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關于復活蛋的起源,第一個傳說是:描述圣女瑪利亞瑪達肋納在淚光中,忽然看見有兩個人穿著耀眼的衣服,站在她們的身邊,她回家的時候,把所見的異像彩繪在復活蛋上,然后才給耶穌的門徒。門徒也利用鴿子把這訊息傳揚開來。第二個的傳說是:圣德范被敵人用石頭砸死,為紀念他所留下來的。
另一個傳說是:替耶穌背十字架的那個人,他是銷售雞蛋的商人,有一天,他看到籃子里有很多漂亮的彩繪復活蛋,于是他就把這樣的訊息傳給人們。
時間
在國外很多地方,每年春分過后,第一次月圓后的'第一個星期日就是“復活節(jié)”。許多西方人小時候會在當天玩一種找彩蛋的游戲,而彩蛋里面也會藏一些小禮物,找到彩蛋的人會很興奮,所以彩蛋是“復活節(jié)”最典型的象征,代表了驚喜與另藏玄機。除了雞蛋外,還有面包,有的還是巧克力。象征耶穌是“永生的活糧”。面包上繪有耶穌基督的字樣,或十字架,或兔子的圖樣。
發(fā)展
在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地區(qū)的歷史長河中,幾乎都可以找到蛋文化的痕跡,并多與歲時節(jié)令有關,其中傳承至今且影響最大的莫過于以復活蛋為標志性符號的基督教蛋文化。
復活節(jié)是紀念耶穌死后三天復活的基督教傳統(tǒng)節(jié)日,日期為每年春分月圓后的第一個星期日。關于復活節(jié)節(jié)期的來歷,中西方史學界都有“復活節(jié)可能出自古埃及的聞風節(jié)(亦稱“踏青節(jié)”、“春節(jié)”,古稱“夏摩”,為“萬物復蘇”之意)”的推測,約公元前十三世紀,聞風節(jié)由逃離埃及前往“迦南美地”的希伯來人傳播至由巴勒斯坦一帶,并從此衍變成了猶太教的逾越節(jié)。后來因耶穌于逾越節(jié)期被釘十字架,所以在泛基督教中成為了受難節(jié)。之后逾越節(jié)圣餐禮便與復活節(jié)圣餐禮在教會中產(chǎn)生爭論,最后于尼西亞會議中作了最終確定取消逾越節(jié)只守復活節(jié)。復活蛋的習俗是在十二世紀西方蛋文化與基督教文化融合所誕生出來,其主要內(nèi)容就是“涂蛋”、“贈蛋”、“食蛋”、“比蛋”,因年代久遠、地域各異、信仰不同等因素產(chǎn)生差別。
詞義來源
英文“復活節(jié)”一詞寫做“Easter”,源自美索不達米亞的自然與豐收女神 “Ishtar”(中文譯作“伊什塔爾”)的名字,早期英文版圣經(jīng)中“Easter”一詞即指“逾越節(jié)”。一說“Easter”一詞是西亞異教神明巴力的妹妹兼情婦“亞斯塔路”的名字,相傳亞斯塔路在某年春分月圓后的第一個星期日(也就是復活節(jié))降生于一枚天鵝蛋中。
“繪蛋”之舉在歐洲何時開始的一直眾說紛紜,有人說始于四世紀,有考古發(fā)現(xiàn)為證;有人說始于六世紀,有史料記載為據(jù);公認的說法是始于十二世紀,并于十五世紀形成了風靡整個歐洲大陸傳統(tǒng)習俗。
根據(jù)可以采信的證據(jù)可以確認,早在中世紀的歐洲,伴隨著基督教的傳播,雞蛋因含有“新生”之寓意就已經(jīng)成為復活節(jié)必備的節(jié)令食品和饋贈禮物。公元十二世紀時,有人開始在禽蛋上染色,隨后又有人在禽蛋上繪畫,著名的復活蛋(Easter egg,有的資料譯成“復活節(jié)彩蛋”、“幸運蛋”)從此誕生。再后來,逐漸形成了復活節(jié)“繪蛋”、“尋寶”等宗教習俗并一直延續(xù)至今。每當復活節(jié)來臨,親朋好友之間要互贈復活蛋以示祝福,從民間到皇家,復活蛋成了必不可少的東西,以復活蛋為標志性符號的基督教蛋文化進而發(fā)展成了當今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蛋文化。
關于復活蛋的起源還有很多傳說,其中流傳最廣的講的是:圣母瑪利亞去告知羅馬帝國皇帝提庇留耶穌死后復活的消息,那時是不允許不帶禮物去覲見皇帝的,她只有一枚雞蛋可拿,而恰巧雞蛋又含有“新生”之寓意。她高興地告訴提庇留說:“耶穌復活了!”,提庇留聽后不禁哈哈大笑,嘲笑她說:“這完全不可能,如果是真的,那你的白雞蛋也會變成紅色的了!”。話音剛落,奇跡出現(xiàn)了,瑪利亞手上的白雞蛋果然變成了紅色。
這一傳說在歐洲民間廣為流傳,為紀念耶穌復活,基督徒紛紛在復活節(jié)將禽蛋染成象征著耶穌鮮血的紅色。約從公元十二世紀起至公元十五世紀止,逐漸形成了復活節(jié)制作、饋贈、食用、爭斗彩蛋的宗教習俗。最初的復活蛋是單一紅色的禽蛋,其后從單一紅色拓展到各種顏色,最后又從各種顏色拓展到彩色圖案,人們把這些采用染色、彩繪手段加工而成的禽蛋稱之為“彩蛋”。根據(jù)史料考證,歐洲文藝復興運動以前及初期,所有的復活蛋都是通過染蛋技藝和蛋繪藝術加工而成蛋工藝食品。