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蘇格拉底》的讀后感(通用9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蘇格拉底》的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蘇格拉底》的讀后感 1
《蘇格拉底》是一部涉及生物發(fā)展的科學幻想小說。文中的蘇格拉底是一只經變異而懂人類語言的狗小說對“蘇格拉底”的描寫似乎有些夸大其辭,但如果我們仔細品讀,則不難發(fā)現作者在夸張狗的同時,也保留了一些狗的本色、特征,這樣一來,作品便又合情合理了。文章中,作者無不痛心地寫到那些無知、貪婪的.人們對科學的探索與發(fā)展的阻礙和扼殺。
文中的看狗人詹寧斯便是如此。在他的眼里,這條會講人話、聽人話的狗成了一棵搖錢樹,他根本不知道蘇格拉底的真正價值之所在。正因為他的無知,葬送了一個會對人類科學事業(yè)做出巨大貢獻的天才,使人們失去了一次進行科學探索的機會!奥仿湫捱h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科學家們的努力以失敗告終,無論他們再怎么努力,再怎么用心研究,面對那些不懂科學的人來說,根本毫無用處。無知無識的人們對于科學研究的破壞性是毀滅性的。蘇格拉底是古希臘的一個大哲學家,大思想家,他的智慧和思想在全世界的影響都是深遠的,但蘇格拉底本人卻被當時的當政者慘害了,他死之后,人們才發(fā)現了他存在的意義。但真理永與我們同行!
《蘇格拉底》的讀后感 2
2021年以這本書結束。31日,用了一下午和晚上的一點時間,讀完了這本書,期間使用快速閱讀法,屏蔽默讀的聲音,練習提高閱讀速度。果然很快完成一本書,并且留下印象,比花好多天慢慢讀的收獲感覺差不多。目前沒有回讀,憑印象談談第一遍讀后的收獲。
書中的我是一名運動員,雖榮譽加身,也像我們普通人一樣,心里暗藏了不安和憂慮,而當遇見蘇格拉底時,他并不愿意承認,不愿意面對。或者是說,難以接受剖開生活真相的帶來的恐懼和焦慮。以旁觀者眼光,他已經是順風順水、未來可期,但事實上他也是個人,和你我一樣,何況我的生活還沒有他的未來可期。但我們是不是也和他一樣,像鴕鳥,把頭埋進沙子,按照既定的路走下去,盡管在某些時候,比如深夜、挫敗時、一年之末等等時候,一下子很著急、很焦慮,心跳地蹦蹦響,甚至失眠了,怎么也睡不著。反正我是。
可有人有勇氣改變嗎?
我想可能很多人動過這個念頭,很多人做了嘗試,但真正像他一樣改造到底的人,不多,也因此很多人彷徨、沮喪、麻木、躺平,邊抱怨,邊生活。
當然,很多人還在自己騙自己,認為自己比別人聰明,我也會這樣,書中說,我們都是傻子,只是有人意識到了,有人沒有意識到,所以不要以為自己比別人聰明。想想,當我覺得自己聰明的時候,我的樣子太他媽傻了。
不徹底認清自己是傻子,就難以下決心改變?墒沁@個決心不容易下,就如書中的我,反反復復,試圖改變,又回到日常,試圖改變,又回到日常,我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樣子。作者在改變心智之初,有些不太喜歡,是因為恐懼嗎?我想是的,因為我也不敢觸及因改變帶來的不確定引發(fā)的恐懼。
改變從遵守門規(guī)開始。
怎么面對自己的情緒?憤怒、嫉妒、不甘心等一系列讓我們不舒服的情緒,日常牽制著我們的行為,甚至讓我們說出來很多不該說的話,做了很多不該做的事情。從書中,我似乎看到的情緒的來源。我們有這些負面情緒,是因為環(huán)境和別人沒有順從我們的意愿,蘇格拉底說,沒什么事情是非怎么樣不可的,只有一件事例外,那就是,你不能再抱著“我要這個、我要那個”的觀點來看世界。你的心智如波濤洶涌,因為一有計劃之外或不受歡迎的事情發(fā)生,你就會產生分裂感,而且覺得備受威脅。你的心智就像剛被人投入一塊大石頭的水塘。
不是這樣嗎?哇,簡直太形象了!感同身受!
怎么辦呢?從靜心開始,“隨它去吧”就是這四個字,隨他去吧。蘇格拉底沒有說要控制情緒,他鼓勵發(fā)泄,在遇見一些變化時,可以發(fā)怒,但發(fā)怒以后,就隨他去吧,我們該干啥干啥,即使是約瑟夫的房子著火,書中的我騎摩托摔斷腿,事情過后,就隨他去吧。
那是不是代表這本書是消極面對生活呢?不是,恰恰相反,這本書的特點并不是告訴我們要坦然接受生活的糟心,心安理得的躺平。隨他去吧,是一種面對昨天的態(tài)度。我們通常有兩種情緒,憂傷和恐懼。憂傷是對昨天的懊惱和不甘,恐懼是對明天的擔憂和期許,這兩種情緒困擾了很多人,消耗了很多人,我也是其中之一,你呢?是不是也是其中之一,那何不試試“隨他去吧”呢!
“恐懼和憂傷會抑制行動,怒氣則會激發(fā)行動。一旦你學會善用怒氣,就可化恐懼和憂傷為怒氣,接著化怒氣為行動。這正是內在魔法里的身體秘密”,“情緒并不是問題所在,關鍵在于如何將情緒的能量轉化給積極的行動”。
要控制自己的欲望。按照蘇格拉底的'門規(guī),書中的我開始了欲望控制,克服自己對食物、社交等的欲望,他失敗過,之后再次成功,然后就開始沾沾自喜,自以為高人一等,但其實只是初步。當他學會呼吸之法后,他感覺真是一個很好的體驗,蘇格拉底告訴他,不要把他當做考驗,因為體驗來了又去。
是的,欲望的力量很強,在改變自己的經歷中,我往往愿意跟欲望站在一起,對抗改變,因為這更容易,更舒適。而偶爾克服欲望,有一點點成功,我真的會沾沾自喜,有一些優(yōu)越感,并把這個當作探險,沒想把它變成常態(tài),特別容易滿足于階段性成就帶來的新鮮感、自豪感,甚至開始暢想未來。
暢想未來帶給大多數人的是焦慮而不是勇氣。夢想更多是白日做夢,在我們的夢里按照自己的規(guī)劃我們發(fā)財致富、加官進爵、擁有了情投意合的愛情、過上了隨心所欲的生活。可是我們畢竟活在當下,所以對未來的期許給大多數人帶來了痛苦,甚至恐懼。所以對我們對重要的,決定我們命運的是當下。書中的我是一名競技運動員,因為對“當下”更有體會。當他站到賽場,成為隊伍決勝關鍵的時候,在比賽的幾分鐘里,如果想得是怎么取勝,勝利了會怎么樣,失敗了會怎么樣,我想賽場上很難不出現失誤,即使不出現失誤,也難以取得高分,因為欲望和恐懼會讓動作變形。很多人說,關鍵時刻要抱著必勝的信念,錯了,這也是雜念,管他勝利和失敗,我只管當下,不管觀眾、裁判、隊友,專注做好每一個動作,就是勝利!
就像我們制定了計劃,不要總是遙望最終目標,分步驟,專注做就好了,屏蔽周邊和內心的雜音,專注當下,專注當下,專注當下。
孩子該寫作業(yè)了,寫到這里,如果以后再讀有新的體會,再記下來。
《蘇格拉底》的讀后感 3
哲學家蘇格拉底還單身時,和朋友們擠在一個極小的房子,朋友們都愁眉苦臉,他卻覺得這樣可以和朋友們增加感情。朋友搬走后,他還是笑呵呵,他覺得至少他還有書。
讀完后,我不禁想起了明朝人胡九韶。他家境很貧苦,靠耕作為生。他每天有一個習慣,就是在門前焚香,感謝上蒼又賜給他一天的清福。他的妻子因此數落道:“一日三餐都吃青菜白粥,算什么清福?”胡九韶說:“我們有幸生活在太平盛世,沒有戰(zhàn)亂。一家大小有吃有穿,也沒有挨餓受凍。家中無人生病,也無人被關在監(jiān)獄。如果這些都不算清福,又算什么呢?”
當再讀起他們時,我感到愧疚。疫情期間,家中無鹽,做的菜清淡無味,不下飯也不好吃。
在吃無鹽飯菜第三天時,我受不了了。扔下筷子,沖回臥室,把門鎖了。大聲叫:“我太可憐、太不幸福了!天天吃這么不下飯、無味的東西。下次再沒有鹽,我就自己去超市買,管他什么有沒有病毒,哼!”
在媽媽和爸爸大約半小時的`勸說下,我還是逼著自己,將米飯和無味的菜吃了下去。
有段話如此說:“一切財產中,知足乃為最殊勝,是故應當常知足,知足無財真富翁。”的確,人生沒有不幸福,只有不知足。
《蘇格拉底》的讀后感 4
蘇格拉底終生從事教育工作,具有豐富的教育實踐經驗并有自己的教 育理論。但是他并沒有創(chuàng)辦自己的學校。那么他在哪里施教呢? 他怎么施教呢?廣場、廟宇、街頭、商店、作坊、體育館等等,都是他施教的場所。青年人、老年人、有錢人、窮人、農民、手藝人、貴族、平民都是他施教的對象,不論是誰,只要向他求教,他都熱情施教。當時的其他教師、智者,是收取學費的,他們以當教師作為賺錢的手段,而蘇格拉底教人是不收學費的,他是為城邦的利益而教人,是義務教師,因此蘇格拉底一生都很清貧。
他認為,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非常重要。他認為,無論是天資比較聰明的人還是天資比較魯鈍的人,如果他們決心要得到值得稱道的成就,都必須勤學苦練才行。
蘇格拉底的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國人才。伯里克利死后,雅典由于沒有好的領導人,民主制度變成了極端民主化,變成了無政府主義,連國家領導人都用抓鬮或抽簽的辦法選出來。蘇格拉底對此十分痛心。他認為治國人才必須受過良好的教育,主張通過教育來培養(yǎng)治國人才。為了培養(yǎng)治國人才,他付出了畢生的精力。
關于教育的內容,他主張首先要培養(yǎng)人的美德,教人學會做人,成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學習廣博而實用的知識。他認為,治國者必須具有廣博的知識。他說,在所有的事情上,凡受到尊敬和贊揚的人都是那些知識最廣博的人,而受人譴責和輕視的人,都是那些最無知的人。最后,他主張教人鍛煉身體。他認為,健康的身體無論在平時還是在戰(zhàn)時,對體力活動和思維活動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健康的身體不是天生的,只有通過鍛煉才能使人身體強壯。
在教學的方法上,蘇格拉底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形成了自己一套獨特的教學法,人們稱之為“蘇格拉底方法”,他本人則稱之為“產婆術”。他母親是產婆,他借此比喻他的教學方法。他母親的產婆術是為嬰兒接生,而他的“產婆術”教學法則是為思想接生,是要引導人們產生正確的思想。
“蘇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終是以師生問答的形式進行的,所以又叫“問答法”。蘇格拉底在教學生獲得某種概念時,不是把這種概念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先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如果學生回答錯了,他也不直接糾正,而是提出另外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從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確的結論。
蘇格拉底倡導的問答法對后世影響很大,直到今天,問答法仍然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
在他的奴隸主教育學體系中,體育占有重要的地位。柏拉圖對婦女體育也很重視。他認為:“做女孩的應該練習各種跳舞和角力;結婚以后,便要參加戰(zhàn)斗演習、行營布陣和使用武器……因為一旦當所有的軍隊出動去打敵人的時候,她們就能保衛(wèi)兒童和城市”。在柏拉圖的論述中,幾乎涉及到當時體育的各個方面。他認為,體育應包括教育手段和健康術。他對當時雅典出現的競技主義和競技職業(yè)化傾向曾給予猛烈的抨擊,同時也批評市民輕視體育的思想和態(tài)度。他主張心身和諧發(fā)展,強調“用體育鍛煉身體,用音樂陶冶心靈”。柏拉圖豐富的體育思想對后世體育的發(fā)展有深遠的影響。
《蘇格拉底》的讀后感 5
讀完《蘇格拉底》,我仿佛能聽見雅典街頭回蕩著的詰問聲。這位衣衫襤褸的哲人,用"產婆術"撕開裂隙,讓自詡智慧者暴露出認知的空洞。他追問"什么是正義",卻在被控"腐蝕青年"時選擇赴死,以生命踐行哲學信仰。
書中最刺痛的是蘇格拉底面對死刑的從容:"未經省察的人生不值得過。"他像一面鏡子:當眾人沉溺于民主狂歡時,他質問"多數人的意見就是真理嗎";當智者販賣修辭術時,他堅持"知識即美德"。這種永不停歇的.追問,讓哲學從神殿走向市集,成為每個人直面靈魂的手術刀。
《蘇格拉底》的讀后感 6
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之死,是西方文明最悲壯的哲學課堂。當弟子們提議越獄時,他反問:"我們難道要違背與法律訂立的契約?"這句話讓我渾身戰(zhàn)栗——在多數人眼中,死亡是終點;對蘇格拉底而言,死亡卻是檢驗真理的`試金石。
書中描寫他飲下毒酒前的場景:夕陽為牢房鍍上金邊,他談論靈魂不朽時眼中有光。這光穿透兩千年,照進現代社會的困境:當網絡暴民高喊"處決異己",當流量取代真理,蘇格拉底的死提醒我們:真正的民主,應始于對理性的敬畏,而非多數人的暴政。
《蘇格拉底》的讀后感 7
重讀《蘇格拉底》,驚覺這位街角哲人早已預言了信息時代的困境。他批判"未經思考的轉發(fā)",稱之為"靈魂的二手貨";他警惕"算法推薦的'真理",認為"真正的知識需要撕裂認知繭房"。
書中有個細節(jié)讓我沉思:蘇格拉底常赤腳行走,說"鞋子會隔絕大地"。這讓我想起現代人依賴AI導航的迷失——當科技成為思維的拐杖,我們是否正失去用雙腳丈量真理的能力?或許,在短視頻吞噬注意力的時代,更需要蘇格拉底式的詰問:"你以為知道的,真的知道嗎?"
《蘇格拉底》的讀后感 8
看完《蘇格拉底之死》一書,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兩個問題:虔誠是什么?死亡是永恒的嗎?
虔誠是什么?蘇格拉底的朋友尤息弗羅給虔誠的定義是:神喜歡的東西就是虔誠的。蘇格拉底告訴他,神喜歡只是虔誠的結果,是表征,而不是虔誠的東西的共性,畢竟那么多神,也會有分歧的時候。這的確是一個有趣的問題,就好像在職場中馬屁精都會把“領導說的都是對的”,在夫妻關系中懦弱的丈夫把“老婆說的都是對的”奉為圭臬一樣。一件事情對不對,不是因為出自領導或老婆之口,而是因為它們具備了正確的性質,符合了正道、正義,也就是普世的價值觀。虔誠是什么?到文章最后,蘇格拉底也沒有給出答案,但通過他與尤息弗羅的一問一答之間,尤息弗羅的答案顯然是錯誤的?梢娮穯柺虑榈谋举|,是一種非常啟迪智慧的思考方式。
死亡是永恒的嗎?蘇格拉底在赴死之前與他的朋友們有一番長談。他的答案是:死亡即是重生,靈魂是不死的。辯論的過程很長,也很繞,讀起來也有些令人費解。所以我對這個答案是存疑的。簡單來說,蘇格拉底的論據是世間萬物都有對立面,就好比美與丑、正義與邪惡、大與小、強與弱,還有生與死。這兩個對立的`東西間存在著互相產生的過程,正如較弱的東西一定來自較強的東西,較快的來自較慢的……并且由于它們是互相產生的,所以存在的過程有兩個,所以活的對立面是死,死的對立面是生;钪娜,以及活著的其他事物都來自于死亡,而靈魂會在另一個世界中存在。這真是一個讓人無法反駁的“詭辯”。在我看來,這更像一個面臨死亡的人給自己的一個精神安慰。因為他在辯論的最后還提到了善的靈魂將達至天庭,而惡的靈魂將在煉獄徘徊,這個就很宿命論了。
回答完這個問題后,蘇格拉底留下一句“現在已經到了要離開的時候了。我將要去死,而你們會繼續(xù)活著,哪一個更好呢?只有神知道!彪S后便欣然飲鳩而亡。是啊,都說人生就是道場,活著就是修行,哪一個更好?誰也給不出答案,畢竟誰都沒有死過。
《蘇格拉底》的讀后感 9
雖然看起來《蘇格拉底的申辯》記述得是蘇格拉底為他的清白所做的申辯,其申辯對象是雅典的五百人陪審團,但其實本篇對話錄是柏拉圖在借蘇格拉底之口為哲學所做的申辯,其申辯的對象乃是政治。貫穿于整個《申辯》的線索便是政治與哲學之間的張力。
柏拉圖幾乎所有的對話篇的主人公都是蘇格拉底,在柏拉圖的對話篇中,蘇格拉底和他的對話者們探討著各種問題,與其說蘇格拉底所探討的“是什么”的問題是他的哲學,倒不如說蘇格拉底的哲學就是他的生活方式,是他對善的追尋。在蘇格拉底這里,哲學的目的便是要實現一種善的生活。所謂蘇格拉底的生活方式就是一種審慎的、不斷追問的生活。在《申辯》中,當有人提出流放蘇格拉底,條件是讓蘇格拉底放棄愛知,蘇格拉底對此斷然拒絕,說道:“(a5)一個未經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人過的生活”。正因為此,蘇格拉底整天在市場上和別人對話,省察那些自以為知的人,通過一個個的詰難指出他們的無知。也正因為這樣,蘇格拉底才得罪了雅典公民,最終導致了蘇格拉底之死。
蘇格拉底為何要冒天下之大不韙,故意去得罪雅典人?在《申辯》中,蘇格拉底著重談了他所省察的三種人--政治家、詩人和匠人,而這三種人恰恰又是在當時雅典社會中占據著主流話語權的人物。蘇格拉底之所以會得罪這些人,當然不僅僅是出于蘇格拉底對他們妄知的憤慨,而是因為這是神賦予蘇格拉底的使命。在《申辯》中,蘇格拉底大篇幅地談到了所謂的“神諭事件”。神諭顯示蘇格拉底是世上最智慧的人,原因在于蘇格拉底是唯一認識到自己無知的人。在蘇格拉底看來,智慧是人所不能擁有的,她只有神才能擁有,人唯一能做的就是去愛智慧。故而蘇格拉底自覺到神賦予他的任務就是去省察那些自以為知的人,讓他們也意識到自己的無知,因為人在自知無知的基礎之上才能去愛智慧,才能實現對善的追尋。然而,蘇格拉底的省察活動(也就是他的生活方式),在當時的雅典人看來卻是一種煩擾,蘇格拉底自己也把這種煩擾比喻為一只牛虻在不停地叮咬一匹昏昏欲睡的大馬。這種煩擾最后招致了雅典人的報復,他們判了蘇格拉底死刑。這種煩擾和報復便凸顯了哲學與政治之間的對立。
雖然蘇格拉底反復提到自己拒絕從政,但蘇格拉底并不反對政治,因為政治的目的也是要實現一種善的生活,在這一點上,可以說政治與哲學一樣都是以善為目的的。但是,政治與哲學的根本不同之處在于,哲學是原始性的,而政治則是次生的。哲學作為一種對善的追問是直接指向善的,而政治雖然也以善為目標,但已經退化為一種手段。在哲學那里,手段與目的是不分的,人們既是通過哲學追問進而向善進發(fā),并且哲學追問本身也就是一種善的生活。而在政治那里,手段與目的完全分離,政治只是一種為了實現善的生活的手段,因而在政治生活中,人們看起來似乎已經完全忘卻了對善的追尋。哲學與政治之間的對立,在這一意義上就可以說是一種面向上對立,前者直接面向善本身,后者只面向有益于實現善的事物。正是哲學與政治這一點對立才進一步衍生出其它方面的對立。對于哲學而言,由于其直接面向善,因而她力求以真理取代意見;而對于政治而言,由于它僅僅作為一種以實現善為目的次生性的手段,它需要以意見為基礎,最終由意見逐步上述到對真理的探尋,因此,它才需要一些“高貴的謊言”作為政治生活得以順利進行的保障。
盡管哲學與政治有著根本的不同,但政治作為一種實現善的生活的手段卻又是必要的,因為城邦中每個人的稟賦有所不同,他們對真理的接近程度也因而有所不同。我們不能奢望城邦中每個人都像蘇格拉底一樣過著一種哲學的生活,對于這些暫時不能達到真正愛知境界的人,其生活的根基只能建立在正確的意見之上。所以就這一點而言,蘇格拉底并不反對政治。既然蘇格拉底并不反對政治,那么他為什么又要傾其一生去省察和煩擾那些雅典城邦中的“政治人”,甚至還為此付出了生命呢?這看似是一種悖謬,實則并非如此。蘇格拉底反對的并非是政治,政治作為一種在城邦之中實現善的.生活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蘇格拉底真正反對的是政治作為一種手段的目的化,也就是政治忘卻了它原本真正的目的,而把手段本身目的化了。在蘇格拉底看來,政治是實現善的手段,雖然它會因此形成種種具體的制度,這
種制度可能看上去十分具體和瑣碎,但是這些作為手段的政治始終都一如既往地以實現善的生活為其目的。但是,在當時的雅典城邦之中,種種不正義的制度戕害著人們的善生,這使得蘇格拉底意識到當時的政治已經偏離了它本來的軌道,已經忘卻了它本然的目的,信以為政治的目的就是權力或者權術。所以,蘇格拉底才自詡為牛虻,不停地叮咬這雅典城邦這匹大馬,不斷地警醒雅典公民要把善作為其政治生活的真正目標。
【《蘇格拉底》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蘇格拉底的故事12-01
蘇格拉底的蘋果08-08
蘇格拉底語錄12-25
蘇格拉底名言05-08
關于蘇格拉底的故事06-13
蘇格拉底:質疑伊索08-31
蘇格拉底的名言(優(yōu)選)02-21
蘇格拉底經典格言220句05-25
世界名人蘇格拉底的故事09-01
蘇格拉底的名言名句摘抄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