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留守兒童的性格特點
通過這8天的活動,我們知道了留守兒童的一些性格特點,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長大的孩子,可以說是被折翼的天使,需要我們的關愛,需要社會的關注。
1、渴望被愛,依賴性很強
因為這些孩子都是從小在爺爺奶奶的撫養(yǎng)下長大的,沒有父母的關愛,所以他們很羨慕其他有父母的孩子,渴望有一天能像他們一樣,在父母的關愛下健康成長。我們問了許多小朋友,他們都說自己很想爸爸媽媽,希望他們能夠早點回家。還有很多懂事的孩子,他們更是擔心自己的父母在外身體欠佳,所以我們在制作賀卡的時候,有孩子寫下了這樣的句子,希望爸爸媽媽身體健康,工作順利。
依賴性強,這是留守兒童普遍的一個性格特點。像我們這樣的活動,給孩子們上課,和他們一起玩耍,他們會總跟著你,一步也不離開,這也是我們很多時候不敢給太多的原因,因為我們害怕我們離開之后會讓孩子們感到不適應。
2、調皮但是懂事,在家很聽話
很多孩子,我們接觸的,特別是男孩子,都十分調皮,他們可能會和我們志愿者追逐打鬧,或者在課堂上大聲喧嘩。但是,在家里,他們卻都是很聽話的孩子,比如那個叫黃敏的孩子,都已經初一了,但是他做任何決定都要經過爸媽的同意。但是這些孩子在我們的課堂上卻不是那么聽話,也許有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們被壓抑得太久,所以他們一直在尋求一個宣泄的地方,直到我們的出現,他們找到了;蛟S還有兩外一個原因,他們想要被關注,所以才采取這樣的行動來博得我們的關注。
很懂事,這是我們感受最深刻的。很多孩子都會自己做飯做菜,還要做很家務活。在那次演講比賽中,很多孩子都說冬天最溫暖是爺爺奶奶和他們在一起。他們很感覺到了自己爺爺奶奶額辛苦,所以在家里都很聽話。還有一個孩子在演講中說,爺爺告訴他,窮要窮得高尚、有原則。不去偷,不去搶,自強自立,自力更生。這樣的話可能很多我們這樣的年齡的人都說不出來。
3、有些自卑,心里很矛盾
在我們的活動中,我們感覺到有些孩子心中總是有點自卑,或者說在其他孩子面前,他不喜歡表現。特別是那些像李云先這樣的孩子,在這樣一個攀比的世界里,他們的家庭環(huán)境讓他們不敢與其他孩子一起玩耍,不敢走出去認識這個世界。
李云先這樣的孩子不僅僅在高團村有,在他村里也應該有這樣的孩子,長期生活在沒有父母關愛的世界里,比其他普通的留守兒童還要可憐。云先自己心里也清楚,所以她表面上總是那么不在意,其實心中很矛盾。她說自己不想讀書了,因為她知道爺爺奶奶沒錢。
五、關愛留守兒童活動的建議
一、建立檔案,掌握情況
在實踐中,我通過認真調查研究,摸清本班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并為每個留守兒童建立了動態(tài)專門檔案。其主要內容為:家長姓名、學生的基本情況、家庭詳細地址、聯系電話,家長務工單位詳細地址、聯系電話,監(jiān)護人或其委托監(jiān)護人的職業(yè)、詳細地址、聯系電話、身體狀況、年齡等情況,并把自己的電話號碼告訴學生及其監(jiān)護人,以便及時聯系。同時,并適時根據本班學生變動情況,及時補充或變更檔案的相關內容。通過這種方式,有效建立起與學生家長、老師之間方便的溝通渠道,形成了以學生為中心的關愛聯系網絡。
二、用心關愛,感受親情
針對留守兒童最缺乏的就是親情關愛,我在日常的班主任工作中,把留守兒童當成自己的孩子,創(chuàng)新思路,積極控索,注重從平時生活細節(jié)、親情體驗、心理教育等各個方面加強教育引導,力爭讓留守兒童找回親情、找回快樂,健康成長。
(一)制定計劃,注重平時。針對我所帶的班級留守兒童較多的實際情況,我經過反復思考和積極探索,根據留守兒童不同情況,逐個進行分類、分組,制定幫扶計劃,將每個學生的學業(yè)情況、幫扶時間、內容和階段性效果逐一列成表格,按計劃實施。并在平時學習生活中,對留守兒童多看一眼,多問一聲,多幫一把,使學生開心、家長放心。在留守兒童患病時,及時診治,悉心照料。比如:我班的學生張某在上體育課時,腳不慎扭傷,我聞訊后,及時將該學生帶至縣骨科醫(yī)院去看醫(yī)生,在他在床上靜養(yǎng)期間,每天堅持為他端飯送水,補習功課,讓他感覺到老師對他的關心、關愛。該學生傷愈出院后,學習更加用功,親切地稱我為“老師媽媽”。
(二)區(qū)別對待,因材施教。作為留守兒童每個家庭環(huán)境、經濟狀況迥然不同,其情況千差萬別。我在全面把握每個留守兒童基本情況的同時,針對少數學習嚴重滑坡、人格發(fā)展不健全、道德發(fā)展欠缺的留守兒童,區(qū)別對待,制定個別教育管理方案,著重進行矯治和幫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有意識組織這部分留守學生積極參與各種健康有益活動,使他們生活在歡樂、和睦的氛圍中,找到回家的感覺,增強學習、生活的信心,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成長的快樂。例如:我班留守兒童李某,其父母均在廣東打工,由其70多歲外公代為管理,平時喜歡穿著打扮,花錢大手大腳,成績時好時壞,其外公根本無法管理。我在全面了解此生情況后,制定了針對此生教育引導方案:在周末帶他到建設工地、農村等地去調查了解生活,有意識地帶他觀看紅色教育影片,讓他與父母通過QQ聊天了解打工的艱辛生活。通過循序漸進教育,一次,我發(fā)現他在自己的筆記本中寫到:“親愛的爸爸、媽媽,是老師讓我感受到了你們生活的艱辛,我一定會重新認識自我……”,從此,該生改掉惡習,認真學習,成為一名品學兼優(yōu)的好學生。
(三)消除痼疾,促進健康。品德行為偏差和心理障礙是留守兒童普遍存在的現象。在平時班級管理工作中,在學校開設心理教育課的同時,自己注重在所帶班級開展心理咨詢、心理矯正活動,通過每周班隊活動時間定期開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獨立生活教育和體諒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兒童感到備受關愛,體驗到生命成長的快樂與幸福,消除不良痼疾,強化情感體驗,營造健康樂觀向上、朝氣蓬勃的學習生活氛圍,培養(yǎng)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三、加強溝通,增進了解
加強與留守學生談心交心,隨時掌握留守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適時教育引導他們,是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一環(huán)。在平時工作中,我建立了教師關愛留守兒童成長日記,培養(yǎng)更多“代理家長”。加強定期走訪與臨時監(jiān)護人交流,及時反饋兒童的情況,幫助做好留守兒童的思想工作。例如:學生王某,父母都在云南打工,家里只有兄妹二人,沒有人照顧。有一段時間他經常逃學,上課時經常睡覺。通過走訪了解,發(fā)現其由于精神空虛,缺乏關愛,結交了社會一些綴學少年,在家里抽煙搓麻將。我發(fā)現這一情況后對其進行了針對性的教育,讓其重新振作精神,免其走入歧途。
總之,關愛留守兒童是當前全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作為為班主任有責任有義務更要關心關愛留守兒童,讓他們在同樣的天空,同樣的陽光,同樣的色彩,同樣的精彩,成長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之才。
同時專門研究留守兒童的葉敬忠在《關愛留守兒童——行動與對策》中把留守兒童定義為:父母單方或雙方長期(一般指外出務工超過6個月)在外務工而由父母單方或長輩、他人來撫養(yǎng)、教育和管理的兒童。
學術界從不同側面對留守兒童問題展開的研究表明,父母外出務工期間,很多留守兒童要么只能由單親看護,要么被托付給祖輩、親戚等臨時監(jiān)護人照看,生活上缺少照顧,學習上無人問津,心理上孤獨苦悶,安全上沒有保障。
在書中,葉敬忠提到,“導致留守兒童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務工,而不在孩子身邊。針對這樣的社會問題,若要徹底解決,只有兩條途徑:一是父母不再外出務工而在本地就業(yè),二是父母外出務工時將孩子帶在身邊!
很明顯,這兩條途徑都不可能完全實現。因此我們要轉換方式,就是開展關愛留守兒童活動,讓孩子們感受到這個世界的溫暖,感受到這個社會的愛。開展關愛留守兒童活動在很多大學都已經陸續(xù)開展,很多社會團體也都在致力于這樣的活動。
這些建議只是我們這次活動之后得出的一些淺薄的東西,我只希望,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大學生,能夠把我們目光多投向那些愛的陽光照射不到的角落,去關愛那些被遺忘的兒童,他們也是祖國的花朵,也是孩子,應該享受到普通孩子能夠享受到的一切權利和關愛。被留守了的童年,會不會因為你我的行動,從而變得不再留守,這需要我們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