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不厭詐成語解釋及故事出處
【成語】:
兵不厭詐
【拼音】:
[bīng bù yàn zhà]
【解釋】:
用兵作戰(zhàn)不排斥運用詭變、欺詐的策略或手段克敵制勝,也指用巧妙的手段騙人。
【出處】:
《韓非子·難一》:“臣聞之,繁禮君子,不厭忠信;戰(zhàn)陣之間,不厭詐偽,君其詐之而已矣。”
【舉例造句】:
若說~,諸葛亦無如此之陣圖,若說幻不厭深,偃師亦無如此之機械。
【成語典故】:
公元前633年,楚國攻打宋國,宋國向晉國求救。第二年春天,晉文公派兵攻占了楚的盟國曹國和衛(wèi)國,要他們與楚國絕交,才讓他們復國。楚國被激怒了,撤掉對宋國的包圍,來和晉國交戰(zhàn)。兩軍在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對陣。
晉文公重耳做公子時,受后母迫害,逃到楚國,受到楚成王的款待。楚成王問重耳以后如何報答,重耳說:“美女、綢緞等,您都有了,我能給您什么呢?假如托您的'福我能回國執(zhí)政,萬一遇到兩國發(fā)生戰(zhàn)爭,我就撤退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楚國還不能諒解,雙方再交手。”
為了實現(xiàn)當年的諾言,晉文公下令撤退九十里。楚國大將子玉率領楚軍緊逼不舍。
當時,楚國聯(lián)合了陳、蔡等國,兵力較強;晉國聯(lián)合了齊、宋等國,但兵力較弱。應該怎樣作戰(zhàn)呢?晉文公的舅舅子犯說:“我聽到過這樣的說法:對于注意禮儀的君子,應當多講忠誠和信用,取得對方信任,在你死我活的戰(zhàn)陣之間,不妨多用欺詐的手段迷惑對方。你可以采取欺騙敵軍的辦法。”
晉文公聽從了子犯的策略,首先擊潰由陳、蔡軍隊組成的楚軍右翼,然后主力假裝撤退,引誘楚軍左翼追趕,再以伏兵夾擊。楚軍左翼大敗,中軍也被迫撤退。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城濮之戰(zhàn)。晉國取勝后,與齊、魯、宋、鄭、蔡、莒、衛(wèi)等國會盟,成為諸侯霸主。
【兵不厭詐成語解釋及故事出處】相關文章:
雕蟲小技成語解釋及故事出處10-02
指鹿為馬成語解釋及出處故事11-05
大材小用的成語解釋及故事出處10-04
彈冠相慶成語解釋及故事出處10-04
懲羹吹齏成語解釋及故事出處10-04
返老還童的成語解釋及故事出處10-05
爾虞我詐的成語解釋及故事出處10-05
管中窺豹的成語解釋及故事出處03-05
狗尾續(xù)貂成語解釋及故事出處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