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讀后感(通用21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絲綢之路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絲綢之路讀后感 1
今天老師生動形象的講了《絲綢之路》這篇文章,同學們聽得僅僅你津津有味,我為那些西域商人產生了敬佩之情。
課文一開始就向我們介紹了絲綢之路兩旁的巨型石雕,它反映的是當時那些馱著彩綢的一峰峰駱駝,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一個個精神飽滿,栩栩如生。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偉大的路,還是一條艱辛的路。每一座石雕,每一個腳印,都記錄著英勇的中國人為亞歐的友誼和文化付出的'艱辛,正向文中寫的:望著這群石雕,就仿佛看到了當年的絲綢之路上商旅不絕的景象,仿佛聽到了飄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駝鈴聲。
通過老師的講解,我知道了絲綢之路是橫貫亞歐的通道,它東起我國的漢唐古都長安,往西一直延伸到羅馬。在通過這條慢慢長路進行貿易的貨物中,以產自我國的絲綢最具代表性,因此取名為“絲綢之路”。在這條路上發(fā)生的故事不計其數。我印象最深的是張騫不畏艱險,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亞歐內陸交通要道,于西域各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中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絲綢之路,成了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我還知道投筆從戎的班超,他為了祖國的利益,再西域竟然住了32年,才使西域和內地連為一體,為中華民族的基業(yè)立下了汗馬功勞。
我還知道去西天取經的玄奘,熱愛建筑的鐵木爾……他們都為亞歐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看看這些英雄的行為,想想現在的美好生活,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學習呢?
絲綢之路讀后感 2
《絲綢之路》這篇文章主要描繪了兩千多年前中國與安息古國交流的生動一幕,再現了西部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說明了絲綢之路不僅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大道,還是促進亞歐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絲綢之路是古代橫貫亞歐的通道。它東起我國的漢唐故都長安,往昔一直延伸到羅馬。在通過這條漫漫長路進行貿易的貨物中,以產自我國的絲綢最具代表性,所以"絲綢之路"因此而得名。張騫在公元前119年他第二次出使西域,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友好往來。在此,我十分敬佩張騫,他真是一個愛國愛民,堅韌不拔,開拓進取的`人,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絲綢之路"著走群獨傲是歷史的濃縮,也是昔日輝煌,繁華的見證。
讀了這篇課文后,我知道了國家之間只有互相交流,取長補短,才能互相發(fā)展,吸收豐富的文化長處,讓國家強大起來,如果你把自己的長處藏起來,不跟別人交流,那你永遠也不會發(fā)展。
絲綢之路讀后感 3
我學過《絲綢之路》這篇課文后,知道了古代交易的繁榮,人們交易全靠這條偉大的“絲綢之路”。這條絲綢之路是古代人張騫開辟的,它東起我國今陜西西安,往西延伸至羅馬。
本文講的是張騫出使西域的一個情節(jié)。張騫到了安息國,把我國當時有名的絲綢贈送給了他們,而安息國也拿了一個非常大了鳥蛋給了我們,每個足有斤把重,這就是中國當時沒有的`鴕鳥蛋。
通過這次交易,不僅促進了與各國的友誼,還得到了自己沒有的東西,真是一舉兩得。
于是,中國更加頻繁的與各國交易。將中國的養(yǎng)蠶、繅絲、冶金、造紙、鑿井、灌溉等技術傳向各國。并將那里的食物、動物、藝術等引進我國。我國因為吸引了外來文化的長處,變的更加強大。
現在的社會也是這樣,要和各國之間增加友誼,相互交易,相互取長補短。如果你永遠不把自己的長處展現出來,那你永遠也不可能發(fā)展。
每當想起“絲綢之路”,都會想起古代商貿的繁榮和開辟“絲綢之路”的張騫。
絲綢之路讀后感 4
來來回回在飛機上把這本大部頭啃完了。雖然后面近代史與現代史的部分大多草草略過,古代史我還是認認真真地看完了。
書的一開頭,作者就說“數千年來,連接著歐洲和太平洋、坐落在東西方之間的那塊區(qū)域,才是地球運轉的軸心!焙苊黠@,作者寫這本書的意圖是要扭轉世界史一如既往的"西方中心論"。且不說他這個企圖有沒有成功,我認為他還是起到了科普"東方中心論"的作用,也即人類歷史起源于東方,一切大事件都與東方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書中有關"絲綢之路"這個概念,比我們通常認為的狹義的絲綢之路(也即從長安出發(fā),通往南亞中亞的'貿易道路)。作者所說的絲綢之路,幾乎可以囊括整個亞歐大陸——世界的中心從兩河流域逐漸向歐洲轉移,這一歷時幾千年的過程,也是全球融合的過程。全球化比我們意識到的開始要早得多得多。
這本書并不晦澀難懂,可以說是一本全球史的科普著作。假如提前熟悉一下世界地圖,閱讀體驗會更順暢。作者書寫的筆法也很有趣,每一章的過渡處會有一種"欲知后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的章回體小說之感。比如這段:"十字軍所面臨的,也是歐洲所面臨的,并不是一條通往天堂的道路,反而似乎是一條地獄之路。馳騁在這條路上的,是蒙古人。"
總體來說,假如你想了解一個大致的世界史,這本書確實是不錯的選擇,會讓你更細致地了解到東方在世界歷史中發(fā)揮的重大作用。對我來說,不同民族與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真的很迷人。我們今天所安身立命的一切,有可能是從幾千年前的異域傳過來的。在現今的世界,每一個民族與文化,都應該意識到自己不可能獨善其身。全球化的過程是不可逆轉的。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為什么如此熱愛絲路歷史——因為它本身就是一部全球史。
絲綢之路讀后感 5
其實看到熊貓出版這本《絲綢之路》還挺意外的,畢竟平時感覺熊貓家的書還是小說更多,而且這本書如果僅僅從書名來看,似乎又很主旋律,直到一大本沉甸甸的精裝書擺在我面前時,才真正感覺到這本書蘊含的厚重。
這本書的作者是個英國人,而且縱觀全書的觀點也未見如何親華,所以擔心“打官腔”的小伙伴盡可以放心去讀。作者并沒有從中國的角度出發(fā)去寫這本書,而且更具全局觀的縱觀世界,以這條貿易大通道為引,分為幾個主題來逐一論述,并且不著痕跡的將沿線各國各地區(qū)的.歷史與變遷展現在我們的眼前?梢哉f,如果你以為他只是再講貿易通道,那未免的看輕了這本書。它縱覽千年,且敘述且分析,一幅宏大的歷史畫卷在讀者的面前徐徐展開,同時作者并沒有停留在事件本身,而是繼續(xù)向縱深去推演分析事件背后的邏輯。著實是一本很有深度的書,當然讀起來可能也并不算輕松,需要一定的知識儲備,才能比較流暢的讀下來。各種宗教如何紛至沓來的傳播與變革,十字軍東征的血腥廝殺,各個游牧民族的縱橫無忌……在讀這本書前最好都有些許的了解,需要否則恐怕需要再拓展閱讀很多的參考資料。
那么我們?yōu)槭裁匆x《絲綢之路》呢,這絕不是為了圍繞主旋律去追求噱頭,而是要深刻認識絲綢之路背后的陸權與海權之爭,貿易規(guī)則的制定權之爭,這不僅事關當代,更是我們國家突出重圍,真正掌握話語權的未來發(fā)展之路。簡單只把絲綢之路作為一個貿易交流或者什么西部開發(fā)的口號來看待就流于淺薄了。我們通過這本書也可以看到,看出這一點的也絕不只有中國人,西方的很多學者也都看到了這點,他們不僅在關注更在研究,而作為主要的推動者之一的中國人,我們當然更需要了解。當今世界已是一個地球村,國家的戰(zhàn)略發(fā)展其實已經和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深刻相關,個人的行為也在某種程度上反作用于世界。我們開闊眼界是為了自身的明天。
絲綢之路讀后感 6
《絲綢之路》這篇文章描繪了兩千多年前中國與安息古國交流的生動一幕,展現了西部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絲綢之路的貿易給東西方帶來的巨大影響,讓人驚嘆。
“絲綢之路”,一條貫穿東西方貿易的交流之路,從兩千多年前到現在,絲綢之路一直擔任著重要角色。在古代,他讓文明上升了一個新的高度,在現代,像絲綢之路一樣的開放之路也讓世界變得更加繁榮。我國的改革開放就給世界各國人民帶來了好處。
在遙遠的西方,大量的`中國商品涌向國外市場,隨處可見:“madeinchina”。在中國,文化交流,商品貿易也給我國帶來了巨大的利益。比如電腦、電影、汽車等各種商品貿易,都為中國人民創(chuàng)造了更好的生活條件?偠灾瑹o論是古代的絲綢之路,還是現代的改革開放所獲得的成就,都是各國人民溝通、來往、貿易的功勞,可見不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開放交流之路都是社會進步必不可少的。
通過這篇課文,我知道了國家之間只有互相交流,取長補短,才能互相發(fā)展,吸收豐富的文化長處,讓國家強大起來,如果你把自己的長處藏起來,不跟別人交流,那你永遠也不會發(fā)展。
絲綢之路讀后感 7
通過這本書,我知道了國與國之間只有互相交流,取長補短,才能相互發(fā)展共同繁榮,吸收豐富的文化長處,讓國家強大富饒起來。如果把自己的長處藏起來,閉關鎖國,不跟別人交流,那你永遠也不會更好更快地發(fā)展。
絲綢之路從2000多年前至今,一直擔當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古代,它讓文明上升了一個新的層次,而現在,類似絲綢之路的開放交流之路也讓世界變得更加繁榮昌盛。中國的改革開放給世界各國人民都帶來了好處,在西方,大量的中國制造的商品也都隨處可見。在中國,與西方的文化交流、商品貿易也給我國帶來了巨大的`利益。比如電影、汽車、手機各類電子產品等商品貿易,為中國人創(chuàng)造了更好的生活條件,說明了從古至今只有開放交流,來往溝通貿易,才能使社會進步,國家進一步的繁榮富強。
絲綢之路這本書生動地描繪了與外邦交流的一幕,展現了輝煌燦爛的歷史文化,絲綢之路的貿易給東西方帶來的巨大影響和變化令人驚嘆。談談現代,也依然要走“絲綢之路”一直延續(xù)下去,和他們平等相待,相互交流取長補短共同繁榮下去。
絲綢之路讀后感 8
又一本好書。讓我瞬間回想到了初二在教室走廊上關于伊拉克的記憶,許多年后發(fā)現中東混亂依舊,去年川普對耶路撒冷聲明更是加劇了巴基斯坦和以色列之間的矛盾。雖然一切貌似無厘頭,但換個角度看卻是那么清晰。
一條絲綢之路,從古串聯至今。它將世界歷史用一種全新的方式串聯起來,嘗試將我們還原到貿易、宗教、戰(zhàn)爭等多個維度上的歷史事件中;蛟S,現在的我們只能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才能真正理解,是怎樣的邏輯在主導著當時事情的發(fā)展,就像我們今天看似正確的決策,在未來或許也會被認為是愚蠢的行為一樣。
回到“商業(yè)模式創(chuàng)新”的主題,過去幾十年來的簡單地商業(yè)模式正在崩塌,但互聯網并不是洪水猛獸,它只是擅于打破邊界,擅長靈活運用資本、邏輯和運營。傳統(tǒng)行業(yè)面臨的困境也許更多來源于自身,它如畫地為牢般逐漸禁錮了所有可能,“打敗了同行,卻輸掉了時代”成為一個嚴肅的課題。而從頂級互聯網企業(yè)目前的商業(yè)邏輯來看,也許未必那么復雜,無論是阿里的平臺搭建,還是騰訊的.用戶群組,都正在轉變?yōu)榛A設施,就如同道路、水電煤、網絡一樣,而真正盈利的卻是在基礎設施這個平面上那些新生的“點”。
“點、線和面”的構建只會越來越快,我們來不及快速轉身,卻可以找準自己的位置,以提升經營效率為目標,不斷尋找下一個增長點,這也是個體和組織的必然選擇。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袄笨蔀椤皦簟保袄币嗫蔀椤耙妗,就如“Jack&Pony”。
絲綢之路讀后感 9
《絲綢之路》讓我們看到了沿線國家波瀾壯闊的歷史和燦爛輝煌的文明。絲綢之路作為一條紐帶,串起東與西、古與今,交流著貿易與資本、文化與信仰。它不僅是一條商貿通路,更是文明的搖籃。作為絲綢之路的最東端,中國創(chuàng)造了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孕育出世界上唯一沒有斷流的古文明,這值得我們每一個中國人感到自豪和驕傲。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因此,我們更加應當堅定文化自信,保護和延續(xù)中華文化,向世界彰顯中華民族的文化魅力。
絲綢之路讀后感 10
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唯一一條通向西方的道路。張騫是第一個走過絲綢之路的。張騫讓世人知道它并不是無法通過的!人們通過它。中國第一次與西方國家聯系在一起。從那以后以前中國所沒有的葡萄、核桃、石榴、蠶蟲、黃瓜、芝麻、無花果。還有獅子、犀牛、良馬等動物被源源不斷的引入中國并變成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經過多次文化交流。中國人將國外文化長處加入中國藝術中,中國藝術變的更加多姿多彩。
這一切是從公元前138年,張騫第一次踏上這偉大的路時開始的!絲綢之路的.讀后感篇32年,才使西域和內地連為一體,為中華民族的基業(yè)立下了汗馬功勞。
我還知道去西天取經的玄奘,熱愛建筑的鐵木爾。他們都為亞歐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看看這些英雄的行為,想想現在的美好生活,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學習呢?
絲綢之路讀后感 11
絲綢之路猶如一條運載著千年歷史的長河,為我們留下了無窮的智慧與夢想;它,是使中國繁榮的一個起點,它,也是一條神秘的路。
絲綢之路所經過的國家其中有一個叫做——樓蘭,這是一個至今留有未解之謎的一個國家;樓蘭曾經是一個小國家,但卻因為絲綢之路繁盛了起來,可這個國家在輝煌近500多年后,神秘消失了,但這個謎,卻被一個瑞典人,在不經意間揭開了……
1900年瑞典地理學家斯文赫定與向導來到羅布泊荒原孔雀河下游進行探險考察,在考察中偶然發(fā)現了被埋在地下14個世紀的樓蘭古城,轟動了全國。
我是一個西安人,這有什么呢?但古時的西安曾是十三個國家的首都,也是當時最大的城市,比羅馬大出整整3倍,西安的`一個大明宮,就是北京紫禁城的4倍,我十分榮幸,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西安人,我十分自豪,也十分驕傲。
那悠悠的駝鈴聲,始終縈(yíng)繞在我的耳畔;那昏黃一體的駱駝隊,浮現在我的眼前……
絲綢之路讀后感 12
很多人都知道,“錦程”是對中國絲綢和絲綢之路的稱呼,也知道是偉大的中國創(chuàng)造了絲綢,并開啟了一條名揚中外的絲綢之路,這幾天我就閱讀了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的代表作之一——《錦程中國絲綢與絲綢之路》。
關于絲綢的神話有很多,如《黃帝和嫘祖》、《傳絲公主》、《馬頭娘》……,其中《馬頭娘》最為著名,有很多學者稱之為《蠶馬傳說》,故事內容大致是這樣的:一個四川的.女孩,父親出遠門打仗去了,家里只剩下她和一匹她親手養(yǎng)大的白馬。一天她向白馬承諾只要它帶回父親她就嫁給白馬。誰知幾天后,白馬真的將父親給帶了回來了,可是女孩卻沒有兌現承諾,而得知原因的父親一氣之下把白馬給殺了,并且把馬皮放在烈日下暴曬。后來有一天女孩在園子里玩的時候,一陣狂風吹起,就在這時,馬皮像女孩飛過來,并將女孩緊緊纏繞住,和女孩融為一體。之后就變成了一條馬首人身的蠶,后人稱之為馬頭娘。
書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出土于西夏縣西陰的"半顆蠶繭”了。它和金字塔一樣都是一個謎。人們不知道,它到底是家蠶繭,還是野蠶繭?到底是一個蠶繭的一半?還是一半多?至今也沒有人給出正確答案。在中國昆蟲學創(chuàng)使人之一劉崇樂先生眼里,它是一個桑蠶繭,而在日本學者布目順朗眼是它卻是一個桑蟥繭。雖然在這個方面有著許許多多的結論,但是在這么多結論中不可否認的就是它是被利刃割成兩半的。
看完這本書,我更加了解中國的絲綢,也體會到了絲綢的偉大和作用。絲綢之路不但讓我們看到了悠久的歷史長河,還讓我們看到了古人的聰明和智慧。更讓我們這些中國人感到自豪。這一本書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在許多文物身上可以讓我們看見過去的發(fā)展以及進步,但是這些物品往往需要我們自己去觀察去發(fā)現,這正如羅丹所說的:“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美的眼睛!
絲綢之路讀后感 13
今天,我學習了《絲綢之路》這篇課文。使我受益匪淺。
先簡單給大家介紹一下:絲綢之路是古代橫貫亞歐的通道。它東起我國的漢唐古都長安(今峽西西安),往西一直延伸到羅馬,在這條路進行貿易的貨物中,絲綢最有代表性,“絲綢之路”因此而得名。絲綢之路不僅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大道,還是促進亞歐各國和中國友好往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歷史上一些著名的人物,如:出使西域的張騫,投筆從戎的班超,西天取經的……
這篇課文講了公元前115年,中國使者張騫與安息國將軍友好往來(代表漢國和安息國),并交換別的國家沒有的東西。
從那以后,一隊隊駱駝商隊在這漫長中行進,他們將中國的養(yǎng)蟬、繅絲、冶鐵、造紙、鑿井、灌溉等技術帶向中亞、西亞、歐洲,將那里的葡萄、核桃、石榴、黃瓜、芝麻、無花果等食品帶到我國,還有獅子、犀牛、良馬等動物也傳到了我國。
這篇課文講了中西部都在發(fā)出勃勃生機!說明了只有互相交換你沒有的東西,才能學到更多的東西。
絲綢之路讀后感 14
此書是由國外的作者編著,中國人學者翻譯,一本關于絲綢之路的帶有一定學術性的書籍。初讀下來,前半部分感覺比較專業(yè),晦澀難懂,涉及到大量的地名、語言、地名,后續(xù)到國內敦煌和西安部分才有點感覺。文章是通過絲綢之路的路上各個結點發(fā)現的考古材料進行大量的描述,借用材料得出分析的結論,這種方法理論上是可行的,但也不夠嚴謹,一是我們發(fā)現的未必是事實的全貌,二是作者知曉的材料也未必就是考古材料的全貌;
通過此書,側面印證了我國最偉大的歷史朝代乃是漢唐,漢唐對西域文化的影響久遠,也感謝清朝為我們保留下了這么大的疆域面積;漢唐對西域的影響以軍事實力為先導和實力,再以文化滲透為主流,輔以經濟影響;任何時候,如果沒有了軍事實力,那么就是喪失了地區(qū)影響力,就會被更強的軍事組織所替代。
通過大量考古材料顛覆我們對絲綢之路的傳統(tǒng)印象,但正值我國大力推廣以對外貿易為目的`的“一路一帶”關鍵時期,如無其他目的,純屬學術討論范疇亦無矛盾。絲綢之路概念源于西方德國學者,新史也來源于西方,望我國學者多有建樹,多做這方面的貢獻。
本書展現的多民族融合、歷史的變遷還是值得深思的。不管歷史如何已不再重要,更多的是現在的人和未來的人如何去繼續(xù)創(chuàng)造歷史,遵循歷史的規(guī)律,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一點點東西。作者:王者之道
絲綢之路讀后感 15
一年前,提出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為"一帶一路"的戰(zhàn)略構想,即刻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和熱烈響應。這不僅是現實的需要,更是文化的吸引。
絲綢之路這個以和平、繁榮為內涵的歷史概念與中國未來全球化發(fā)展的關系,中國在絲綢之路中占有什么位置,都可以在劉迎勝教授的新書《絲綢之路》中找到答案。
"絲綢之路起源于各人類文明中心之間的相互吸引。"這是《絲綢之路》一書開宗明義的一句話。四大文明古國即古代中國、印度、巴比倫和埃及,散布于亞、非大陸,地理位置的排列,決定了古代文明中心之間的交流主要是東西人類文化之間的交流。這是絲綢之路產生的決定性因素。在數千年的人類文明史上,不同文明的人們征服巨山大川,克服天然的、地理的巨大障礙,建立了聯系東西方的絲綢之路,如同絲綢的璀璨斑斕一樣,絲綢之路在人類文明史上光彩奪目,絢爛輝煌。
絲綢是華夏祖先對人類文明的重要貢獻,這種源于農耕文明的絲織物,由于其輕軟、耐用的特性,對于歐亞大陸上的游牧民族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這是絲綢西傳的物理特性。隨著我們祖先絲織技術的進步,絲綢象征著華美、尊貴、富有,中世紀歐亞大陸乃至歐洲的貴族對絲綢產生迷戀甚至膜拜,這是絲綢西傳的文化特性。絲綢因其物質的、文化的特性,成為溝通東西文明的紐帶和媒介。東西方之間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之間,以絲綢為介質,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在橫貫數萬里的地理區(qū)間內,相互進行著交通往來和文明交融。時至今日,生活在這個世界相當多的人們仍然享受著絲路文明帶來的福蔭。
既然絲綢之路是聯系、溝通東西方的通道,生活在不同地區(qū)的人們就會走自己最適合的通道,因而絲綢之路猶如溝通東西文明的血管,有很多條,但主要的也就是兩條大動脈:陸路和海路,也就是草原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由此構成本書的兩個組成部分,上篇為草原絲綢之路,下篇為海上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一書是劉迎勝關于絲綢之路學術研究和科學考察的成果,由此構成本書最突出的特色。作者早年師從蒙元史大家韓儒林先生,通曉十幾種語言,包括歐亞大陸的古代語言,在蒙元史、中外關系史、內陸亞洲及中國伊斯蘭文化研究領域,取得了國際學界公認的學術成就。這本書作為學術大家長期從事學術研究和科學考察的結晶,其權威性、前沿性在絲綢之路主題圖書中獨樹一幟。
書中,作者實地考察與文獻記錄相結合的論述隨處可見,有著很強的'現場感,更不用說訂正傳說中以訛傳訛的謬誤了。無論是草原絲綢之路還是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元素無處不在,中國始終是絲路的主角,中國古代文獻的記錄是最為豐富的,成于中國知名學者的著作也最具參考價值。
絲綢之路是不同文明相互吸引的產物,從古至今,絲綢之路一直銜接著"中國夢"與"世界夢",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古老的絲綢之路必將煥發(fā)新的生機,中華文明必將對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作出新的貢獻。
絲綢之路讀后感 16
大家知道古代的人們對于世界的認識是非常有限的,正因為科學技術的缺乏,人們對于這個世界根本是的,更不曾知道人類原來是生存在地球之上。而我們的國家是在亞洲的東邊,再往東就是浩瀚渺茫的太平洋,古代的人們只能夠往西去探索。
《絲綢之路》恰恰就是人類探索領域的先河,故事隨著張騫的西行而展開,一路上遭遇坎坷挫折,經歷各種各樣的'境遇,最終開辟了一條絲綢之路。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恰恰是古代創(chuàng)造的一個奇跡,標志著古代與外界的聯系與文化交流。
閱讀了《絲綢之路》之后,我感慨到古代人們就這樣渴望著與世界交流,當今的人們更不應該不懂交流,我們應該敞開懷抱與世界各地的優(yōu)良文化進行交流,相互學習先進文化經驗,共同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
近日有幸閱讀了《絲綢之路》這篇文章,了解到了絲綢之路是中國歷史輝煌的一局部,再這條漫漫長路中,以產自我國的絲綢最具代表性,“絲綢之路”也因此得名。絲綢之路講述了我國與其他國家貿易交流的過程,這代表了民族和諧共處,也因此讓我們的科技越來越興旺,他們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友好往來。從那以后,他們越過崇山峻嶺,將中國的繅絲、制鐵、造紙、鑿井、灌溉等技術帶向中西亞和歐州,將那里的葡萄、石榴、蠶豆、黃瓜、芝麻、無花果等食品帶到了我國,還有獅子、良馬等動物,也傳進了我國。我國音樂、舞蹈、繪畫、雕刻,由于吸收了外來文化的長處,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美輪美奐。
此時此刻,我對那些西域商人產生了敬佩之情。此文開始就向我們介紹了絲綢之路兩旁的巨型石雕,它反映的是當時那些馱著彩綢的一峰峰駱駝,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一個個精神飽滿,栩栩如生。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偉大的路,還是一條艱辛的路。每一座石雕,每一個腳印,都記錄著英勇的為亞歐的友誼和文化付出的艱辛,正向文中寫的:望著這群石雕,就仿佛看到了當年的絲綢之路上商旅不絕的景象,仿佛聽到了飄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駝鈴聲。
絲綢之路讀后感 17
我喜歡看書,但從不看歷史書,念書的時候,常常因為歷史考試成績太差而挨老師的手板。一直覺得冗長的歷史事件雖比小說包含更為完整的時間、人物、事件、影響,但用不摻雜觀點的態(tài)度平鋪直敘已然發(fā)生的故事,讓我覺得干癟無味。歷史學,到底是一門怎樣的學科?“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是我所知道的唯一歷史學作用,而何謂興替,何謂歷史規(guī)律,不讀史的我便也無從得知。
《絲綢之路》如若放在一年之前來讀,我可能也會覺得難以下咽、無從下手,在這一年之中,我斷斷續(xù)續(xù)拜讀了曼昆的《經濟學原理》,構建了基本的宏觀經濟學基礎,又涉獵了《未來簡史》等宏觀導向性書籍,將我的視角從微小的個人感官推向了宏觀范疇內的縱橫交錯。以經濟推動歷史進程為主線的《絲綢之路》,正是在追逐利益最大化的路途上,利用宗教統(tǒng)一思想、戰(zhàn)爭掠奪資源、開辟貿易路徑獲得財富等手段,不斷地推動歷史的發(fā)展,而經濟行為的全球化則帶來更為密集的思想、資源的交互!疤煜挛跷踅詾槔麃,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在欲望的驅使下,帝國不斷更替,文明不斷發(fā)展,世界瞬息萬變,而世界運轉的本質,卻從未改變。
歷史,并非單一的事實,而是融合了經濟、政治、宗教、軍事、文化、科技、醫(yī)療、環(huán)境的綜合體,在這個龐大的架構下,經濟基礎作為一切上層建筑的決定因素,始終根據被稱作“絲綢之路”的貿易通道來分配著世界的'財富,而世界的中心從始至終都是據此轉移的,改變的,不過是“絲路”的存在形式,從有形到無形,從陸路到海路,從馬匹到車船,從絲綢瓷器到黃金石油或是稀土。
隨著財富被不斷地發(fā)掘,人類由動物性逐漸向社會性發(fā)展,有了充裕的物質條件作為基礎,思想、文化、科技便逐一誕生、進化,同時又反向影響財富的再分配。在書中,可以看到人類對未知領域近乎相同的想象和恐懼、對新領域開拓的近乎相同的霸權和奴役、人們近乎相同的經濟行為,通過“絲綢之路”的連接力量,將貿易、思想、文化等等推向全球化,即意味著,連接將是合作共贏,破壞即是雙刃同傷。絲綢之路無形之中控制著國家的行為,掌握著世界的格局。
在這個網絡信息高速交流的時代,具備一定的基礎知識,才能明辨是非,才能理解國家政策的動向,不被錯誤言論帶偏。自由的言論并不都是正確的言論,而學識、文化、道德觀念的總和才決定了言論的正確性,雖古語常說不知者不罪,但更應知道不知者莫妄言。你我不過如蜉蝣于天地、滄海之一粟,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雖不能一一歷過,但也萬莫如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唯有常學常新、常思常明。
歷史學,是一門包羅萬象的綜合學科,歷史規(guī)律從來不是單一的史實研究。各種因素盤根交錯匯成一個結果,它是過去、是現在、也是將來。所學的知識終有一天會被融會貫通,任何的疑問終會在某一些時刻得到又一種解答。這就是初讀《絲綢之路》帶給我的反思與體悟。
絲綢之路讀后感 18
《絲綢之路》是英國知名歷史學家彼得·弗蘭科潘創(chuàng)作的一部歷史著作。作者跳出歐洲歷史視角,更全面地講述了絲綢之路從誕生到現在的歷史過程。全書圍繞絲綢之路中央的幾個國家,客觀地分析了這段歷史對世界產生的重要影響。
絲綢之路曾經是溝通亞洲和歐洲的主要路線,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它從中國開始,途經中亞、西亞如阿富汗、伊朗、伊拉克等幾個國家,最終抵達歐洲。這條道路使東西方獲得了更多交流的機會,也更多地交換了東西方的產品,對促進東西方經濟發(fā)展有著不可磨滅的重要作用。絲綢之路的中心是中東的數個國家,這些國家資源豐富,又地處絲綢之路的中央,從絲綢之路中賺取了巨大財富。
但是,擁有資源和財富意味著必將面臨難以解決的不穩(wěn)定問題。絲綢之路帶來的廣泛交流,使得這一地區(qū)中夾雜了各種不同的人種、文化和宗教。每當某一派勢力崛起,它就必然會為掃清自己的敵對勢力而引發(fā)戰(zhàn)爭。但戰(zhàn)爭往往又大量消耗了強者的資源,使其衰落,原來的弱者則有機會一躍成為強者,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同樣影響這一地區(qū)的還有周圍的大國。這些大國不滿足于本國的資源,當它們發(fā)現中東蘊含著巨量資源時,就會設法控制這一地區(qū)來獲得本國需要的資源。這又大大增加了中東地區(qū)的不穩(wěn)定性,使本已難以消除的戰(zhàn)爭問題再次升級。
不過中東國家也有一些自我保護的手段。第一是向強國靠攏;第二是堅決維護自己的利益,哪怕要與強國大打出手。
向強國靠攏并不意味著要成為強國的附庸。中東國家可以同時與互相敵對的幾個強國靠攏。強國為了自己的利益,就會對中東國家提供幫助,同時排擠自己的敵國。而敵國也正好在做同樣的事。這樣,小國就可以坐享幾個強國提供的幫助,而不需要成為強國的戰(zhàn)場。但這樣做的弊端顯而易見。這會讓小國依賴于強國的援助,而且一旦強國翻臉,轉而用侵略的方式來奪取資源,那么小國承擔的損失是巨大的。
堅決維護自己的利益是一個冒險的舉動,但在歷史上不乏成功的`案例。對抗十字軍東征的勝利、石油輸出國組織的成功都是著名的例子。只要小國把握了正確的時機,就可以通過反抗讓強國蒙受損失,并獲得自身的獨立。
讀完《絲綢之路》,我對絲綢之路的歷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絲綢之路為沿途的國家?guī)砹私洕睒s,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發(fā)展,為世界所做出的貢獻可謂重大。但是,絲綢之路在帶來繁榮發(fā)展的同時,也為沿途地區(qū)注入了更多不穩(wěn)定因素。中東地區(qū)的資源和財富,吸引了眾多強國想要把它據為己有,這使得中東成為戰(zhàn)爭的溫床。面對強國,中東的小國不得不選擇自己的對策,一旦選擇失誤就會遭到強國的報復性打擊。
絲綢之路在過去的幾千年間一直決定著人類文明的發(fā)展路程。即使在科技發(fā)達的當代,絲綢之路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絲綢之路在未來仍將左右歷史的進程,它對人類的持續(xù)影響永遠不會結束。
絲綢之路讀后感 19
《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這本書前段時間蹭上了“一帶一路”的熱點,曝光率很高,也想看很久了。書名說是絲綢之路,其實書中介紹的范圍包括中亞、南亞、西亞、北非、東歐,介紹了介于西歐與東亞之間這廣大區(qū)域范圍內的文明發(fā)展過程。
傳統(tǒng)上對歐亞大陸的歷史介紹都是從南歐、西歐或者東亞視角出發(fā)的。介紹羅馬歷史時會順帶提一下波斯、帕提亞;介紹漢朝時會提一下西域諸國。但這樣的'方式是破碎的,不連貫的。這本書的突破就是將這個區(qū)域范圍內的文明作為中心來介紹,講了宗教、文化、貿易等方面是怎么交流的。
全書很明顯的以地理大發(fā)現為轉折點,在此之前絲綢之路是溝通的紐帶,在此之后就是外部大國爭奪資源和地理優(yōu)勢的戰(zhàn)場。這也側面反映了地理大發(fā)現對世界格局帶來巨大影響。
要說這本書有啥不足的話,個人感覺還是對中國的情況不熟,很多內容沒寫到。另外大博弈之后的部分沒啥新意。當然想入門了解,看看還是不錯的。
絲綢之路讀后感 20
《絲綢之路》這本書是由于中華書局于2010年3月出版發(fā)行的,大概書本目錄分為十二章節(jié),講述的張騫出使西域,之后經歷的許許多多的事情,最終開辟出了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
大家知道古代的人們對于世界的認識是非常有限的,正因為科學技術的缺乏,人們對于這個世界根本是未知的,更不曾知道人類原來是生存在地球之上。而我們的國家是在亞洲的東邊,再往東就是浩瀚渺茫的太平洋,古代的人們只能夠往西去探索。
《絲綢之路》恰恰就是人類探索未知領域的先河,故事隨著張騫的`西行而展開,一路上遭遇坎坷挫折,經歷各種各樣的境遇,最終開辟了一條絲綢之路。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恰恰是古代中國人創(chuàng)造的一個奇跡,標志著古代中國人與外界的聯系與文化交流。
閱讀了《絲綢之路》之后,我感嘆到古代人們就這樣渴望著與世界交流,當今的人們更不應該不懂交流,我們應該敞開懷抱與世界各地的優(yōu)良文化進行交流,相互學習先進文化經驗,共同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
絲綢之路讀后感 21
書一拿到手,不禁讓人望而生畏。捧在手上,沉甸甸的歷史厚重感,仿佛捧起了那個絲綢之路的大背景下滿滿的精髓與記憶。足足五百多頁,二十五個章節(jié),也正是從二十五個角度來深度剖析絲綢之路這段令人刻骨銘心的歷史,從不同國家不同方面全方位總結這條古代貿易交流路線這個貫穿世界的巨大商業(yè)圈。書中還有不少插圖以及地圖,讓人更直觀的了解絲綢之路的內容與經過。
先前對于絲綢之路的了解不過是高中歷史課本上對出使西域的張騫,投筆從戎的班超,永平求法的佛教東渡,西天取經的玄奘等一些著名人物事跡的介紹。只記得張騫通西域以后,中國和中亞及歐洲的商業(yè)往來迅速增加。絲綢之路是歷史上橫貫歐亞大陸的貿易交通線,在歷史上促進了歐亞非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中國是絲綢的故鄉(xiāng),在經由這條路線進行的貿易中,中國輸出的商品以絲綢最具代表性。通過這條貫穿亞歐的大道,中國的絲、綢、綾、緞、絹等絲制品,源源不斷地運向中亞和歐洲,是中國通向世界的一條關鍵之路。讀過此書,才發(fā)現絲綢之路這段歷史遠不是我先前所了解的那樣,而是一段重要的世界史。而此書,全新的書寫了這段歷史。
讀完之后,我的第一感受是,這絕對稱得上是一部視角嶄新、波瀾壯闊、魅力超凡的世界史。雖然只能算是囫圇吞棗,但我絕對是本著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下得這個結論。就像《全球通史》說的一樣,世界史不是每個獨立國家歷史的組合,而是一些能影響世界進程的歷史運動與歷史力量。世界史的特點,是讓讀者可以開啟上帝視角來看待整個世界。個人乃至一個國家,甚至一個文明,在宏大的歷史面前是都是渺小和短暫的。也因此,這本書的視角非常宏大,不拘泥于一國一土,而是類似于地球之外的旁觀者,對絲路歷史的演化進行復盤。
在這條漫長的國與國之間的經濟貿易交流的道路上,少不了商品的流通,文化的`傳播,國家之間的交流以及在人們逐漸膨脹的野心驅使下引發(fā)的種種戰(zhàn)爭。從古至今戰(zhàn)爭無非都是利益領土之爭。再有就是有關奴隸的買賣,許多當地土著受到外來入侵,毫無人性的把人像牲口一樣放在圈籠里買賣。這讓我想起電影《為奴十二載》里的場面,奴隸效忠于主人,處處聽從主人差遣,任其使喚與打罵,毫無尊嚴可言。同樣,那也是一個霸權與強權的時期,20世紀60年代超級大國勢力范圍不斷擴張,各方勢力交織,局勢復雜動蕩?偟膩碚f這是一條積極變革之路,是各國打開國門互通往來之路,也是一條改變世界大格局的勝利之路。
本書內容豐富,各角度剖析深刻,我們要正視一段歷史時期的變革,要辯證看待那個大的時代背景下所取得的成就以及犯下的錯誤與弊端。
【絲綢之路讀后感】相關文章:
絲綢之路——面05-31
絲綢之路的故事05-07
絲綢之路教學設計04-25
絲綢之路的起點是哪?04-07
絲綢之路優(yōu)美句子08-17
絲綢之路課文原文08-22
我想起了遠逝的絲綢之路08-29
絲綢之路讀后感(精選16篇)09-14
絲綢之路讀后感范文(精選16篇)04-24
關于絲綢之路的歷史手抄報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