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愛上語文》有感2篇
讀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愛上語文》有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愛上語文》有感1
七八月間,央視《百家講壇》連播王崧舟先生十二集《愛上語文》,看了很有感想。他是我們章鎮(zhèn)人,現(xiàn)在是杭師大教授,國內(nèi)語文界“詩意語文”教學的創(chuàng)立者,20xx年評上全國勞動模范。之前,他的語文課在中國教育電視臺《名師講壇》播出,已在全國產(chǎn)生廣泛影響。如今看他上《百家講壇》,果然是文采斐然,言無虛發(fā),可謂“含英咀華”;旁征博引而又清揚自如,稱得上“侃侃如也”。但我以為最值得稱道的,是他所切入的問題都相當精致,不落窠臼,富有新意,又發(fā)揮得融會貫通而恰到好處。這都同文化判斷力相關,是真功夫,是他從教三十一年來始終專心讀書和認真教書的結果,更是他勤于總結、善于創(chuàng)新的豐碩成果。
王崧舟的《愛上語文》多涉及詩歌——詩是他的最愛。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他最崇拜孔夫子?鬃又v:“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想必王崧舟對這些話有著獨到的領悟,所以他講授詩歌深入淺出,又能舉一反三,如若“悠哉悠哉,輾轉(zhuǎn)反側(cè)”。也因此,他的講課學生子喜歡,像我這樣的老童生也愛聽。我想,王崧舟提出“詩意語文”這個課題,就是要讓語文教學多出詩意,無論什么課文都要教出有情有趣的詩意人文,然后才能達到讓學生“愛上語文”的目的。顯然,這個要求具有普遍的引領意義,但對于廣大教師而言,其實是一個很高的人文要求,因為必須有一個厚積薄發(fā)的過程。
王崧舟“詩意語文”的創(chuàng)新,其實質(zhì)意義是對語文教學常態(tài)模式的突破。較長時期來,語文教學受“語文工具論”及其應試教育控制,很被動地從事形式上的“精講多練”,往往有意無意地忽略語文內(nèi)容的人文性。從小學到高中,大體因襲著字詞句段篇的結構教學模式,重文字不重文學,重記背不重能力培養(yǎng);詩意文心常被回避,因為被認為無關考試。照理,語文學科應當是一門最富文化教養(yǎng)的學科,而之所以總被批評為蒼白枯燥等,主要不在于教材的單薄與固執(zhí),也不在于教師的“先天不足”或匠氣太重,關鍵在于“題庫教學”下的模式體制使然。因此,王崧舟的身體力行,他的“讓詩意語文回歸課堂”的奔走呼吁,首先體現(xiàn)了銳意改革的精神。
我們的語文教學,曾經(jīng)遺忘了“樂學”這個教學原則和“以讀為本”的教學思想,通常以應接不暇的作業(yè)試題取代文本閱讀,讓學生以題目為伴而不以詩書為伴。王崧舟很早就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即首先是教材怎樣以足夠的文化含量,然后教師怎樣以足夠的文化水準,從而讓學生得到充分的審美陶冶。他主張教師應該以有聲有色令學生難忘的啟發(fā)指導,來助長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和自主學習意識,讓學生的語言文字功夫在盡可能多的閱讀實踐中積累豐富以致深厚。
王崧舟的“詩意語文”,很好地學習和發(fā)揮了于漪老師的“教文育人”、“文道統(tǒng)一”和“努力培養(yǎng)學生文化判斷力”的思想理論,即:把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作為語文課程目標的基本價值取向;語文課程應凸顯教師的人文關懷,在關注學生語文知識、能力發(fā)展的同時更加關心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發(fā)展,實現(xiàn)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tǒng)一。一句話,王崧舟注重以文化熏陶教育,強調(diào)“語文學習的人生價值”,提倡知、情、意的全面教養(yǎng),目的是為學生今后的立身、立德、立業(yè)打好基礎。
在《百家講壇》上,王崧舟講的最后一集是“語文學習的三重境界”。他通過三首宋詞來講授尋求學問的過程境界:晏殊的“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柳永的“為伊消得人憔悴”;辛棄疾的“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很適合王崧舟本人的治學過程,他的《詩意語文》成功的足跡,就是經(jīng)過大量的閱讀體驗,艱辛的集中課題研究,再經(jīng)過千百度尋求之后的成果獲得,F(xiàn)在他正年富力壯,如晴空一鶴。祝他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路上秋光正好,太陽正紅。
讀《愛上語文》有感2
最近閱讀王崧舟老師的書《愛上語文》,心靈感受到了深深地震撼:感嘆于王老師的思辨能力,探索精神極其深厚的文學素養(yǎng)。他能從一個小小的點,引發(fā)各種思考,并深入探究,最終得出結論,引發(fā)讀者深層地的思考。他說他準備百家講壇的一次演講稿,一萬字左右的演講稿,他要閱讀約一百萬字的文獻資料。十二篇演講稿,就要閱讀一千兩百萬字的資料,這個工作量該有多大啊!
中午看到《未經(jīng)思辨的語文毫無價值》這一篇時,又有種醍醐灌頂之感。原先,我們對童趣詩的`誤解太多了。不是所有含有“兒童”這一意象的詩都是童趣詩,都是寫出兒童的童真童趣,這種理解太片面、太機械了。“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給耄耋之年歸鄉(xiāng)的詩人的感受是多元的,是能引起讀者思緒萬千的!皟和币庀,給詩人的生命底色添加了鮮活的一筆。
宋朝詩人范成大寫的《四時田園雜興》,也被我們誤讀誤教了,把它簡單的當做田園詩來對待了。田園詩發(fā)展到宋朝已經(jīng)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描寫的重點已從歌詠田園風光轉(zhuǎn)而直接描寫農(nóng)民的疾苦和農(nóng)事活動……這些詩稱為“農(nóng)事詩”。(陳文華《中國古代農(nóng)業(yè)文明史》)
所以,我們理解詩時,要把詩放在大的歷史背景中,結合詩人的生平等多維度來體悟,才能真正的讀懂詩人所要表達的真實情感。我們不要盲目相信教學參考書,它只是給我們作為參考,遇到困惑要查閱、細心地比對相關的資料才行,也要向他人求教,無同行交流……正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王崧舟老師正是通過多方的論證才得出結論——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中所寫的不是不是農(nóng)忙時節(jié)收獲的喜悅,也無寧靜可言,連童孫也要學種瓜。詩人想要表達的是對農(nóng)民辛勤生產(chǎn)、艱苦生活的深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