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傳》讀后感
當(dāng)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到底應(yīng)如何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如懿傳》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兩天讀完了《如懿傳》,越到后面越是唏噓。
《如懿傳》在我看來,大體可以分做三段:立后、離心、死后。
立后就是如懿走向皇后的路程,這個過程里,宮斗不斷,卻并未讓我唏噓。因為,那時候所有人都還年輕,每個人都仿佛在掙命。
離心就是如懿做了皇后以后,與皇帝逐漸不睦最后離心的過程。
死后是如懿死后,皇帝的種種。僅僅幾個篇章。
我想說一說離心。劇情不做言述了,因為電視劇也好,小說也好,里面一件一件瑣碎的事情下來,無非是讓如懿對皇帝越來越失望,失望疊著失望,然后便連心痛也沒有了。
如懿的失望,其實皇帝何嘗不失望?他們到底對什么失望呢?
讀完書,整整兩天心里沉重,無從下筆。今日提筆,是突然明白了,人到了一定的歲數(shù),便會沒來由的失望。而這失望的根源便在于貪心。
人吶,不知何時,就變得貪心起來。年少的時候,一顆心全不在自己身上,注意力都在外面: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人。
年少的時候,自己是空杯子,學(xué)的、看的、聽的,都裝進去,遇到一個人,也裝進去,自己里里外外都是這個人的,想的也都是這個人。自己學(xué)的、看的、聽的都想給這個人分享。
不知哪一天起,突然的就貪心了,雖然目光沒有看向自己,但心里莫名的就任性起來,只想著自己,便如皇帝遇到香見。一整個人,沒來由的不管不顧起來了。在我看來,貪心一起,中年即到,煩惱隨至。
為什么呢?還不是因為,從前裝在自己這杯子里的,全乏味了!可是,這乏味也不想扔,遇到新鮮的還想要,什么新的、舊的都想抓著。都抓著,就是證明“自己還行”,證明著自己還沒到頂峰,自己還沒老。
就像我讀書一樣,從前愛讀小說,現(xiàn)在還愛讀小說,但這幾年突然想讀史,又讀國學(xué),又讀經(jīng)濟,又讀哲學(xué),全想讀,全讀不完。又想顧著工作,又想顧著孩子,又想多讀多走多看多學(xué),這便是我的貪心。
如懿傳里,是皇帝的貪心把如懿傷了,所以,離心這里,皇帝讓人討厭。但這份討厭,該給人一個警醒——根源便是貪心。
如懿死后,全書最讓人唏噓的,是婉嬪的畫畫,皇帝看到婉嬪畫的各個時期的皇帝,感動不已。這里我是淚奔的。
書里的婉嬪,何嘗不是少年夫妻老來伴的寫照,皇帝到底要到他老了,不再欲求不滿的時候,才能看到這平凡卻長情的`婉嬪。
所以,我說皇帝的問題,出在貪心,如果沒有婉嬪畫畫的一幕,我無法下結(jié)論是皇帝貪心。到了畫畫這一幕,才有了千帆過盡的感覺;实鄯比A一生,最終的平靜恰恰是他終于不再貪心了,眼睛才能看到平凡,才能又看到自己之外的別人,看到別人的深情,他終于不用再去證明“自己還行”。他終于肯看向自己這杯子已經(jīng)有的,不再想著往里面裝了。
《如懿傳》寫如懿的情,寫皇帝的情,寫嬪妃的情。寫他們各個不如意,寫他們各個做不得主,寫他們各個蘭因絮果。其實,寫的是他們各個貪心。
如懿不想做皇后的時候最快樂,做了皇后便開始不快樂。包括富察皇后,看起來什么都有了,還是不快樂。令妃一路艱難,得寵最多還是不快樂……
連皇帝也不快樂……甚至,皇帝為了短暫的快樂,連皇家的顏面也不顧,導(dǎo)致如懿與皇帝在船上爭吵。
有時候,人就是這么奇妙,哪怕短暫的快樂,哪怕要付出巨大的代價,也難以抗拒,想著只放縱這一下就好!
其實,每每放縱,每每失落,每每更加空虛。
每每貪心起了,失落也變起了,可有時候,越是失落越是貪心。很多時候,對一切都失望,恰恰是對自己最失望,但越是對自己失望,越是想證明自己不是那樣的,自己明明很好,自己明明以前很好。
《如懿傳》讀完,內(nèi)心極沉重,便是因為,《如懿傳》揭開了中年人的無奈。一個人的體力、智能由盛轉(zhuǎn)衰,越要證明自己還年輕、越是貪心想什么都抓著什么都控制。越是控制心強越是目光狹窄心胸狹隘,越是固執(zhí)己見。
非要到了自己像皇帝看到婉嬪畫畫一樣,終于接受了衰老,終于把年輕與年老給分開看了,才能平靜的看到周身的其他。
如果皇帝可以從容一些,結(jié)果可能完全不一樣。
【《如懿傳》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司馬懿裝病01-09
名人傳讀后感貝多芬傳12-08
《如父如子》讀后感范文(精選10篇)09-01
梭羅傳讀后感08-13
《孔子傳》讀后感01-05
《歲月如歌》讀后感范文11-02
名人傳貝多芬傳讀后感400字08-18
杜月笙大傳讀后感04-13
有關(guān)司馬懿裝病的故事10-25
曹操為什么不殺司馬懿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