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成語典故
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成語典故1
【成語】英雄無用武之地
【拼音】yīng xiong wu yong wǔ zhī di
【釋義】比喻有才能卻沒地方或機會施展。
【出處】西晉;陳壽;《三國志》卷35蜀書5《諸葛亮傳》
【近義詞】懷才不遇
【反義詞】大顯身手
【成語典故】東漢末年,曹操靖北后,南攻荊州。劉備勢單力孤,不能與之抗衡,迫而逃至夏口。諸葛亮自請于備,偕魯肅一道往東吳謁孫權。以行東聯孫權,北拒曹操之隆中對策略。亮見權時,以激將計說之曰:值天下大亂,公據江東。吾主聚眾于南,與操逐鹿中原。今操已掃北,乘勢南下,大破荊州,威震四海。吾主lsquo;英雄無用武之地rsquo;,故遠遁于此。望公量力而為,若能合吳越之眾,戮力拒之,事宜早決。否則,按兵束甲,俯首稱臣,北面而事之。觀公外似臣服,內實躊躇,當斷不斷,禍將至矣。權本欲一戰(zhàn),復聞此言,勃然大怒,遂從亮言,聯手抗曹。
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成語典故2
成語名稱:英雄無用武之地
成語拼音:yīng xióng wú yng wǔ zhī
成語用法:作賓語;指懷才不遇。
實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貶義詞
成語結構:主謂式
成語年代:古代
成語解釋:比喻有才能卻沒地方或機會施展。
成語來源: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十三年》:“英雄無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
成語造句:老舍《神拳》第四幕:“秀才不動筆,不是英雄無用武之地嗎?”
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成語故事
公元208年,曹操率大軍南征荊州,劉琮投降曹操,劉備不忍心拿下荊州就只好去東吳聯合孫權。諸葛亮在柴桑勸說孫權,說劉備考慮同劉表的關系才落得英雄無用武之地。他希望孫權能夠與聯合起來共同對付曹操。
英字開頭的成語
英雄無用
包含有英字的成語
巾幗英雄 英雄無用 一文錢逼
【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成語典故】相關文章:
肝腦涂地成語的典故-成語典故素材12-24
成語典故04-15
成語典故05-22
不貪為寶的成語典故04-18
李郭仙舟的成語典故12-17
成語南轅北轍的典故11-23
有關成語的典故05-31
成語典故介紹04-19
成語歷史典故12-18
成語典故:不貪為寶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