樣的測量對象——椅子,由于空間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邊的幼兒觀察地比較不清楚。

          問題:

          1、如何選擇幼兒的探索對象、教師應發(fā)出怎樣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環(huán)節(jié)中欠缺充分的考慮。

          2、教師是否必須選擇和幼兒同等的測量對象進行示范講解呢?怎樣選擇才能更好地考慮到每個孩子的`視線呢?

          對策:

          1、可以讓孩子們選擇椅子靠背的邊作為對象進行測量,這樣既能讓幼兒的活動空間不會太窄,又有利于幼兒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畫一條直線線段,通過比較清晰的方法來進行示范講解?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

          適宜行為:我充分考慮本班幼兒的實際操作特點,采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進行教學,幼兒均能遵守規(guī)則,并且學習效果較好;老師組織也比較輕松。

          不足之處:我設計的小環(huán)節(jié)比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兒什么都想試一試,操作時間顯得不夠充分。

          問題:

          1、各個小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均為了一個目標——繼續(xù)學習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在活動中發(fā)現不同的測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因此,是否可以把第一個小環(huán)節(jié)和第二個小環(huán)節(jié)結合起來,讓幼兒操作起來時間顯得更充足呢?

          2、難度會太大了嗎?因為幼兒要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并不容易,更何況要幼兒初步感受了測量方法后,馬上就步入第二個目標——嘗試讓孩子們自己發(fā)現不同的測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測量工具的選擇和測量對象是有關系的,進程是否會太快?

          對策:

          1、考慮將這個教學內容分成三個課時,把此次的目標、重點放在“學習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上。第二個大環(huán)節(jié),就改為讓幼兒通過自由探索、操作,繼續(xù)學習、鞏固正確的測量方法。當然,我們可以在活動中,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對有圓邊的物體進行測量,學習不同的測量方法。

          2、把“嘗試讓孩子們自己發(fā)現不同的測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測量工具的選擇和測量對象是有關系的”這一個目標放在第二個課時來進行。這樣,幼兒學習起來不會那么辛苦,操作的時間也更寬松,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難點。

          整體感受:設計活動環(huán)節(jié),既要根據幼兒的活動特點來設計好環(huán)節(jié),又要很充分地考慮各個環(huán)節(jié)的目的性和可行性,還要考慮好各個小細節(jié)的處理。自身的業(yè)務水平也是相當重要的,問題的設置、隨機的觀察、引導語的把握均是需要進一步的培養(yǎng)。

          幼兒園大班數學公開課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激發(fā)幼兒認識平面圖形的興趣及探索的欲望。

          2、發(fā)展幼兒教敏銳的觀察力。

          活動準備:

          每位幼兒彩紙一張、A4紙一張、剪刀一把、膠水一個、鉛筆一根、圓形橢圓形塑料杯一個

          活動過程:

          一、導入:

          圖形王國要舉行一次盛大的選美比賽,讓我們一起去看看那個圖形能獲得這次比賽的勝利。

          二、主要活動

          1、出示圖形讓幼兒說出圖形的名稱和特征。(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圓形,橢圓形,梯形)

          2、找幼兒說一說那個圖形最美,出示一幅由各種圖形組成的圖片,(告訴幼兒其實每個圖形都很美,因為可以組合起來變成不一樣的圖)。

          3、出示圖片數一數各種圖形的數量。

          4、家長與幼兒一起動手折一折,剪一剪,粘一粘。(指導幼兒折紙并剪出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梯形、畫出圓形、橢圓形、然后將這些圖形隨意組合成不同圖案,粘在A4白紙上)。

          教學反思

          整個活動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行操作、學習,幼兒的認知由抽象變具體,由單一變多樣;給幼兒充分展示和交往合作的機會,注重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拼完后讓幼兒說一說拼的過程,因為是幼兒真正親手操作的,幼兒都會說,說得都非常好,很有條理;通過幼兒動手操作,可培養(yǎng)幼兒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如果我重新上這節(jié)課,我會在第三環(huán)節(jié)幼兒個人在示范拼搭時,不會忽視了下面的`幼兒,改為小組合作,效果可能會好些;還有那些拼圖范例會充分利用;第四環(huán)節(jié)的剪圖形改為課前準備,把更多的時間給幼兒動手拼更有主題、情節(jié)的畫面,這樣充分體驗成功的喜悅。

          幼兒園大班數學公開課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引發(fā)幼兒學習單數雙數的興趣。

          培養(yǎng)幼兒邊操作邊講述的習慣。

          發(fā)展幼兒的觀察力、空間想象能力。

          活動準備:

          課件PPT,單數,雙數磁性字卡,紅包,1元硬幣一個,1元紙幣一張,1到6數字磁性卡片,黑板。

          活動過程:

          一,師幼問好

          二,話題引入

          教師出示紅包教師:這是什么?(紅包)是的,紅包,過年的時候長輩們都會給我們小朋友一些壓歲錢,有了這些壓歲錢,就可以買自己想要的東西了,你想要買什么呢?

          幼兒:xxxx

          教師:嗯,有想買xx那我們上哪兒去買這些東西?

          幼兒:......

          教師:是的,那小朋友有沒有聽說過兩元超市啊?(聽過或沒聽過)那你們想想,什么是兩元超市?(幼兒各抒己見)教師總結:超市里面有很多很多東西賣,無論是大的還是小的,通通多少錢。浚2元錢),這就是兩元超市。你們想不想和鄭老師一起去逛超市。浚ㄏ耄┱故綪PT(5元代幣劵)老師準備了一張代幣劵,幾元的啊?(5元的)你怎么知道?(幼兒各抒己見)教師:像這種圓圓的,硬硬的,你知道它叫什么嗎?(硬幣)那這種軟軟的,紙的,叫什么?(紙幣)像這種圓圓的,硬硬的硬幣一共有幾個?(5個)那這張代幣劵就是幾元錢的。浚5元)嗯,剛剛老師說了要帶小朋友一起去逛兩元超市的,那小朋友先看看老師是怎么樣買東西的?

          老師先用兩元買xx再用兩元買xx最后剩下幾元?還能買嗎?差幾個?

          老師也給小朋友準備了幾張代幣劵(PPT課件),是一元到六元錢的,小朋友也想想,圈一圈,看看你的代幣劵能買到幾樣東西?可以和旁邊的小伙伴交流一下,看看你畫的和小伙伴畫的是不是一樣呢。

          討論結果。收好代幣劵和筆。

          1、哪幾張是兩元兩元的花剛剛好花完的?像這種兩元兩元的花,剛剛好花完的,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稱:雙數2,哪幾張是兩元兩元的花沒花玩的?沒花完的剩幾個?像這種還剩一個的它們也有一個共同的名稱:單數。

          小結:單數有哪幾個?雙數有那幾個?

          三,游戲

          今天我們認識了單數和雙數這兩個好朋友,我們來玩一個游戲慶祝一下吧。老師把代幣劵上的數字寶寶請來和大家一起玩游戲。游戲規(guī)則:我出單數小朋友自己抱自己,我出雙數小朋友和小伙伴們抱一起。

          四,結束

          我們帶上代幣劵排好隊一起去逛超市吧?(播放PPT最后一頁)

          教學反思

          1、本次活動以游戲開始,在游戲中結尾,整個活動貫穿于一系列動靜交替的游戲中,并結合幼兒的日常生活經驗,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比較好的掌握了單雙數,豐富多樣的.形式使抽象的數學變得生動,形象,讓幼兒更容易接受,更喜歡學習。

          2、整個活動條例還是比較清晰。結合幼兒日常生活經驗來學習單雙數,并運用了觀察法,操作法,游戲發(fā),歸納法,特別是操作法的運用,是突破教學重點的一個有效方法,幼兒可以通過自己親手操作,再加上老師的合理引導。達到了幫助幼兒整理經驗,明確概念的目的。

          3、幼兒能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游戲中,教具的運用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幼兒基本能獨立完成,在操作中,幼兒能自己動腦筋探索,獲得經驗,多種智能得到了發(fā)展和提高。

          4、本次教學活動的難點達成很不理想,第四個大環(huán)節(jié),只有極少數幼兒能根據歸納出的單雙數規(guī)律,準確說出20以內的數字是單數還是雙數。直接運用卡片來判斷很抽象,幼兒不易掌握。應該還是先要投放學具讓幼兒操作。怎樣才能讓幼兒準確的掌握任意一個數字是單數還是雙數?是我下一步應該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幼兒園大班數學公開課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初步的理解兩數之間的多大小。

          2、更進一步得理解數數。

          3、積極參與數學活動,體驗數學活動中的樂趣。

          4、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進行排序會有不同的結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活動注意:

          在數物時的手不要遮住圖案,最好是用小木棍,或時有一定長度的東西來帶領幼兒按物數數。

          活動準備:

          1、一張圖,上有20個蘋果、15個梨、10個香蕉,按每排5個用排列法排列。

          2、卡紙做的獎品彩色小蘋果、香蕉、梨圖案小勛章數個。

          活動過程:

          教師:小朋友們好,你們喜歡吃水果嗎?

          幼兒;喜歡。

          教:那有些什么水果呢?

          幼:蘋果、香蕉、杏、還有…

          教:那么多,哦那天水果王國給我送來了

          幾個勛章圖案,他們說你們好聰明,是個肯動腦筋的小朋友也很乖,所以想把它送給你們(拿出水果勛章)你們看好看嗎?

          幼:好看。

          教:想要嗎?

          幼:想。

          教:那好。(拿出圖)你們看這上面有什么呀?

          幼;恩有蘋果……

          教:對了,我們來看看他們有多少個,我們一起來數好嗎?

          幼:好。

          (1、2、3、4、5、6、…)

          教;哦蘋果有20個,小朋友蘋果有多少個呀?誰來回答。舉手回答,不舉手我不讓回答,如果不舉手,你也說我也說,那水果圖案小勛章給誰呢?所以回答問題要把手舉好老師叫了才回答。要不然水果家族的朋友不喜歡你們了,不給你們圖案小勛章了喲(好,XX你來吧)

          XX幼:20個。

          教:恩對了,來,你回答的很好,給你一個蘋果圖案小勛章。

         。ㄒ粯拥囊来蔚暮陀變涸贁狄粩迪憬逗屠娓鞫嗌伲

          教:數出了香蕉15個梨10個,香蕉和蘋果誰多一點呀?

          幼兒:蘋果比香蕉多一點。(教師在黑板上寫上蘋果多一點,再在蘋果和香蕉的下面對應的`寫上個數的數字)

          教師:對了,那蘋果20個,香蕉15個,那么20個蘋果比15個香蕉多,也就是20比15多、是20比15大,小朋友們跟著我說:20比15多,20比15大,20個蘋果比15個香蕉多。

         。ㄔ僖来握f蘋果和梨、香蕉和梨的大小關系)

          結束語:小朋友你們回家后再數一數別的玩具呀,杯子呀等等再比比誰比誰多,誰的數量大)

          活動反思:

          在教學中組織數學活動,目的是在解決實際問題中,使學生體驗除法豎式抽象的過程;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發(fā)現生活中有很多經過平均分后還有剩余的現象,體會學習有余數除法的必要性,了解有余數除法豎式每步的含義;通過自主探索,發(fā)現余數和除數之間的關系,進一步理解余數的含義。

          1、引導學生體驗抽象除法豎式的過程

          學生在學習表內乘除法時,利用乘法口訣已經能夠在算式上直接寫出得數。教材安排了“20個蘋果可以放幾盤”的“分蘋果”活動,列舉了四種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在此基礎上,我創(chuàng)造性地改編了教材,引導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分這些蘋果,結果自然出現了整除和有余數除法這兩種情況,進而再由對除法豎式有一定了解的學生介紹豎式計算,并且把豎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義和分蘋果的活動緊密聯系起來。

          2、在操作活動中抽象出有余數的除法

          在第一次“每盤放5個”的分蘋果活動的基礎上,我組織了第二次活動“每盤放6個”,通過學生自己的操作活動,感知、體會有余數除法,發(fā)現可以放3盤,還余下2個,而這2個不能再繼續(xù)往下分,不然每盤就放得不一樣多了;體會到在日常生活中會遇到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有余數的情況,認識有余數除法。

          3、在探究中理解余數要比除數小,不斷發(fā)現有余數除法的試商方法

          學生通過實際操作、觀察比較,對余數和除數的關系有了明確的認識,這個“余數為什么要比除數小”的探索過程,其實也是培養(yǎng)質疑、批判和創(chuàng)新精神,學會學習、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在練習中,教材還安排了分數目比較大的物品,引導學生經歷試商的過程,積累試商的經驗

          幼兒園大班數學公開課教案 篇10

          活動目標:

          1、根據不同的畫面進行講述,并列出相應的分解式,從而感知加法算式所表達的數量關系。

          2、引導小朋友積極探索數學活動。

          3、喜歡數學活動,樂意參與各種操作游戲,培養(yǎng)思維的.逆反性。

          4、有興趣參加數學活動。

          活動準備:

          1、教具:課件、1———10的數字卡。

          2、學具:兒童用書,幼兒自帶10根小棒。

          活動過程:

          一、復習數字10

          1、教師:伸出小手,數數自己有幾個手指頭?(10個)

          2、教師:數字10怎么寫?

          3、請孩子說一說,寫一寫。

          二、學習10的組成(標題)

          1、出示10張?zhí)O果圖讓學生數一數(課件演示)。

          2、教師:請你嘗試著把10根小棒分成兩組,有幾種分法呢?引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

          3、請孩子想一想,說一說自己的分法。

          4、(演示課件)教師根據交換規(guī)律和左邊多1,右邊少1的規(guī)律在黑板上寫出10的分解式。(教師板書)

          5、教師總結,請學生分組讀一讀10的組成。

          三、情境感知——看圖學習加法應用題

          1、出示蘋果圖。

          看看這幅圖,根據這幅圖編出一道加法應用題出來?

          2、引導小朋友用三句話表達圖片的意思。(圖上有4個紅蘋果,6個綠蘋果,問:圖上共有幾個蘋果?)

          3、小朋友口述圖意并說出算式,老師記錄。

          4+6=10(個)

          四、做游戲"找朋友"

          1、教師提供每個孩子一張數字卡,組織孩子圍成一個圓圈。

          2、教師:音樂開始,當唱到"找到一個好朋友"時,請你找到和你的數字卡合起來是10的同伴做好朋友。

          3、游戲開始,可以讓孩子互換數字卡反復游戲。

          五、請孩子結合兒童用書練習。

          教學反思:

          在執(zhí)教的過程中缺少激情,數學本身就是枯燥的,那在教孩子新知識的時候,就需要老師以自己的激情帶動孩子的學習,在今后的教學中這方面也要注意。

          幼兒園大班數學公開課教案 篇11

          活動目標

          1、嘗試運用不同組合形式的方塊拼出九方格圖案。

          2、學習多角度思考問題,進行多種組合,尋求多種答案。

          3、能在記錄單上記錄并拼出多種組合方法。

          活動準備

          1、教學掛圖(三)九方格圖案1張,各種顏色,不同組合形式的方塊拼圖板若干,圖板上有不同的數字。

          2、幼兒用書第13、15頁的操作材料。與幼兒人數相等的九方格圖案若干,記錄單若干。

          活動過程

          一、觀察、比較各種方塊拼圖板。

          1、教師出示各種方塊拼圖板,引導幼兒觀察每塊拼圖板上的正方形是否相同?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2、教師出示九方格圖底板。

          3、請個別幼兒運用圖形重疊的方法,證明就放個圖上的每個正方形與拼圖板上的每個正方形大小相同。

          4、引導幼兒討論:你能用這些方塊拼圖板拼出九方格圖案嗎?

          二、幼兒操作活動,嘗試拼出九方格圖案。

          1、與同伴相互交流自己的拼法。

          請一名幼兒運用方塊拼圖板,在大家面前嘗試拼出九方格圖案。

          2、教師引導幼兒思考并討論。

          3、請全體幼兒在小組操作活動中嘗試不同組合,尋求多種答案。

          三、嘗試運用自己的'方法記錄每種拼法。

          1、教師出示記錄單,引導幼兒討論:怎樣記錄自己用那幾塊圖板拼成九方格圖案的。

          2、請幼兒操作后在記錄單上記錄自己想出的每種拼法。

          四、交流、分享各自的拼圖方法。

          1、展示個別幼兒的拼圖及記錄單,集體進行驗證。

          2、請幼兒將自己的所有拼法和相應的記錄單展示在桌子上,引導同伴間相互欣賞學習。

          幼兒園大班數學公開課教案 篇12

          活動目標:

          1、喜歡發(fā)現生活中有規(guī)律的事物,感受規(guī)的存在和美感。

          2、嘗試通過自己的排序活動,體驗操作的樂趣。

          3、了解數字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初步理解數字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4、體會數學的生活化,體驗數學游戲的樂趣。

          活動準備:

          項鏈一串、有規(guī)律的事物、幼兒在排序方面的生活經驗以及開放性的材料。

          活動過程:

          一、感受規(guī)律的存在,發(fā)現生活中的規(guī)律。

          教師出時傳好的項鏈,進行提問:

          1、漂亮嗎?為什么?

          2、在項鏈上你還發(fā)現了什么?

          3、它是按照什么規(guī)律串起來的?

          4、如果你來串,你會怎樣做?

          二、引導幼兒聯想生活中有規(guī)律的事物,使幼兒感受到規(guī)律在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

          1、去了我們的項鏈是有規(guī)律的外,在我們的生活中你還發(fā)現哪些東西是有規(guī)律的?

          2、他們是按照什么規(guī)律排起來的呢?

          三、幼兒嘗試利用多種材料排序,體驗創(chuàng)造與表現的樂趣

          1、我們知道了生活中有這么多東西,都是按照一定規(guī)律進行排隊的,那我們今天也來玩一個排排隊的游戲好嗎?

          2、一會兒大家可以在教室中任意選擇你喜歡的材料,為他們排排隊,可以你自己也可以和自己的'好朋友合作完成這件事情。但是在做之前大家要思 考兩個問題:

          (1)你為什么要這樣排隊?

         。2)你是按照什么規(guī)律進行排隊的?

          3、提示幼兒:如果你的排隊方法很多,怕記不住,可以自己取一張紙把你排隊的規(guī)律都記錄下來。

          四、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五、幼兒間的相互交流

          1、幼兒分兩組進行交流,一組幼兒坐在那里當講解員,另一組幼兒自由參觀,然后交換。

          2、幼兒自由參觀,可以互相猜一猜他利用了幾種排隊的方法。

          3、教師有目的的與幼兒一起參觀,有重點地進行多維度排序的講解與評價

          六、活動延伸:幼兒可以再活動區(qū)中進行多維度排序的嘗試,并進行相應紀錄。

          教學反思:

          《排排隊》本課的亮點是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和實踐性,讓學生自主參與知識探索、發(fā)現與形成的全過程,并通過體驗與感受,構建屬于自己的認知體系。二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些造型表現的經驗,僅靠老師的講解是枯燥的,于是本課中我設計了多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親自體驗。

          一、以趣味為本

          學生畫的人普通是用幾個圓和火柴人的線條為符號的形象化,一種習慣性的表現,缺少觀察和思考的成份,對此,我以游戲為切入點,通過觀察同桌來感受“人”的外形線條,再用童趣的長高高,減減肥的添畫法來動動手術,在本課中有玩,有學,有樂,盡管如此,快樂了還需要有效,達到教學目的仍是課堂追求的最終目的。

          二、以生活為樣

          排排隊此課用公共場合常見的排除現象設置情境,進行觀察和人物繪畫表現,排隊不管學生在校內還是校外都很常見,上學,放學,吃,玩都經歷過,容易喚起學生的回憶,從而也能“侃侃而談”排隊時的場景和發(fā)生的故事。例如有個學生說,他在買車票的時候有人推他的事情,我進一步引導,讓他談談不排隊的行為,以及他當時的感受,這樣比說一句空洞平白的我們都要講文明,守秩序要來得生動和深刻。

          幼兒園大班數學公開課教案 篇13

          活動目標:

          1.感知加法算式表達的數量關系,學習4的加法。

          2.學會解答簡單的'口述加法應用題,提高初步的分析問題的能力。

          活動準備:4的加法課件

          活動過程:

          1.復習4的組成。

         。1)出示ppt畫面,提問

          4條小金魚怎么放進兩個魚缸?

          2.學習4的加法,出示課件

          (1)小兔約好一起去摘花朵,先來了一只小兔(出示一只小兔圖片)過了一會又來了三只小兔(出示三只小兔圖片),提問1只小兔再添上三只小兔是幾只小兔呢?

          列出算式1+3=4,請幼兒說出1、3、4的含義。

         。2)依次出示小烏龜、小貓、表示加法算式2+2=4、3+1=4,讓幼兒理解加法的含義。

         。3)引導幼兒觀察1+3=4和3+1=4兩道算式,發(fā)現他們的秘密。

          3.看圖擺算式。

         。1)小猴子去摘玉米,先來了一只猴子(出示一只猴子圖片)過了一會又來了三只猴子(出示三只猴子圖片)問:1只小猴子再添上三只小猴是幾只小猴呢

          (2)幼兒列算式1?+3=4請幼兒,請幼兒說出1、3、4的含義

         。4)依次出示小兔、小雞、表示加法算式2+2=4、3+1=4(方法同上)

         。4)引導幼兒觀察1+3=4和3+1=4兩道算式,發(fā)現他們的秘密。

          活動延伸

          1.區(qū)域投放4以內的加法應用題,供幼兒操作用。

          2.完成幼兒用書p14“地上的影子”任務。

          幼兒園大班數學公開課教案 篇14

          【活動思路】

          本內容有兩個難點。對于理解物體輕重的相對性這難點,設計首先通過分類活動提示問題,使原來重的一類物體中產生輕的物體,輕的物體中產生重的物體。同時通過設問促使幼兒思考、解答。其次,安排排序活動讓幼兒進一步感知、體驗、幫助他們理解。

          第二個難點是理解物體大小與輕重的關系。幼兒對物體大小與輕重的關系總是認為在的物體是重的,小的物體是輕的。因此,設計通過游戲讓幼兒在猜錯的過程中糾正原先的想法,形成正確的觀念即物體的大小與輕重不一定成正比。

          【活動目標】

          1、學習用天平測量物體的輕重。

          2、理解物體的輕重是相對的。

          3、知道物體的大小與輕重不一定成正比。

          4、了解數字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初步理解數字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5、體會數學的'生活化,體驗數學游戲的樂趣。

          【活動重難點】

          1、重點:理解物體輕重的相對性。

          2、難點:理解物體大小與輕重不一定成正比。

          【活動準備】

          1、材料:分類盒、天平、積木、彈子、雪花片等物品。

          2、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在數學區(qū)中放置各種供測量的物品和天平。

          【活動過程】

          分類—>討論—>分類—>游戲—>排序

          1、通過分類活動積累有關特體輕重的感性經驗。

         。1)在數學區(qū)中提供天平和各種物品。物品放在盒子里,每個盒子里放兩件物品。

         。2)要求幼兒將物品按輕重分類,即將每個盒子里的物品按輕重分別放入有輕重標記的盒子里。

          2、通過討論確定區(qū)別輕重的方法。

         。1)出示兩件物品,提問: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這兩件東西哪個重哪個輕?

          (2)出示輕重差別很小的兩樣東西,討論用手掂量和用天平哪種方法更好。

          3、通過分類活動理解物體輕重的相對性。

         。1)幼兒每人取兩件物品,用天平稱出輕重后放入相應的分類盒中。

          (2)從標有重或輕的盒子里取出兩件物品,提問:這兩樣東西都是重的?然后放在天平上,讓幼兒思考,解答其中的原因。

          4、通過游戲理解大的東西不一定是重的,小的東西不一定是輕的。

          出示大小不同的物體讓幼兒猜哪個輕哪個重。然后用天平驗證。如:大盒子里放棉花,小盒子里放鐵塊。

          5、通過排序活動進一步理解物體輕重的相對性。

          讓幼兒在數學區(qū)中將三個以上的物體按輕重排序,并作好記錄。

        【幼兒園大班數學公開課教案】相關文章:

        幼兒園大班數學公開課教案11-14

        幼兒園大班數學公開課教案06-25

        大班數學公開課幼兒園教案11-12

        幼兒數學大班公開課教案02-17

        幼兒園大班數學公開課教案《集合》08-21

        幼兒園大班數學公開課教案(15篇)01-03

        幼兒園大班數學公開課教案15篇11-14

        幼兒園大班數學公開課教案15篇08-25

        幼兒園大班數學公開課教案《排序一》09-19

        幼兒園大班數學4的加法公開課教案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